中华民族又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间(一)

时间:2022-06-15 09:19:20

中华民族又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间(一)

【摘要】总论是一个《中国向何处去》的提要稿。提到了中国三百年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认为要宽容历史,但是要牢记历史。概括了本书九部分的内容。在总论的第九、十、十一和十二部分中,作者提出了中国在发展模式和体制方面,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处于一个现代化道路的十字路口上,需要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领导,经济上调整发展战略,坚决推行政和经济等体制改革,不然,会跌入发展的“中国陷阱”之中。作者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仅仅发展生产力,还要注重民生,要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的五个重大任务:在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向现代国家迈进时,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世界各国各种发展模式的比较,一是缩小城乡差距只能推进城市化水平;二是富裕人民群众和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只能鼓励创业,大力发展小企业;三是要开征财产税,以公平财富和防止食利阶级的产生;四是要管住党务、政府、政府各部门和行政性事业机构人员的膨胀,大幅度养活审批检查等等事项,限制其收税收费和罚款的权力,严厉限制党政公务和行政性事业机构的支出,一方面创造一个轻税费的创业、投资和经营环境,另一方面,防止政府从GDP中分配过多,并将收入的部分过多地划向党政公务和行政性机构;五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体系。

第一章

西方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属于静态经济学,它们研究一个微观结构,或者一个国家在一个时点,一个横截面上的运行情况,以判断供给与需求,决定要素的投入,统计和分析失业率,讨论收入分配结构,采取扩张或者收缩的财政或者货币政策等等。而当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家向现代的工业化国家转型时,我们需要站在高山之巅,去看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特别是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奔向城市社会和工业经济的过程,以发现和总结过去现代化进程中的弯曲和障碍;去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以比较各自现代化进程的顺畅和曲折;去看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长河的极目之处,掌握以后还有多少弯路,以确定现代化正确道路和较优的航向和战略。在研究和分析问题时,需要有大的时间跨度和全球视野,这就是经济学家的历史、全球和未来三大眼光。

二元结构的转型,工业化,现代化,其核心是什么呢?发展经济学认为,工业化也即二元结构的转型,为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对于现代化,学者们有一些指标,对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标准,满足了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比例、就业结构、人均寿命、入学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等,就可以衡量其现代化的程度。

当然,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从一个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现代经济转变进程中,社会和经济问题纷繁复杂,如有环境生态、资源多少等等,然而,从每个人的基本需要来看,还是吃穿住行,在商品和货币化的社会中,归结为最主要的有两个:(1)从农村中转移出来、城镇新增和企业兼并结构调整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在哪里就业,以获得收入?(2)由于住的问题的复杂性,在农村向城市迁移过程中,或者新成长的劳动力家庭,人们怎样居住,特别是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能不能在城市中有体面的住宅而留得下?就业、收入、居住等等这样的民生,应当永远是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之本。

本书在研究和评价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现状后,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高速增长之迷,再后,主要从这样两点切入和展开,重点研究了中国四个相互联系的重大的有关城市化、土地和房屋、小企业及服务业与就业、供养规模及其税费对创业和就业的影响等问题,最后又比较了印度、拉美、东亚和中国四种类型的现代化道路,评价了各自的得失及其对中国的评价。

一、牢记但宽容我们的历史

从16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中叶的三百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经济逐步衰落,科技和军事渐渐落后,疆土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屈辱史。自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起,1624年荷兰开始陆续占领了台湾;16世纪后期,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展,他乘清军入关之际,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而到1840年鸦片战争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1949年为止,更多的领土被侵占,国土被划分为列强们各自的势力范围,清朝政府多次被迫割地赔款,在许多租界和公园挂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帝国主义侵略下的生计和心理方面的摧残,成为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的耻辱。

根据世界著名的经济增长核算方面的经济学家麦迪逊计算,中国1700年时,GDP总量占全球GDP的22.3%,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时,为32.9%。中国和中华民族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将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文明在17世纪推向了顶点。但是,在1949年时,中国GDP占全球财富的比率下降到了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三百年中,中国遭遇了沙俄、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葡萄亚等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瓜分;当世界其他国家解放思想,文艺复兴,进行宗教革命,政治与宗教相分离时,中国还在一统思想、唯上唯先的思维方式中统治国家和循规蹈矩;在世界各封建国家治理体制向现代国家政治治理体制转型时,中国却久拖不决,延续封建旧的治理体制,清王朝一直执政到其他国家近代工业革命的完成;在世界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推进工业革命,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时,中国却拒绝接受新的科学、新的知识、新的技术,还自满于农业经济的辉煌;当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并且走出去,到世界上开拓市场时,中国却闭关自守,最后被别国的炮舰打开了国门。一言概之,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机遇中没有主动进取,却在炮舰和挨打下,远远落在了世界工业化的后面。

从18世纪的中叶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止,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财富和富裕,从往日的农业辉煌衰落了。而且,我们经历了三百年的被割地赔款宰割,三百年的被烧杀奸掠屈辱,三百年的灾荒饥饿困苦,我们创造过伟大的文明和辉煌,但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民族。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这段历史也虽然不堪回首,但是,应当为每一代中华民族的儿女所牢记,并永志不忘!

在这三百年中,在清政府中主张抗击的帝王和将领率领下,抵抗过外族的侵略。清朝后期,有识之士就开始了中国的革新之路,以孙中山为首的人,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并和陈独秀等创立的共产党人,共同抗击过外来的侵略,进行了建立共和国家的艰苦努力和卓越奋斗。在的领导下,1949年10月,中国清除了国外在华势力,在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为自己的生存和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以三千万生命的牺牲和巨大的经济代价,经过三百年的浴血奋斗,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立了起来。今天,我们每个生活在这块国土上的中华子孙,也要教育我们的生生不息的后代们,都应当深深地牢记和怀念那样一个血与火的年代中先烈及祖辈们的牺牲、丰献和不朽的功勋。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人,其理想是通过抵抗外族的侵略,实行民生、民主和民权的改造,将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公平、正义的国家,通过推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想通过抗击外部侵略,对地主阶级进行革命,建立新中国,实行,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是他们一致的宏伟目标。无论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现代化方面采取的方式如何,结果如何,但是,他们想要实现民富国强的理想和初衷都是不容置疑和值得敬仰的。

建国后的30年,我们的党和人民,怀着巨大的热情,开始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我们成功地拥有了原子弹,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就总体而言,我们在政治体制上虽然实行了共产党的集中领导,但是,由于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政治运动不断,执政没有从革命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方面,资源配置方式上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一大二公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制,效率低,没有活力,经济长期低速发展;对外关系上,实行了内向封闭的自力更生的发展模式。中国1952~1978年人均GDP年平均仅增长2.33%,同期日本为6.69%,苏联也为3.55%。各种文献研究的结果不一,有最悲观的文献计算,1978年时,中国GDP总量仅占全世界的1%;麦迪逊的研究为4.9%。即使按照后者,30年来,中国GDP占全世界GDP的比率为零增长,还略有下降。人均GDP在1978年时,仅为印度的2/3,落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倒数第几位的行列中。

特别是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2~1957年为27.78,1957~1965年只为8.24%,1965~1976年间更是仅为4.12%。韩国和台湾在结构转型期间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50%,我们与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拉大了40年左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远远被当时起点比中国还低的韩国抛在了后面,我们也被我们自己的弟兄台湾远远抛在了后面。

往事如烟,我们今天没有必要过多地去埋怨和责怪历史,更不值得去纠缠历史。但是,需要记住的是,建国后的30年,在推进现代化方面,中国的发展并不成功,成就为三,失误为七。在这本书中通过数据有详细的分析。这样,我们,包括我们的后代,在现代化的成败方面,才能对1978年前的30年和其后的30年,有一个实事求是和正确的历史分野。只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在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时,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的党和国家,不能再犯那样的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的错误。

时至今日,如果算上党的历史,我们经历了3个不同的30年,即武装斗争和革命的近30年,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和政治动荡的30年,一心一意搞建设和真正推进现代化的30年。在这90年中,我们经历了两个重大的转折时期,一是1949年建立新中国,二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前者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站了起来,后者使我们真正开始了现代化进程。那么,中国未来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向何处去?时至今日,从国际关系看,世界各民族相处,以和为贵,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几乎成为每一个国家政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到处去侵略别国,用血与火的方式去开拓市场、寻求殖民地、转移过剩人口,总体上已经成为历史和过去。然而,我觉得,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又到了一个新的30年。我们先来看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

二、2008年中国到了第一次现代化的中后期

建国后的30年,我们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到底有多大的成绩?时至今天,我们的现代化到了什么阶段?能不能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说明?本书第二章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发展质量等四个方面若干指标的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1949后的30年,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从建国初的21%只推进到了1978年的30%,30年中只推进了9个百分点;到2008年中国的发展总体上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68.5%,改革开放后的30年现代化推进了38.5%,中国到了工业化,也即现代化的中后期。

通过现代化的对标研究,我们与第一次现代化差距较大的是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点决不能动摇;而2008年人均GDP3200美元时,中国的第三产业,无论是从就业比率,还是从增加值比例,都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25~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能不能得到扩张,事关中国现代化的全局;人均GDP3200美元时,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也比世界一般水平滞后了15~20个百分点,推进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是中国未来30年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而从社会发展的质量来看,关键是调整和提高教育的结构和质量,并着力建设健全社会保障网;而从第二次现代化的推进来看,提升国家的竞争能力,需要赶超型的科学技术进步战略。

我在书中预计,如果没有特殊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果未来30年中,全球中国以外的经济每年平均增长4%,中国GDP年平均增长7%,中国GDP规模将从目前占世界GDP总量的6%上升到13.69%。如果未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0%,2040年时,将会恢复到1700年时中国经济发展占世界GDP总量1/4的水平,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50年时,恢复到1820年时中国GDP占世界总量1/3的水平,中华民族经过近20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21世纪中叶的伟大复兴。

三、30年经济高速增长之迷的解释

本书的第二篇用了3章的篇幅,探讨了中国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能取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政治集中体制的经济增长优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结构变动过程中,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究竟如何搭配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按照一般的设想,只有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尽快推进民主化进程,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中国的经验看,改革开放的30年,首先,是政治转型,即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向团结一心向前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意识形态方面从无私奉献,转向务实地承认人的物质利益,调动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有了内生的动力和活力。其次,集中的政治体制,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有其效率;在办大事方面,有集中资源的能力;在发展规划、征地拆迁、投资建设等方面,政府有较强的推动力;各地政府竞相发展的积极性,也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成长;强有力的推动能力。再次,中国高层领导政治交替平稳,虽然有过1989年的动荡,但是,社会基本上长期稳定,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政治稳定条件和社会安宁环境。政治上这样三个方面的优势,是前苏联、印度、拉美、菲律宾等转型和发展模式无法比拟的。

资源配置方式和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3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来源。计划经济模式是一个理论上的设想,由于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信息成本不为零、计划制定执行监督需要成本、执行计划的各个层级之间利益不一致、计划人员不能预期中远期的供给与需求等等,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并且带来浪费大、效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传统的一大二公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由于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绩效与分配不对等、拨改贷后资本金无注入来源,以及工资等成本上升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利润的挤压,导致劳动和工作效率低、厂长不负责任、负债特别高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冗员多和工资的增长使企业亏损和破产,也难以生存和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与单一的公有制需要彻底转型。

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从有计划的产品经济,先转向了计划为主和市场调节为辅的商品经济,又进一步转向了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我们从一大二公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转向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产权的明晰,使投资人、技术发明者和提供人员、劳动提供人等等,各自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对等,各种要素在法律的保护下,投入得到各自的利益,调动了经济发展的投入、经营、工作动力,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而市场供需和价格机制,则调节要素在企业、产品和产业间的合理配置,并促进竞争,劣汰优胜;临时居住和能在城市里工作制度的形成,对于农业中剩余的劳动力在出口加工领域中,在城市的建筑业和服务业中,在城市内向的加工工业中,得到了利用,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个体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等,蓬勃发展,利用了70%的劳动力资源,整合了大量的民间资金,成为出口和创造GDP的骨干力量;而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又在分工的深化、促进专业化、调节资本集中和集聚、发展规模经营、积累人力资本、提高人力素质等等方面创造了机制和条件,这些因素也成为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因素。简言之,没有对传统计划经济和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就没有中国经济发展的今天。

30年来的实践和经验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快速发展自己。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自力更生的道路,也即实施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但是由于不对外开放,国际贸易占国内GDP以及占世界贸易额比重很低,自力更生的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受到外汇短缺的限制。而且,由于重积累,轻消费,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和军工优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改革开放后,(1)我们没有采取借债发展经济的模式,而是直接引进外资,一是获得了宝贵的经济发展的资金,二是投资的风险主要由外商承担,三是外商的销售渠道畅通;(2)通过对外开放,也引进了1978年后我们发展工业急需的一些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对一些技术进行了现创新,使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40%;(3)通过对外开放,我们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并且学习了借鉴了他们先进的公司产权、治理、管控等制度,使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4)我们还在沿海建立了经济特区和技术开发区,实施了外向型发展战略,给予了优惠的政策,使其率先改革,使这些区域充满发展的活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地区;(5)通过外向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将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加工贸易,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变成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强劲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我们有这样和那样的曲折,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甚至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讲,对外开放改变了中国,中国在对外开放中获得的利益远大于在对外开放付出的成本。

总之,没有政治上集中的持续领导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30年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就没有中国发展今天的成就。退回去,是根本行不通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中积累了什么样深层次的问题?未来我们面临着哪些重大的风险?就现代经济学和其他的方法论讲,我们需要从原因――结果,人口和劳动力的流程,二元结构转型等等方面,来进行讨论。从中国传统的分析方法上,静态方面,相互联系的经络是不是畅通,不通则结症,动态方面,顺时进行的运程是不是顺利,不顺则有坎,坎大则会有翻车的风险。

本书的第三部分,我用四个研究报告,讨论了城市化滞后及其后果,土地体制不顺和住房价格太高,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不足带来的劳动力和失业,党政事业供养规模太大、政府干预太多及税费太重对创业和就业的影响等四个重大的话题。从经络和运程分析方法看,它们是四个相互紧密关联的问题,需要揭示它们之间内在的关系,可能积累的风险,以便对症加以解决。(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上一篇:保民生\促发展,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公平\正义... 下一篇:再论政府绩效审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