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8期

时间:2022-06-15 03:36:17

全球异常高温天气30年内或更为频繁

在2003年的欧洲、2012年的美国以及今夏的中国部分地区,异常的热浪一轮轮席卷北半球各大洲。最新的研究预测显示,与上述地区类似的异常高温天气在2020年之前可能还将出现两次,更糟糕的是,无论近年温室气体减排成果如何,全球未来30年内异常高温天气仍将更为频繁和猛烈,而当前减排效果要等到本世纪下半叶才能体现。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研究员迪姆·库默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亚历山大·罗宾逊,将上述共同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15日出版的科学期刊《环境研究通讯》上。研究指出,2000年至2012年的观察趋势显示,未来遭受异常高温天气影响最大的为热带地区。在全球范围内,10%的地区在2020年前将遭受两次异常热浪的席卷,并有20%的地区在2040年前会受到波及,此外还有3%的地区可能受到高温极端天气侵袭。

文章称,2040年之后的情况将取决于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未超过490ppm二氧化碳当量水平,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数量将稳定在2040年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在本世纪末,异常高温天气将在热带地区时常发生,50%的南美地区和西非地区、20%的西欧地区也将时常遭受高温侵袭。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轨迹发展下去,到2100年全球有85%的地区会遇到异常高温天气、65%的地区则可能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论文作者迪姆·库默表示:“这些极端天气对社会和生态系统将是非常有害的,热浪可造成生物死亡,引发森林火灾,并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等。”(来源:科技日报)

夏季天气炎热干燥,海边成了人们度假的首选。然而,原本应该是惬意的享受,却因为大量涌现的海蜇而变得凶险。“每年8月初,海蜇都会盛行于渤海湾近岸海域,持续时间大约半个月,之后便会自行退回深海。今年出现的海蜇数量比往年略多。”据北戴河海浴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张作旺介绍,秦皇岛海域出现的海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青蜇,毒性很弱;另一种是麻蜇,毒性较强。

人体皮肤薄嫩处最易蜇伤,一般可在数分钟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轻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坏死。患者全身表现可有烦躁不安、发冷、腹痛、腹泻、精神不振及胸闷气短。重者多咳喘发作,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并伴有脉数无力、皮肤青紫及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征象。若抢救不及时,这类蜇伤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如果在海中遇到海蜇怎么办?“不要慌,海蜇不会主动攻击人。”对此,张作旺解答说,遇到海蜇,只要绕开就可避免被蜇伤。游客千万不要在好奇心驱使下主动触摸它们。医务人员提醒:千万不要抓捕、触碰海水中漂着的海蜇。一旦被海蜇蜇伤,不要用淡水冲洗,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应尽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黏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可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或明矾清洗伤处。若损伤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要及时去医院治疗。(本刊综合)

近日,一款为航天员训练及太空飞行期间饮用专门设计的功能饮料配方实现了专利转让,配方转让后将投入生产,预计明年普通百姓将可以和航天员一样喝到这种功能饮料。

此次转让的功能饮料配方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应“神七”任务要求而研发的,含有钾、钠、钙、镁等电解质,成分与人体体液相似,饮用后能够迅速被人体吸收,及时补充人体所损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使体液达到平衡状态,主要针对航天员在训练及出舱活动期间体能消耗大、体液丢失、需及时补充体内电解质的情况,饮用功能饮料后可尽快恢复体能,在航天员出舱活动及正常返回后的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以前航空产品的民用转化大多在技术层面,如奥运会的安检系统,这些并不为民众所知。其实,电话、网络,甚至餐桌上某些蔬菜水果或某种药品,都可能来自航天技术。(来源:新京报)

上一篇:湾流不敢松懈 下一篇:论自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价值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