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扎哈的建筑设计风格

时间:2022-06-15 05:17:19

试论扎哈的建筑设计风格

摘要:作为唯一一位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奖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因其大胆前卫的思想、建筑设计风格的夸张怪诞而闻名于世。本论通过分析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作品,大胆探讨了其建筑设计的风格,以期能为所需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风格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扎哈哈迪德于1950年出生在伊拉克巴格达,幼年到欧洲游览,从小孕育了西方激进、开放的文化和思想。哈迪德大学后到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学,其导师库哈斯关注社会问题和从城市角度去理解建筑设计方法,对哈迪德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以后哈迪德的设计中,社会化思想和超理性狂想杂糅在她的建筑中,给人带来全新空间体验和视觉感受。

一、视觉心理与建筑体验

1、视觉心理

人们通过各种感官接受外部刺激,经大脑活动思考事物因果,伴随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反映出一系列心理历程,这就是“心理过程”。其中,视觉是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它不仅能被意识随时利用,它还是思维不可或缺的东西。视觉过程是积极的物理过程和生理活动,与其相应的视觉心理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

2、视觉体验

视觉信息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主要信息源,据资料分析,人们75%-78%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90%的行为由视觉引起。视觉感知和想象并不局限于视觉图像所依赖范围。视觉活动可视为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视觉体验是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能有效解释经验的图式的能力,从离散的图像到客观形状的图像是心灵的非凡成就。

3、建筑体验

“建筑并不等于能从某些外部特征去确定建筑物风格,须去体验建筑”。以展示建筑为例,这种传递知识的媒介,不仅是陈列物品,更是阐释和传播概念或理念。本质上,展示设计是所有展览和陈列的视觉艺术表达,有展品的陈列与美化、商品布置最终提供给大众观看欣赏或销售购买的活动空间等,展示活动有其独特空间属性,除非亲身体验,否则无法全方位感受展示内容和建筑空间的整体。

二、哈迪德创作两大阶段及代表作

1、“几何形态期”

1977-2003年期间,扎哈把她抽象绘画风格的创作思想与形式语言融入建筑创作中,创造全新建筑语言。其作品有强烈的“动态构成”意味。建筑形式成为有更为强烈、更能表现感彩的楔形、三角形和长弧形等极强方向感的几何形体。其消解建筑体量,将建筑画整为零后,运用叠加、冲突、倾斜和错位等创造强烈对比、充满冲击力和不稳定感的动态形体。

2.1.1维特拉消防站

消防站是扎哈早期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有着强烈的形体感。根据沿街各景观,设计个能量巨大的楔形建筑,此全新总体设计受到周边环境极大制约,从狭长的地势考虑,扎哈把新建筑设计成大景观外部一端的端景,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墙呈锐三角,各种角度、分段、连续和张开的特点,画面充满活力且多变,恰好迎合了建筑特殊的功能要求:消防站画面有种红色救火车移动的感觉,消防队员快速有序的奔跑。

2.1.2威尔市Lfone园艺展廊

建筑咖啡厅和展示大厅沿道路延伸开来,允许室外阳光和视线进入室内。次要的空间在建筑屋顶上“消失”。咖啡厅南面是露台,有一个有顶的表演空间。环境研究中心在展厅北部,一半没入地下,发挥地下空间与世隔绝的好处。另一方面,展厅起到缓冲区作用,在冬天可被动接受太阳能。下陷的环境研究中心成为展厅的一个开敞夹层空间。

2.1.3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及停车场

哈迪德运用“流动”、“场和线”等手法。总体构思利用“行驶一场”规划思想,整个交通体系组成不断转换的整体空间:具有自己轨道和流线的有轨电车、汽车、自行车及行人,形成运动模式的运输场,而交通方式的转换成为一系列空间及物质的切换。

2、“塑性形态期”

从2003年在维也纳举办个人展览所展新作品及之后在台中古根海姆美术馆方案开始,扎哈作品出现“软化”。流动性、非线性和连续性成为设计主题,建筑充满流动感,空间开放、连续,构成要素从尖锐的几何形成为不规则的连续曲面。

2.2.1卡利亚里当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位于意大利海边,主体沿海岸布置,建筑仿佛是地表隆起自然景观。设计中,扎哈将艺术博物馆、大礼堂、图书馆、办公和商业等放在一个流线型连续的曲面中。建筑形体上,哈迪德用平滑、连续、无棱无缝的自由曲面消除了建筑内外、结构与维护、水平与垂直的概念,塑造出生物体般的有机形态。

2.2.2阿布扎比表演艺术中心

艺术中心位于阿布扎比萨迪亚特岛,塑性形体强烈的动态感从城市几何形网中升腾,流线形自由形体构成有机的结构组织,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三、视觉整体性及其建筑设计手法

1、视觉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过程。知觉整体性与知觉对象特性及其各个部分间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建筑中视觉整体性通常是在形态与空间中体现出来。

空间构成是展示设计的立体视觉语言,“建筑空间”是组织利用“展示空间”的综合艺术品。以视觉传达为基础、以建筑空间为主体,在形体、空间、色彩和光线中寻找视觉艺术与建筑审美模式。

2、时间与空间的复杂性和“思维连续”的内部空间

建筑本身虽不需对时间可逆性做判断,但建筑需面对共时性和历史性。现代建筑将时间引入空间,出现时空连续的四维空间观,把人对建筑感知和体验看成参数,人从静止视点所获感知是共时,从连续的运动视点所获体验是历史性的。共时性体验注重非和谐、断裂、非对称,而历时性体验通过各建筑要素有机连接,把空间转化为时间,以运动、连续代替孤立、静止,让人游历于复杂多样的时间进程中。建筑中历史性和共时性又动态统一,前者是无数共时性片段总和,而新的共时性又成为历史性发展的前提和必然。

超越以复杂建筑形象表达建筑复杂性的表面做法,采取直接而深刻的复杂表现方式,在建筑中表现不同空间对象因同时并置、时空连续转换、高速运动带来的不安全感等历史性与共时性共存,让建筑成为承载与反映充满变化、复杂多样和不确定性的媒介。

3、文脉隐喻性

哈迪德反对机械的表面模仿,认为借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历史语汇是消极的向后看,文脉是面向未来、动态的变化过程而非文化和历史的静态。哈迪德对建筑与环境特有的历史文化抽象概括,改写城市文脉,创出“熟悉而又陌生”的新事物。对于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关键是通过旧与新动态性的转换实现文脉从历史到未来的发展。

4、地表重塑

重新寻找和塑造基地特征,展现基地的自然、社会和地理,从中找寻新的景观形式。其重塑建筑基地是为了实现基地和建筑的公共化,让建筑融入城市生活。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要素,需要向城市开放,通过功能及联系,让自身和环境充满活力。每个设计都更注重把基地和建筑处理的更有公共性和城市性,把基地和建筑变成一个混合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公共区域,给基地一种公共化性格。具体手法上,把基地地面处理成立体、多层次,为社会提供更场所;让建筑室内阳光明媚,并通过复杂的室内空间回应周围环境;前卫激进建筑形体,增加了环境的吸引力,让建筑和活动成为城市的兴奋点。

四、结论

哈迪德设计虽前卫狂野,但有着自己深刻的理念。了解其设计理念、创作思想和出发点,独特的表现方式表达出现代生活在建筑上的需求。哈迪德用现代进步的科学成果,继承了未来主义和前苏联构成主义的传统,把20世纪20年代未实现的乌托邦建筑凝结成现实。

参考文献:

[1] 刘松茯,李静薇.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系列-扎哈•哈迪德[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高岩.晰释复杂性――与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合作伙伴帕特里克•舒马赫的访谈[J].世界建筑,2006:18-23.

上一篇:铁路工程项目架子队管理探究 下一篇:关于深基坑工程综合支护技术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