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研衔接:功能协同先于组织固化

时间:2022-06-15 05:52:37

【前言】营研衔接:功能协同先于组织固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怎么理解营研协同 我们退一步想:研发和营销部门不打架了,营研协同问题就解决了吗? 事实上,营研脱节真正的麻烦在于:研发不按顾客需求来,营销推广策略与产品线策略不统一,结果丧失市场机会、丢失市场份额、降低品牌影响力……浪费掉这些市场机会,比内部效率浪费...

营研衔接:功能协同先于组织固化

把必须协同的功能落实到位,至于这些功能到底是谁的责任,营销和研发部门到底采取什么流程来落实这些事,都是次要的。

研产销协同是企业运营效率之源,尤其是营销和研发的衔接,直接决定了企业的产品力、策略水平,甚至决定了企业战略目标能不能落地实施。

而大多数企业的现实情况是:营销总是对产品不满意,认为研发有问题,业绩不理想的时候尤其如此;研发则总是埋怨营销提不出产品研发需求,“问你要什么你说不清楚,我开发出来你又不满意”。营销与研发之间,要么在吵架,要么就相互隔离。

这种矛盾,便是营研协同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很多企业采取高层参与、设定跨部门战略任务小组、重组流程等方式,试图打破“部门墙”,或者至少“先在墙上凿一个洞”,结果却依然不理想。即使取得一些局部、近期的改善,营研协同仍然达不到预期的状态。

把营研协同理解为研发部门和营销部门之间的协同,是一个误区。问题看起来最多的地方,不一定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怎么理解营研协同

我们退一步想:研发和营销部门不打架了,营研协同问题就解决了吗?

事实上,营研脱节真正的麻烦在于:研发不按顾客需求来,营销推广策略与产品线策略不统一,结果丧失市场机会、丢失市场份额、降低品牌影响力……浪费掉这些市场机会,比内部效率浪费的危害更大。

因此,营研协同改善的重点不应放在部门协同上,功能协同才是改善的重点。

所谓功能协同,就是关注那些营销功能和研发功能必须协同起来的关键环节,把这些必须协同的功能落实到位。至于这些功能到底是谁的责任,营销和研发部门到底采取什么流程来落实这些事,都是次要的。

这体现了组织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在组织功能建立起来以前,不要急着去固化组织结构、职责和流程。

营研功能协同有两个侧面:一是研发过程的营研功能协同,即研发产品的过程应具备哪些营销功能;二是营销过程的营研功能协同,即营销策略如何从研发开始产生和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第一个侧面,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1.新品规划/商品企划:明确研发任务和方向;

2.需求研究:理解和实现顾客需求。

新品规划/商品企划

丰田凌志车的开发,是一个经典的新品开发案例。它的想法源于美国丰田的一位销售主管。他认为,丰田需要一款能与奔驰相媲美的豪华车,以改善丰田形象,跻身高端市场。

这就是营研协同的起点――我们需要研发什么产品。在具体的研发项目中,新品想法被称为“产品概念”。它决定了研发“做什么”,是个战略命题。

而在这个问题上,营销人员关注的是消费者(但很容易简单地把自己和自己朋友的圈子认为是消费者)、竞争对手的行动和销售数据,但这些想法往往都是灵光一闪,真正深入研究的很少。

比如“JAcK&JONEs的风格不错,卖得很好,现在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时尚,我们的衣服太保守了”,“我们运动风格的产品应该多开发一些,去年夏季就卖到断货”。

而研发人员的想法完全不同,比如:今年欧洲流行哪几种面料,什么风格的产品,外协厂提供的样品里面哪几件样子不错,等等。

一大堆的想法,却没有定论,无法转化为确定的研发思路、新产品和产品策略。如果不通过商品企划和新品规划来研究和整合这些想法,部门的零散想法会被慢慢地被自动确认为部门的“产品研发方向”。但实际上,这些信息是不足以支撑作出决策的。即使有了决策,也没有权威性。

其实,新品想法审核与新品研发方向决策,是高层的责任。在策略上,这被称做“商品企划”或“新品规划”。“商品企划”更关注产品创新的方向,“新品规划”更关注产品线的量化结构。

这样的问题高层不决策,研发和营销部门就不可能达成一致。这就是所谓的“瓶颈在瓶子的上部”。当年丰田凌志车开发方向的确认,就是“一流品质委员会”作出决策的。

需求研究

当时,丰田高层把开发凌志车的任务交给了总工程师铃木一郎。高层只有“做豪华车”的明确要求,对“豪华车什么样、怎么做出来”没有任何方向和指示。

面对“模糊不清的方向”,铃木一郎在纽约长岛(富人区)万豪酒店做了两个小组访谈,邀请的是宝马、奔驰、奥迪、沃尔沃的车主,问三个问题:购买这款车的理由、合弃而改选其他车的理由、对各款车的印象。

结论非常明确。人们购买豪华车的理由依次是:体现身份地位、高品质、转售价值,然后是驾驶性能和安全性;而当时人们认为日本车“实用、效率、可靠,但绝非豪华车”。

因此,凌志的开发方向只有一条路,就是“高品质”,包括两个大方向:优越的性能,高雅精致的外观。

接下来的问题是: “高品质”这一研发目标具体表达为哪些研发任务?

首先是外观,既要高雅精致,符合人们对豪华车的审美要求,还要风险低,以便获得速度和舒适性;

其次是控制噪音,通过大幅降低发动机噪音而不是加大重量来改善隔音,因为必须兼顾到燃油经济性;

再次是同时提升操纵性能、驾驶乐趣与乘坐舒适性;

每项任务都必须在两个矛盾的目标上同时改善,而不是简单的取合,这就是对研发的挑战。因此工程师们极力反对,认为在当时的加工精度和方法下,这些开发任务不可能完成。最终铃木一郎只能求助于“一流品质委员会”。

而委员会告诉研发人员,这就是顾客需要的产品,做不做得到那是方法问题。

这就是营研功能协同。需求研究是营销的功能,但这是研发成败的关键环节,所以必须有明确的结论。在这件事情上,不存在研发和营销部门的区别。凌志车就应该这样去开发,这是确定的顾客需求,研发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实现顾客需求。

这是一种简单的思路,但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企业做不到?障碍在哪里?

障碍是没有把需求研究当做一项必须的功能去落实,没有人去关注顾客的需求。

国内服装品牌做商品企划,会设计出一大堆产品系列,但问题是:这些款式的理由和源头在哪里?

大多数企业根据的是“流行趋势”,比如:大品牌的面料和款式、竞争对手的面料和款式、扫街、外协厂组货等等。

这种研发方式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顾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装?

国际大品牌的研发方式是:首先定义该品牌的顾客是哪些人群,然后去研究这些人群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的休闲活动有哪些?喜欢哪种类型的运动?在这些场合中,衣服应该具备什么特征?或者说适合穿着什么款式的衣服?然后去找到品牌设计风格与顾客需求的平衡点,即在坚持品牌设计风格的前提下,设计出来的服装必须满足目标顾客不同场合的穿着需求。

大多数企业总认为需求研究是营销部门的事情,研发部门总希望营销部门能提出明确的需求。这种做法,一上来就把自己限定在“营销部门与研发部门各自应该干什么”的职能框架里面,而不是考虑怎样去落实需求研究这项功能。

从管理上说,研发体系由谁负责,研发的整体任务由谁承担,谁就必须负责落实需求研究功能。至于采取什么方式、由谁具体落实,只是一种管理上的安排,但各个产品研发的项目负责人必须对需求研究的结论承担责任。

上一篇:在定向促销中获取“非定向”效益 下一篇:门店里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