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15 12:00:55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摘要】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答”,更重要的是学会“问”。

【关键词】数学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让学生真正在民主、和谐、友善的气氛中学习、成长,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引导学生在重点处质疑

每堂课都有它的重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维。学生若能在重点处质疑,带着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就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教学的重点。当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时,然后让学生看书理解这一性质。学生通过看书后提出质疑:“书中讲的是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两种表述,用词有别,表达的意思一样吗?哪种说法更准确?”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书上的说法更准确。从而加深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出: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我听到这个质疑以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得出“从高位减起,一次看两位,不够减时,也要向前一位退1,不过要先退1,再写上差”。另一学生质疑“为什么课本上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两次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计算法则的理解,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引导学生在难点处质疑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学习上的难点,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质疑,以突破难点发展思维。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列式计算。一筐苹果500个,甲工作组吃了它的,乙工作组吃了它的,甲乙工作组各吃了多少个?当学生解答后,老师又把“500个”分别换成“200个”和“100个”,让学生解答。通过计算,比较后学生纷纷提出质疑:“为什么每次都是吃它的和,但最后的结果却不相同呢?”思维处在探求原因和如何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这时教师在改总量,让学生继续解答,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这个数量关系,加深了对分数乘法的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又如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在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老师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问:“因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这时我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着重教学,巩固了“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再如,练习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不对准0刻度行吗?”同学们经过反复操作,最后得出可以采用别的方法量,但把0刻度对准线段左端来量这种方法最简便。

3.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质疑

有些数学内容看上去学生都已顺利掌握,没有什么疑问了,然而教师若能巧设悬念、制造矛盾,指出疑点,引导学生无疑处质疑,则更有利于其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当学生顺利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后,教师却故设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于是有学生质疑道:“除了课本上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还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这个问题顿时引起学生一番争论:“既然长度单位还有千米、毫米,面积单位肯定还有平方千米、平方毫米。”“那么1平方千米、1平方毫米有多大呢?”“常听大人说讲家里种了几亩地,这个‘亩’是不是面积单位?”“课本中为何不介绍‘平方千米’、‘平方毫米’、‘亩’呢”通过质疑、解疑,学生理解了课本中介绍面积单位时为何用“通常”二字。这样,于无疑处质疑既巩固了新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昆仑小学)

上一篇:有效英语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如何把握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