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我们的教育

时间:2022-06-15 08:27:38

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我们的教育

梦境一“叮当,叮当……”,上课铃声响了。“走哇,还愣着干什么?”我被一个人拉着来到一间教室。“上课!”“起立!”我不由得也站了起来,放眼一看,三十多岁,蓬松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满脸的络腮胡,那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吗?“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伤仲永》,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疏通一下字词。”我拿出书,漫漫的读了起来,“金溪民方仲永,世……世……”我突然举起了手,“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老师走过来一看,脸一下就变了,气冲冲地说:“真笨,连这个字都不会读,自己去查字典。”我只好漫漫地从书包里拿出字典。“老师,这个字怎么读?”我班的学习委员发问了。“你问的可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的‘隶’这个字吗?它该读‘lì’,奴隶的‘隶’。”我抬头一看,老师的头与学习委员的头靠得那么近,笑得是那么灿烂。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问同样的问题,问同一个字的读音,老师竟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难道就因为他是学习委员?

梦境二英语课。课堂里讲的全是“洋话”,尽管我竖起耳朵不敢有半点疏忽,还是听不懂,就连教学步骤的变换也不清楚,根本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再看看老师,侃侃而谈,津津乐道,根本没有关心我的存在,我的英语学科成了典型的“三不主义”(单词不会背、课文读不通、老师的话听不懂)和“一族”(陪坐、陪听、陪抄作业)。

梦境三课间的时候,我准备到办公室找数学老师拿作业本,我刚走到办公室的门口,听到很多老师在谈话,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我们班的鲁均笨得很,他今天上语文课,连‘奴隶’的‘隶’都认不得,还好意思来问我。”“你那科还好点,他认不得还要问,我的英语课,他虽然规规矩矩坐在那里,但是一点都听不懂,我不是贬低他的话,他连26个字母都认不完。”“你看他昨天做的数学作业,字迹写得虽然工工整整的,但做十道题就错了九道,你说怎么教!”“他那样的智商,就让教育家魏书生来教,恐怕都教不好。”

看到这里,听到这里,亲爱的老师们,您的感想如何呢?现在我们学校、我们班上不也有“三不主义”、“一族”的学生吗?平时我们部分教师有没有这样对待差生呢?这部分学生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能怪谁呢?是学生不思上进,咎由自取;还是老师视而不见,不负责任?答案似乎都没有这么简单。如果我们老师改变观念,学会“心理置换”,多进行换位思考,来关爱我们的学生,善待我们的学生,关注我们的学生的健康成长,那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假如我是学生,我多希望老师您能换一种功利善待我。这是学生的呼唤。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学习成绩有优劣高下,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可是有的老师只关心优生,而不关注“差生”,明知道学生不能接受却还要加深难度提高标准,心目中只装着教材、装着课程标准、装着分数,而惟独没有装着活生生的学生……老师,您应该改变自己的功利意识,以人为本,从我们学生的实际出发,珍视每一位学生的存在,尊重每一位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敬重学生每一次取得的进步。珍惜每一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上暂时落伍的学生;给我们多一点自主学习的时间,解放我们的嘴,让我们朗朗阅读,读出属于我们的自信来;解放我们的手,让我们手脑并用,在尝试中超越自己;而不是迫使我们就范于你们预设的窠臼,用貌似合理的常规来约束我们,用你们的好心营造出一个个木偶人来。

假如我是学生,我多希望老师您能换一种眼光看待我。这是学生的渴望。不少老师总是喜欢睁大眼睛看我们学生的缺点,眯着眼睛看我们学生的优点。在这种眼光下,“迟钝笨拙”的学生多,聪慧敏捷的学生少;“惹事生非”的学生多,循规蹈矩的学生少。老师,在您这种眼光下,学生的明媚天空会变得暗淡无光,学生的天真活泼会被扼杀殆尽。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您,是否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眼光,用未来的、关爱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呢?

用未来的眼光期待学生,就是睁大眼睛看学生的优点,眯着眼睛看学生的缺点,相信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赏而已。未来的眼光是期待的眼光,您给我们一片阳光,我们会给您一个灿烂的春天;您给我们一粒种子,我们会给您一个金色的秋天。

用关爱的眼光呵护学生,就是老师可以用充满浓浓爱意的眼光来面向我们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然后走进我们学生的生活,走进我们学生的心里。

假如我是学生,我多希望老师您能换一种心理关爱我。这是学生的期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就是说教师要学会“心理置换”,要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在面对我们学生的缺点时,如果老师您能用“心理置换”想一想,自己当学生时是不是也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呢?当老师批评您自己时,您当时是什么心情?希望老师怎样对待自己?这样想来,您就会理解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就会考虑选用什么方式、什么态度来“惩罚”我们,教育我们。

教师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生涯的一件大事,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只有把爱留驻的学校,才是家长放心的好学校。

总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教师有责任去关心、帮助、指导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给“千里马”以阳光,又给“丑小鸭”以雨露。

上一篇:“因材施教”原则之初探 下一篇:农村美术教育中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