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遗落的厚重

时间:2022-06-15 12:33:23

中国的圣贤先哲大都强调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因而孔子韦编三绝而精通周易,今日之时,文化媒介不再拘泥于纸质。所有近似于商业链的文化却蜂拥而至,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我们确实失去了些什么,也许就是文化的厚重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对待文化我们也只是满足在浅尝辄止,似是而非,我们称之为“浅阅读”。也许我们无法空出时间来一次真正的阅读,更不必说研习经典了。但知识本身就需要一个长期的理解和领悟方能领悟到真谛。过程虽然艰难,但细细咀嚼之后,层层积淀,可尝出别有一番滋味。

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价值观体系截然不同。孔子有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低吟浅唱;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月上柳梢头,她凭栏回首,又忆起旧时节,赌书泼茶,卧窗听雨。

读书当如此,在阅读中永远都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了千年的时空,传来阵阵书香。我以为,唯有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

失去了厚重文化的支撑,一个民资很难立足于世界。正如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中国还屹立以外,其他三个国家都早已销声匿迹。相反,美国只有短短两百年的历史,却成了引领全球的超级大国。同样得益于那民主的先进文化。当中华文化经历了数千载的传承之后,能否在当扬光大,确实还有不小的悬念。

毋庸置疑,厚重的文化是民族发展之魂。一个民族正如一座青山,历史是它的风骨,而非其灵魂,山徒有其风骨而不得其灵魂,只能称它为一个险峻的土坡,而不是一座山。民族若没有厚重的文化,也算不得是一个真正独立的民族。中华民族巍巍五千年的文明史,从甲骨到小篆,再行书隶书楷书,终成其别具一格的方块字,从诗三百,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终成其厚重。其中积淀了多少精华,我们用眼睛是看不到的,需要用心去体会。是传承还是反叛,是隐忍还是张扬,如今的我们,是要有所为,还是要有所不为?古语曰:“学海无涯。”学习本身就是无法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有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阅读厚重的书,感受厚重的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重拾遗落的厚重,沉静,宁静。到知识的海洋中开拓一片新天地,重拾遗落的厚重,让民族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会看到真正的崛起和复兴。

(指导教师:李秀珍 评委:张琪)

上一篇:语文课中民族管乐的诗意四季 下一篇:《飞鹰艾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