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胎还是坠胎

时间:2022-06-14 09:03:58

关键词:堕胎;坠胎;规范化

摘要: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中图分类号:H193.4

文献标志码:A

网上常看到“坠胎”这个词,然而《现代汉语词典》中却只有“堕胎”一词,是“堕”和“坠”形似而误呢,还是别有渊源,这就需要做一番考察。

一“堕”和“坠”是同义词

“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

《说文》:“眵,落也。从??多声。”徐铉:“今俗作堕,非是。”段玉裁注:“今字假堕为陟。”《广韵・果韵》:“堕,落也。”《说文》无“堕”字,“堕”当“落”讲段玉裁认为是假借字,其本字是“陟”。

《说文》:“朦,从高隧也。从???声。”《说文新附》:“隧,隐也。从土隧声。”郑珍新附考:“《说文》:‘隧,从高隧也。’即古壁字……”《说文》无“隧”字,“壁”当“落”讲,其本字是“隧”。

先秦两汉古籍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用得很普遍,而“眵”和“隧”当“落、落下”讲用例并不多。《说文》不收“堕”和“坠”,大概因为二者不是正字。

“堕”和“坠”是同义词,所以王逸《楚辞章句》以“堕”释“坠”。例如:

(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楚辞章句》:“坠,堕也。”

(2)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章句》:“坠,堕也。”

“堕”和“坠”是同义词,所以二者可以连用。可以说“堕坠”,也可以说“坠堕”。例如:

(1)盎日:“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侥幸。”(史记卷--・列传第四一)《索隐》:“张揖云‘恐籍瓦堕中人’,或云临堂边垂,恐堕坠也。”

(2)盎言曰:“臣闻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侥幸。”(汉书卷四九・列传第一九)师古日:“言富人之子则自爱也。垂堂,谓坐堂外边,恐坠堕也。”

“堕”和“坠”的用法

从《史记》中的用例来看,“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时其用法异同如下:

1“堕”和“坠”最常见的用法是不带宾语。例如:

(1)星坠至地,则石也。河、济之间,时有坠星。(天官书)

(2)公逾墙,射中公股,公反坠,遂弑之。(齐太公世家)

(3)星昼堕,有声。(六国年表)

(4)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堕,用为符信,上书自陈。(外戚世家)

2“堕”和“坠”也可以带宾语,宾语表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终止处所。例如:

(1)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公惧,坠车伤足,失屦。(齐太公世家)

(2)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张仪列传)

(3)始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右胁出。生有发,堕地能行七步。(大宛列传)

(4)破石之病,得之堕马僵石上。(扁鹊仓公列传)

例(1)“车”表示“坠”这一动作的起始点。例(2)“车”表示“堕”这一动作的起始点,例(3)“地”表示“堕”这一动作的终止点,例(4)“马”和“僵石上”分别表示起始和终止两个处所。

3“堕”和“坠”还可以作定语,但这种用例极少。例如:

(1)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日“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本纪)

(2)若乃州间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滑稽列传)

4“堕”还有使动的用法。

“堕”后带宾语,宾语除了表示动作的起始或终止处所外,又可以是动作的执行者,这时“堕”是使动用法。《史记》中“坠”没有这一用法。例如:

(1)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殷本纪)

(2)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项羽本纪)

(3)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高祖本纪)

(4)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日:“孺子,下取履!”(留侯世家)

总之,从《史记》看,“堕”和“坠”的用法有区别,即“堕”有使动用法,“坠”没有使动用法。《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如此。

然而我们利用汉籍进行进一步的检索发现,“堕”和“坠”用法上的这一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先秦时“坠”有3例使动用法,“堕”却没有。秦汉以后,“堕”和“坠”的使动用法并存,不过“堕”的使动用法的用例明显多于“坠”,说明“堕”的使动用法历代一直比“坠”普遍。下面是先秦至魏晋“坠”的使动用法的例子。

先秦有3例。例如:

(1)阳越者,阳虎之从弟也,为右。诸阳之从者,车数十乘,至于孟衢。临南投策而坠之,阳越下取策。(春秋公羊传・定公)

(2)飞鸢适坠其腐鼠而中之。(列子卷第八说符篇)

汉代有4例。例如:

(1)遂令轻足将书与城中诸将,言宛下兵复到,而阳坠其书。(东观汉记卷一・纪一)

(2)作殷本纪,言契母简狄浴于川,遇玄鸟坠卵,吞之,遂生契焉。(论衡校释卷第二十九)

魏晋时“坠”的使动用法只有1例:

是以江汉之君,悲其坠屦;少原之妇,哭其亡簪。(全晋文・卷九十九)

“堕”和“坠”都可以用作使动,且“堕”的使动用法普遍,“坠”的使动用法不多,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堕胎”与“坠胎”

“堕胎”与“坠胎”中“堕”和“坠”都是使动用法。《汉语大词典》中这两个词都收录了:

[坠胎]堕胎,人工流产。《金瓶梅词话》第八五回:“那里讨贴坠胎的药,趁早打落了这胎气,脱了身,奴走一步也伶俐。”

[堕胎]胎儿堕落;流产。今多指人工流产,通称打胎。《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范当等]皆伏诛。”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范(桓范)忿其言触实,乃以刀环撞其腹。妻时怀孕,遂堕胎死。”

从汉籍检索结果看,魏晋文献开始出现“堕胎”。例如:

(1)鼯鼠主堕胎,令易产。(神农本草经下卷・虫兽部上品)

(2)范忿其言触实,乃以刀环撞其腹。妻时怀孕,遂堕胎死。(三国志卷九・魏书九)

(3)怀娠者不可灸刺其经,必堕胎。(脉经卷之九)

(4)复腹痛者,必堕胎。(脉经卷之九)

从魏晋文献看,“堕胎”主要出现在医药类书籍中。魏晋以后文献中“堕胎”用例越来越丰富,而且也是大量出现在医

药类书籍中。

秦汉时“坠”也有使动用法,然而用例少,再加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坠”无使动用法,这对“堕”的使动用法起到了一个规范作用。而且魏晋文献中只出现一例“坠”的使动用法,这样魏晋文献出现“堕胎”而不出现“坠胎”便是合情合理的了。“堕胎”一经出现,由于它所代表的现实现象的普遍性和恒久性,它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很快就词汇化了,所以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坠”和“胎”的结合。

宋辽金文献首次出现“坠胎”,只有两例:

(1)或坠胎也,宜用局方必胜散。(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三妊娠数堕胎)

(2)绍陵之在孕也,以其母贱,遂服坠胎之药,既而生子手足皆软弱,至七岁始能言。(癸辛杂识续集下)

宋辽金文献中“堕胎”出现73次。例如:

(1)所以数堕也凡妊妇腰痛多堕胎。(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三妊娠数堕胎)

(2)胎动不安,小产堕胎,子死腹中,胎萎不长。(四明宋氏女科秘书)

元代文献中,有“堕胎”而无“坠胎”。大概宋时“坠胎”当是俗语,才兴起。

明代文献中“坠胎”的用例多起来了;出现23次,“堕胎”出现341次。例如:

(1)恐人知觉不便,将银与得贵教他悄悄地赎贴坠胎的药来,打下私胎,免得日后出丑。(今古奇观第五十七卷)

(2)你休推睡里梦里,趁你大娘还未来家,那里讨贴坠胎的药,趁早打落了这胎气离了身,奴走一步也伶俐。(绣像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五回)

(3)惧老父见忧,商之薄生堕胎计,不意薄生愚妾以逃,骇妾谓予弟闻之予父,将以毒药杀予,不逃难免。(今古奇观第十卷)

(4)三藏哼着道:“婆婆啊,你这里可有医家?教我徒弟去买一贴堕胎药吃了,打下胎来罢。”(西游记・第五十三回)

清代文献中“坠胎”出现10次,“堕胎”出现113次。“堕胎”的用例如:

(1)折跌肢体、及破骨堕胎限外二十日之内,果因本伤身死,情正事实者,方拟死罪。(奏请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八百八・刑部)

(2)妇以为伪,就榻捞之,崩注堕胎。(聊斋志异・卷六)

(3)一夜有老媪持金钏一双,就买堕胎药。(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

下面将魏晋至清代文献中“堕胎”和“坠胎”出现的次数作一统计。

从汉籍检索的结果看,“堕胎”起源颇早,且使用普遍;“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堕胎”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坠胎”的出现有其训诂学的渊源,因为“坠”也有使动用法。正如“坠”的使动用法不如“堕”的使动用法那么普遍,“坠胎”出现较晚且使用远没有“堕胎”普遍。出于这种原因,《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坠胎”而收录了“堕胎”,从规范化的角度讲是完全正确的,是有历史文献根据的,同时也符合语言学的经济原则。

结语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堕”和“坠”的意义和用法跟古代汉语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普通话中,“坠”的常用义是“落”,可构成“坠马”、“坠楼”等词;“堕”很少单用,常出现在“堕落”、“堕胎”等词中。大概一般人不了解“堕”有“落”义,因而将“堕胎”改为“坠胎”,或者面对这两个词时,总认为“坠胎”是正确的,因此口语中不少人都说“坠胎”。网络上也普遍使用“坠胎”。虽然“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它曾存在过,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使用“坠胎”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上一篇:实施学院文化CI战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 下一篇: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