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时间:2022-06-15 07:36:12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发展无疑将为新的教学理念的实现开辟出美好的前景。在这个过程中,粉笔和黑板的作用将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将是多媒体和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会被重新定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局面将被改变;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不断提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

1.提高学科课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直接评价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任何游离于这一根本整合目标的教学设计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本身就是先进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先进性必然体现在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上。

2.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我们常说信息技术将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需要培养的,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直接目标。

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会利用资源学习;②会进行自主发现学习;③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进行合作讨论式的学习;④会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⒊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一般地说,信息素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点:

①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②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③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以上三个基本点,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综合目标。

⒋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目标,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要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一个不断追求的长远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

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这在以应用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汉字输入可以融入语文课的拼音练习、组词练习、古诗学习;学习绘图软件可融入几何知识和美术知识;学习搜索引擎检索可让学生到网上检索某学科专题信息练习等。这种整合方式主要落脚点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⒉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辅工具

这种方式适用于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在这种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该模式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可分为五个环节。

(1)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如:社会、文化、自然情境;问题情境;虚拟实验环境等。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相互关系、运动规律等并进行思考、协商和发表意见。在这里,可利用NetMeeing或BBS等作为发表意见和思想交流的工具。

(3)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致。在这里,可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

(4)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在这里,可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等进行知识重构。

(5)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价,了解学习效果。在这里,可利用数据库建立形成性练习题库和利用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和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⒊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是指学生自己主动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完成学习的各个环节,达成学习的目标。根据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这个过程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等。

(1)“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的教学过程是:① 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②根据课程需要,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并制定主题学习计划。③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合作学习方式。④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及途径。⑤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⑥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学生借助NetMeeting、Internet、E-mail、Chat、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⑦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并向全体同学展示;学生可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利用“几何画板”、“画图”、“作曲”工具;利用电子文稿制作或网页开发等信息集成工具创作作品。⑧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2)“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在因特网环境下进行,是校际间的合作学习。其基本形式是: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各自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围绕同一主题,建立小组网页,互相浏览,交流意见,进行评比。教学过程如下:①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地区成员实验学校,并利用因特网进行协商,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②在各地区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主题,学习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并彼此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③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通过因特网,搜索并下载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④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各自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小组网页。⑤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利用NetMeeting、Internet、Email、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进行讨论,对其他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相互交流。⑥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对综合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结。

(3)“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该模式要求在因特网上进行网站开发的环境。主要目的是对某一专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要求学生构建“专题学习网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模式的课程教学过程如下:①组织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权威网站、专题网站、专业网站和资源库等,对某一专题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②利用网站、各类型的电子出版物广泛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象动态资料等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③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深入研究的结果,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站制作工具制作专题学习网站。④利用信息技术把所建立的专题学习网站向全校或社会。⑤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课堂教学或自主讨论学习,学习者可利用已的网站中的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发表意见和进行提问质疑。⑥对本专题有兴趣的师生可利用FTP等网页上传工具把新成果加入专题网站中,使专题网站得到扩充和完善。

上一篇:浅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 下一篇: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