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富裕与焦虑同行

时间:2022-06-14 06:48:44

社会转型期富裕与焦虑同行

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每个人获取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然而,与目不暇接的可能性相伴而来的,还有源源不断的焦虑――

物质上的丰富似乎并没有给我们这个东方国度带来应有的自信与平静,焦虑反而像野火一样,与这个时期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步,并以每一个个体切身感受到的方式蔓延。

下岗工人在为下一个月全家的开销着急;农民在咒骂化肥的涨价;公司白领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

“西方社会200年的现代化转型,在中国被压缩在30年内进行着。”一位西方评论家感叹地说。

当经济增长引发的只是膨胀的物欲,传统社会信任结构被肢解,贫富鸿沟与隔膜加深,而并没有带来个体想要的自信与尊严时,我们或许应该如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

这些现象是一个社会的转型必然带来的阵痛吗?是价值观的多元和意识形态的模糊,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缺乏信心造成的吗?正本清源,厘清这些问题,或许是这个古老民族摆脱焦虑心态,在经济腾飞中重拾过去的雍容气度的第一步。

社会转型民众普遍焦虑

人们的焦虑

在电梯中,人们总是一进电梯就急按按钮要关门,虽然只要几秒钟时间,电梯门就会自动关上;红绿灯前,总有人“勇敢”地闯红灯,“勇敢”地穿行在车流中;打开电脑,只想更快,于是拼命地敲打键盘;大街上,都是行色匆匆……有人说,今天的人积极向上、争分夺秒,但我却怎么看都是弥漫着一种浓浓的焦虑。

普通人焦虑,为求学焦虑,为就业焦虑,为人际关系焦虑,为房子、为爱情婚姻、为孩子的“起跑线”……哪一样不令人焦虑?因为焦虑,“房奴”、“车奴”、“孩奴”等新名词不断地丰富着现代汉语。

有钱人同样焦虑,钱少时为差钱、为蜗居焦虑;有房了,为别墅焦虑;有车了,为豪车焦虑;百万了,为千万焦虑;坐拥千万了,可看看人家身家已是数亿、数十亿、数百亿了,焦虑不焦虑?

某媒体披露了一份《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说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中产的幸福指数却最低,被称为“伪幸福”。“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着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是不是就这样平凡到老,我的日子一直是不坏不好。”郑智化的歌,唱出了中产阶层的欲望与无奈、失落,道出了他们的焦虑。

平稳背后的躁动

对于公务员这份职业,周铮的理解来自于4年间循环往复的工作节奏。作为北京市人事局下属一个单位里的普通科员,他只不过是需要在每个时间段内干完“规定动作”,既不需要超额完成任务,也不能消极怠工,4年来的工作好像是和昨天一样,没有什么大的波澜。

“说真的,目前这个工作节奏是40岁以上人的节奏,对我来说,这个节奏感觉上有点压抑。”周铮思考着,一字一顿地说,“有时我在想,我会不会真的习惯于这种节奏,换句话说,是不是已经被这种节奏俘虏,永远失去某些竞争力了呢?”

有一段时间,周铮曾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节奏,对于自己分内应为的工作一丝不苟,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非分内的工作,熟悉事务流程的他也尽量帮着跑,他希望这样能够时刻让自己处于一种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不会有被社会主流节奏抛弃的感觉”。

然而,让周铮很快放弃的是,他这样的工作态度,让周围的同事极不适应,经常有人认为他是多管闲事,领导也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稳重一些”。到了发薪日,周铮的薪水也仍然是那个一成不变的数字。

周铮对于自己的收入也是不满的。

已经还了两年房贷的周铮对自己的收支了如指掌:2400多元的月入在还完1800元的贷款之后,作为生活用资金的600元几乎让他每月都捉襟见肘。“如果赶上亲戚朋友结婚、生小孩需要随礼,我可能还要向父母借钱。而以我这个年龄来讲,周围朋友结婚生子几乎是常态,600块钱可能花不到月中。”

跳不跳槽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周铮1年多,时至今日,他仍然没有下定决心。在和心理医生聊天的时候,医生让他给自己一个解决之道,他说:“全中国600万公务员,1993年以来只有3万人辞职,我这样的情况肯定不是一个特例,既然大家都选择了继续,肯定有一定原因的,虽然也许我的心在躁动,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他希望能够时刻让自己处于一种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不会有被社会主流节奏抛弃的感觉”。

信息的侵扰

电视、电话、手机、互联网、MSN、QQ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传播手段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困扰:信息焦虑症。

在某外企工作的王小姐近日外出休假,因不慎将手机摔坏,一种不安的情绪便开始困扰着她:客户资料失去了,去哪里找回来?误了工作怎么办?老板联络不到她,会不会很生气?……越想越急,还没等到假期结束,王小姐就迫不及待地从度假村出来马上买了个新手机,并挨个找客户电话,和每个人联系上。

从事新闻工作的刘先生也出现过类似困扰,每天上午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机器启动的当儿匆匆刷牙、洗脸、吃早点,当获得新闻线索后开始寻找相关资料、和编辑沟通、写稿。每天晚上睡觉前,刘先生总觉得自己的脑袋中装了太多信息,有时候真想狂吐一番,把那些垃圾信息吐出来,这种情况有时会令他感觉头晕、胸闷、急躁。

从事咨询行业的秦经理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网页了解信息,然后接触不同客户谈论种种合作事宜,见面、手机、电话、电子邮件等从不停歇。不仅如此,在面对客户时,他还必须打起百分精神,笑意盈盈。而等到夜晚回家,老秦发现自己躺倒就睡,根本没有精力再和妻子女儿多沟通生活,有时候下班回来老秦觉得自己的脑子空荡荡的,甚至发狠辞职不干,可当新工作日开始,他还是不得不继续同样的工作。

无奈的生活

在一次接听热线倾诉时,一位28岁的男子讲述了他的焦虑:“我觉得挺烦的。单位效益不好后,我出外单干,几年下来也挣了些钱,但生活得也愈来愈累,整天忙于工作,有人给介绍女朋友我也没兴趣,一想到要结婚生子,我都觉得害怕,就像刀架在脖子上,满腹的苦水不知向谁诉说。现在虽然收入不少,但这样做下去,永远也做不大,觉得自己像机器一样,每天晚上考虑的是明天该干什么。没礼拜天,没节假日,就是天上下刀子也得去工作,甚至为此几乎没有了朋友。也想过找个人帮忙,但总觉得别人干活不放心。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都要崩溃了,可还是得继续工作。”

一位在招聘单位工作了多年,现已年逾四旬的男子则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焦虑:“我本事不大,这把年纪了也没做到好的位置,现在公司里有才又年轻的人越来越多,我的危机感也愈来愈重,整天忧心忡忡。”

在现代都市中,像第一位男子那样因焦虑而成工作狂的人为数不少,他们似乎踏上了一辆无法停止的战车,却不知“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像第二位中年男子那样为年龄、能力、不可知的未来而焦虑不安的人也为数不少,现代都市表面看来最青睐有雄厚资产或有一技之长且年轻有为的人,但自古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忧虑焦灼于事无补,直面现实,过自己的生活才重要。

忧虑现状,不断抱怨,忘却休息,忽视亲情,漠视他人,待己苛刻,对他人刻薄等都是现代都市焦虑症的体现。

焦虑源于责任心

幸福的书虫

我对物质和地位没有很强的功利心,倒是坚信“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证明生活的成功”。

我的焦虑源于某种责任心,来自于想要我的爱人和亲人获得某种富有的美好愿望。这种愿望很难获得,而我无法释放自己的内心。在以笔为刀的年代,我不愿卷入这样的纷争,但仍然常常感到身份的卑微,身份的卑微原因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痛苦远远不止于物质上的局限,而主要来自于害怕自身身份的低下危及自尊。

现代社会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令我们看起来更加富有,但发达的媒介传播刺激了人们无限的欲望,也引导了社会对成功人士的判断标准,令全社会充溢着“精英崇拜”的情绪。结果是大家被挟裹在不断比对的环境当中,被身边“势利小人”势利的眼神评判,自己也成为“势利的人”。一方面是日子越过越好,一方面大家感受似乎是越来越穷。

这种焦虑表现在“担忧我们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担忧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如此看来,焦虑者并非都是急功近利的人,焦虑的核心在于得到尊严和社会的尊重。

根据威廉・詹姆斯的公式,自尊等于实际的成就与对自己期待的对比值,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往上高一级,我们感受羞辱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一分,我们的“幸福指数”就会降一分。詹姆斯的公式比较符合卢梭的观点:财富并不等于占有多少,而是拥有多少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而公式本身也隐含了两种提升自尊的策略:取得更多成就或降低对自己的期望,而后者不失为一种明智的解决之道。

治焦虑不如防焦虑

刘姿含

有人为职场变动愁;有人为职位升迁愁;有人为人情应酬愁;有人为还不了的债务愁;也有人为忙碌而无为愁……种种负面情绪的积聚与爆发,都是人们焦虑的表现。

心态好坏是能否克服焦虑的关键

人有多种多样的欲望,并且容易升级和膨胀,满足了高兴,满足不了就难受。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欲望通常是实现的少、受挫的多。

“焦虑症”是心理失衡的表现,而适度的紧张和压力常常能够起到保持生命活力的积极作用。生活如果持续松弛懈怠,也会削弱人体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使机体衰老,出现一系列 “亚健康”症状。面对压力,与其抱怨回避,不如鼓励自己积极应对。

别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找“精神礼物”:每个人在工作和事业之外,还应该有健康、家庭、亲朋好友等许多方面值得关注。要善于将自己融入家庭或集体中,通过与人交流、寻求专业人士帮助等方法,从精神上充实自己,端正心态。

吃“快乐水果”:许多患上焦虑症的人都会借助增加食量来化解郁闷。水果中,香蕉、樱桃、葡萄柚被称为 “快乐水果”的前三名。香蕉含有一种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樱桃中的花青素和葡萄柚浓郁的香味不但有助于提神醒脑,其中所含的大量维生素C,能增强抗压力,使人精神愉悦的功能。

做“阳光运动”:运动是消除焦虑的最好方式。上班族不妨选择一些游戏性强、能够转移注意力的运动项目,如台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如果喜欢慢跑,最好听着音乐或结伴跑,这样能分散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运动时,最好选择充满阳光的户外场所,灿烂的阳光也可以改善人的情绪。

寻找成就感:成就感是化解焦虑的良方。一个有成就感的人,内心会充满力量和富足感,焦虑很难将他打败。

多和自己比:如果总跟别人比,容易陷入盲目攀比的误区。多和自己比,比比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的自己有了进步?比比这次的工作是不是比上次做得出色?这不但是化解焦虑的高招,也是督促自己进步的好方法。

合理安排时间:事情多、头绪杂,自然就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找个安静的地方,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与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列出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根据轻重缓急进行安排,按部就班地去做事情,就会发现做事有序,不慌不忙。

结语:

许多发达国家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富裕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旦人们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并不会因为平均收入的上涨而更加满足。并不是有钱人就比穷人快乐,当一个社会达到人均年收入2万美元之后,快乐的程度就是一条基本平稳的曲线了。

――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放平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的种种乐趣,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上一篇:灾难引发的罕见奇观 下一篇:辽宁鞍山特大杀人案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