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农民收入结构新变化

时间:2022-06-15 12:20:25

城郊农民收入结构新变化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城区不断向郊区农村扩展,城郊农村被动地融入城市经济,城郊农村大批土地被占用,加强了郊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城郊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此现状,笔者对贵州省瓮安县雍阳镇城郊三个村(中心村、东村、七星村)的30户农民进行了定点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与土地征用初期的1990年相比,城郊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收入结构发生了新变化,但城郊农民失去了70%的耕地,农民有后顾之忧。

关键词城郊农民;收入结构;新变化

一、城郊农民收入的现状及特征

1. 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列入调查的农户30户,113人,户均人口3.77人,户均劳动力2.42人,人均耕地0.15亩。2007年3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2966.5元,比2000年的1853.3元增加1113.2元,增长60.07%;比土地征用初期的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900.7元,增长1.78倍,年均递增10.47%,从1990年到2007年的17年间,瓮安县城郊农民每年每人增加纯收入111.8元。

2.城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人均纯收入绝对数呈增加的趋势,所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根据对30户农民的调查,1990年,来自农业的人均纯收入703.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2000年来自农业的人均纯收入837.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2%;2007年来自农业人均纯收入919.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说明从1990年以来,城郊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纯收入绝对数是呈增加的趋势,而农业人均纯收入所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3.城郊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快,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第一产业。

据调查,1990年3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6.5元和95.9元,所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5%和9%;2000年3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70.8元和444.8元,所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8%和24%;2007年3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97.6元和949.3元,所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7%和32%。说明从1990年到2007年的17年间,城郊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831.1元和853.4元,分别增长3.1倍和8.9倍;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都超过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城郊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

4.农业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增加不大。

据调查,30户农民中,土地被征用前人均耕地0.5亩,2007年人均耕地只有0.15亩,人均减少耕地0.35亩,但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393.9元,2007年为444.2元,增长12.77%,年均递增0.75%。增长幅度不大。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232.1元,2007年为432.2元,增加200.1元,增长86.21%,年均递增5.07%,说明城郊农民在土地被城市征占后,减少了粮食生产,加强蔬菜等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强了精耕细作,提高了复种子数,使种植业收入在耕地减少的基础上较土地征用前略有增加。同时,城郊农民加强了畜牧业的发展,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5.城郊农民高收入户增多,低收户减少,贫富差距拉大。

据调查,1990年30户农民中,人均纯收入1065.8元,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3户,占10%;人均纯入入500―1000元13户,占43.33%;人均纯收入1000―2000元12户,占40%;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2户,占6.67%。2007年30户农户中,人均纯收入2966.5元,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1户,占3.33%;人均纯收入1000―2000元5户,占16.67%;人均纯收入2000―3000元14户,占46.67%;人均纯收入3000―4000元6户,占20%;人均纯收入4000―5000元3户,占10%;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1户,占3.33%。说明通过10多年的发展,瓮安县城郊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高收入户增加,低收入户减少,但贫富差距拉大了。

6.劳动力素质偏低,向其他行业转移慢。

据调查,2007年30户农民中,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6%,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4%,只相当于1990年的水平。而且2007年30户农民中,劳动力在各业的分配比例为,农业占15%,加工业占34%,社会服务占16%,流动无固定职业占17%,其他占18%,只相当于2000年的水平,说明城郊农民在土地被占用以来,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变化不大,向其他行业转移慢。同时还发现城郊农村劳动力老年化的现状。

7.城郊农民失去70%的耕地,有后顾之忧。

据调查,十几年来,三个村的耕地大部分被城市征占,人均失去耕地70%,中心村、东村有80%以上的农户完全失去耕地,而且几个村的集体经济实力都不很强,没有象样的村办企业,农民就业不很稳定,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铺开,农民有后顾之忧。

二、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解放思想,走科技兴村的路子

要坚持用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实施开放带动,结构拉动,科技兴村,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创造品牌,占领市场等方针,发展城郊农村经济。

2.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城郊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城郊农村劳动力的特点是数量多、文化技术素质差。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是实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不断升级的主要力量。提高城郊农村劳动力素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加强义务教育,减免中小学生的各种费用,做到人人有学上,人人有书读。②在义务教育完成后,对于城郊农村的尖子人才,应通过政府补助或者企业资助的形式鼓励其上高中,读大学。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兴办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做到人人有一技之长。③对正在城乡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政府应通过定期兴办各种培训班,加强农民的在职培训。提高各种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调整城郊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城郊农民收入。

3.招揽外商,引进外资,增加国家投入,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利用外资,增加国家投入,利用城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的市场条件,发展拳头产品和驰名商标,既解决了城郊农民的就业问题,稳定农民的收入,又发展了城郊农村经济,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4.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缓解贫富差距。

建立完善城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适当提高城郊农村的各类优抚补助标准,提高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和提高其他低收入人员的生活待遇。加大城郊农村扶贫开发力度,通过抓产业化扶贫等措施,调整低收入户农民家庭经营结构,培育低收入户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将村级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或人),使农民成为股民,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确保农民获利。同时完善城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问题。

作者简介:

颜德彬 (1967-),毕于贵州农学院农经系,农经师,现在工作于瓮安县农业局雍阳镇农业服务中心。

上一篇:泛珠三角律师行业合作的理论空间与现实途径 下一篇: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及其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