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题惹出的精彩

时间:2022-06-14 10:13:49

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后,学生都会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在巩固应用新知环节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新图书馆开馆了,小红每隔3天去一次,小灵每隔4天去一次,请问小红和小灵某天在图书馆相遇后,至少经过( )天她们有可能会在图书馆再次相遇。所给的选择答案有A 7、B 12、C 8。

孩子们都在埋头思考,有个别学生通过画图已解答出来,但还有一大部分学生不知从何思考。我问,哪个同学愿意给大家讲一讲?平时爱提问题,爱思考的梁乃心就高高举手示意,要给大家讲个明白。乃心大方地走上讲台,拿根粉笔在黑板上边写边说:“因为选择的答案中最大数是12,就要写12个数。”说着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上:1、2、3、4、5、6、7、8、9、10、11、12。“因为题中说小红隔3天去一次,所以她第3天去一次,第6天去一次,第9天去一次,第12天去一次。”边说边把3、6、9、12这4个数圈起来。“又因为题中说小灵隔4天去一次,所以她第4天去一次,第8天去一次,第12天去一次。”说着又在4、8、12这3个数上打上“√”。“第12天用到两次,说明经过12天,她们有可能在图书馆再次相遇。”台下的同学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简单。我问同学们明白了吗?大多数同学都表示听明白了。这时下课铃声响起,我便以“成功的心情”宣布下课。谁知一下课,就有几个同学跑到我身边反映问题。乃文和张露的问题是“题中说‘隔3天’、‘隔4天’,说明小红4天去一次,小灵5天去一次,应该是经过20天再次相遇。”李静的问题是“题中求‘经过几天再次相遇’,所以应该是经过11天再次相遇。”也有几个同学来反映相同的问题。看来我太小看这些孩子们了。我边点头边称“有道理”边想,这些孩子们可真不简单。

转眼到了自习课。一上课,我就郑重其事地说:“上节课的题,很多同学有异议。”接着我让乃文说了她的疑问,其他同学也觉得提得好。照这样说,答案应该是“20天”。然后我又让李静把自己的疑问说给大家,大家也觉得“有道理”,这样答案又成了“19天”。最后我话锋一转,说:“如果还是题中的3个答案,如果非让你选择‘12天’,题目又该做如何变动呢?”教室里马上恢复了安静,继而又窃窃私语起来。有不少同学说:“把两个‘隔’字去掉。”“难道只去掉‘隔’字就行了吗?”我反问道。马上有一个声音回答说:“把‘经过’改成‘第’字就可以了。”同学们表示赞同。

一道题的答案由12到20,又由20到19,再由19回到12,在这个纠错的过程中,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从相互交流中得到收获,因此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也得益于长期以来我为学生创设的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的单一,促进全面发展,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要求。

上一篇:遵守规则的自由才是最大的自由 下一篇:林业发展与新农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