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的数据之殇

时间:2022-06-14 06:33:21

运营商的数据之殇

身处大数据时代的运营商,面临着互联网公司的业务蚕食、自身运营转型、同业竞争的三重压力,而更为尴尬的是,随着2G网络向3G网络再向4G网络的迁移,这种压力将越来越大,“电信运营商将彻底沦落为管道提供者”这一宿命式的结论将被无情验证。

10月21日,中国移动公布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数据显示,公司前9个月实现的净利润为915亿元,同比下滑1.9%,这是中国移动自2000年成立以来首次净利润同比下滑。中移动将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结为OTT业务(“Over The Top”,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数据业务)的冲击。中移动称,“OTT业务对传统通信业的冲击和影响加速显现,移动通信普及率不断提高,行业内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中移动经营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虽然有投资机构仍憧憬一旦移动推出4G服务,公司将重拾收入增长动力。但多数专家早就指出“4G不是救世主”,韩国便是例证之一。韩国是全球LTE商用最快的国家之一,其移动运营商LG U+的2012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由于LTE市场营销费用大幅增加,使该公司在第三季度出现净亏损;另一运营商SKT业绩同样大幅下滑40%。SKT公司会长李锡采在某非公开场合表示“4G彻底失败”。

有不愿具名专家告诫运营商,在行业热炒4G牌照发放时间表的时候,运营商需要冷静思考大数据时代的应对之策,否则将重蹈3G时代的数据之殇。

失意“移动梦网”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之路,始于2G时代的移动梦网。

2G时代的数据业务很简单,中国移动效仿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 i-Mode模式推出了“移动梦网”服务,构筑了一个手机上网平台。

现在看移动梦网就是移动互联网的雏形,它像一个大超市,囊括了短信、彩信、手机报、邮箱、IM工具等各种信息服务。这些信息服务的资费标准由通信费和信息服务费组成。通信费由运营商收取,信息服务费由运营商每月从手机话费中代扣,然后与合作伙伴分成。在互联网的寒冬,移动梦网模式拯救了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如今的互联网巨头,它们围绕在运营商周围,遵守运营商制定的游戏规则,一起在“带围墙的花园”里赚钱。

但是游戏规则被乔布斯和iPhone颠覆了。内容和应用提供者可以绕开运营商直接面向消费者,它们把APP放在软件商店里供消费者下载,消费者向苹果付费,苹果与开发者分成。在苹果的规则里,运营商只是一个提供手机上网的通道。

运营商被管道化的论调由此甚嚣尘上。尤其3G发牌后,移动互联的高速公路越修越宽,各类应用越来越丰富,运营商管道里的流量越来越大,内容提供商占用的通信资源越来越多,管道化的趋势越发严重。运营商与OTT提供商之间的关系日益剑拔弩张。

2012年12月5日中国移动2012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总裁李跃抛出“腾讯”直指OTT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明显,“比如腾讯QQ占用运营商信令资源非常大,原来的一些机制不太适合传统运营商的网络设计,中国移动和腾讯相互之间应该有沟通,如果没有相互合作的好机制,所提供的服务就不能长久,不能优质。”

这不是中国移动第一次向腾讯发难。早在6年前,腾讯和中国移动就曾因“QQ以极低代价吞噬GSM网络流量”而爆发冲突。2006年底,中国移动调整SP政策,腾讯被迫取消移动QQ业务。2010年,李跃与腾讯CEO马化腾直接面对面交涉,要求腾讯必须为手机QQ额外支付费用,否则就不再允许QQ走WAP通道。

2012年12月7日,中国联通总裁陆益民也称“微信确实给运营商业务带来严峻挑战”。面对两大运营商高管的“当头棒喝”,马化腾不得不站出来回应。他用商业地产和店铺关系作比表示,OTT开发商和运营商是共赢关系。

马化腾说这些话是有底气的,因为游戏规则变了,现在轮到运营商底气不足。在回答了“如何看待微信”的问题后,李跃甚至用“不敢得罪”四个字调侃自己。

“流量经营”之困

自2010年始,三大运营商先后提出“从话务量经营转向流量经营”的口号,打响转型第一枪。

在苹果主导的模式中,运营商、OTT提供商、消费者是三边关系。运营商向消费者以包月套餐形式收取流量费。表面上看,消费者使用APP越多流量越多,运营商收到的钱就越多。

但如果对比流量增长曲线和收入增长曲线就会发现,两者增速不对等,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把这一现象称为“剪刀差”。

根据中国移动2012年半年财报公布的数据,其无线上网业务流量3892亿MB,同比增长184%,但无线业务收入292亿元,同比仅增长51.6%。

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曾就欧洲运营商的流量经营压力了一份定量分析报告,该报告推导了流量对网络承载一次性支出要求,同时基于历史趋势和收入预测指出,2014年欧洲运营商需要从固定流量上寻求90亿欧元的额外收入,从移动流量上寻求190亿欧元的额外收入才能弥补网络投资的缺口。

不少运营商主张向OTT提供商收取网络使用费以填补网络扩容所需资金缺口,正如中国移动要求腾讯为手机QQ支付额外费用。但也正如马化腾所暗示的那样,假如不是他们提供丰富的内容,没有用户会愿意购买运营商的流量套餐,运营商向用户收取的流量费中已经包括了OTT的贡献。专家指出,流量产权不明晰是这一商业模式的症结所在。

不甘心:从飞信到易信

因为不甘心沦为纯管道商,三大运营商纷纷在移动互联网的各个战略要地落子,布局自己的OTT围城。

飞信,是中国移动曾经辉煌一时的互联网产品,市场份额一度位列三甲。但自从微信占据手机端IM工具绝对霸主位置之后,飞信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尽管后续中国移动推出飞聊对抗微信,但因为用户体验不佳、功能累赘而被市场抛弃。

飞信的折戟并没有阻止运营商对即时通信软件的梦想。在电信业看来,通信这一最基本的沟通方式,理应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所以中国移动之后,中国电信依托浙江的统一通信基地又适时推出翼聊。接着在翼聊的基础上,今年8月19日,中国电信与网易成立合资公司浙江翼信科技有限公司,并推出新一代即时通信社交软件易信。

相比微信,易信具备跨网免费短信、免费电话留言等独特功能,APP与手机、固定电话可以互通。即使易信好友没有登陆易信,甚至手机上没有安装易信,也可以收到信息。此外,用户可通过易信发送电话语音留言到手机和固定电话,对方收听电话语音留言后可回复。

显然,易信的做法依然延续飞信打通IP网络和通信网的思路,这使得无论飞信还是易信,本质上都是一款通信产品而非互联网产品。

“运营商做产品的思路是围绕手机号码这一核心资源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像飞信、易信这样的产品跟QQ、微信有本质不同。”曾任飞信产品经理的毛亮(化名)表示,通信产品很“重”,因为要满足电信级服务的要求。所谓电信级服务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普遍性,满足各行各业、各种人群最基本的需求;二是端到端必须有QoS保障。而这些恰恰是互联网业务刻意规避的两点,更快速灵活的部署业务,就必须有针对性,放弃部分质量保障。

据易信产品总经理阮良透露,截至9月份,易信上线1个多月的时间,用户数已经突破千万。在8月19日中国电信与网易联合召开的会上,翼信总经理张政公开表示,易信的短期目标是六个月内注册用户过亿,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

不过就在易信风头正劲之时,日前阿里巴巴又高调推出同类产品“来往”, 马云更是要求全体阿里员工不遗余力进行推广。烽烟四起的即时通信社交软件领域一时巨头云集。相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联姻网易突破体制藩篱的做法,也许会趟出一条运营商探索移动互联网的新路,但究竟能否成功,还需等待时间检验。

“沉睡”的大数据

在3G时代与OTT企业的竞争中落败,给了傲慢的电信业一记当头棒喝。但这声棒喝并没有指明方向,整个行业茫然无措。4G即将来临,大数据和云计算会不会又一次成为电信运营商之殇?

电信行业是天然的大数据行业。电信行业仅日常运营产生的各类话单数据(xDR)和信令数据规模已相当可观,如果再加入网络流量的数据采集,数据规模将呈爆炸式增长。一个大型城市的每分钟产生超过8万条位置更新信息,一天通过网络承载的数据流量可高达100TB。

仅以中国移动自身为例,在业务量方面,用户总数超过6亿,全年受理营业300多亿次,完成统计报表数亿张;支撑网连接数十万万台营业和客服终端,既包括中国移动自有营业厅,也包括部分合作营业厅、代销代办点和第三方等。在支撑能力方面,全年处理几万亿张计费话单,几千万张结算单,全网OLTP(联机事务处理)处理能力接近40亿tpmC(每分钟内系统处理的新订单个数),存储的有效容量将近20PB。这些数据都表明中国移动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大数据拥有者。

但这些数据目前基本都处于“沉睡”状态。因为电信行业一直以来关注的多是电信业务运营过程数据、资源信息、话单记录等结构化的数据类型,随着互联网数据业务的发展,运营商需要收集处理更多的业务应用类数据,由此带来了数据量、数据类型和分析能力的巨大变化——原有的业务运营系统所产生的结构化数据量大约只占所拥有数据量的2成,超过80%的新数据来自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业务应用,并且以视频流量、文本、网络点击行为等各类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

面对数据对象的新变化,传统的电信运营数据库系统在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上都无法满足要求,转变势在必行。

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童晓渝认为,运营商有接触数据和感知数据的能力,在运营商服务消费者过程中,用户的身份识别、终端识别、业务识别、位置识别、关系识别、消费能力和信用识别等特征尤其有商业价值。所以运营商应当抓住大数据的机遇实现从网络运营商向数据资产运营商转型。

中国移动集团项目经理何鸿凌也表示,从大数据掘金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分水岭,运营商下一步将不断发展BI(商业智能)系统。

据悉,中国移动的2003年开始经营分析系统建设,经过基础搭建、分析深化、平台整合、智能支撑、能力突破五个阶段。2010年数据仓库数据规模超过8PB,其中集团总部经营分析系统数据量达1PB。

中国移动研究院“大云”项目负责人钱岭介绍,中国移动的云计算项目“大云”2.0平台已有ETL(数据提取、转换和加载)业务、大数据查询业务及大数据挖掘业务等应用案例。

“大数据ETL业务,可实现应用大数据,降低使用成本,并实现开源软件。大数据查询业务,可实现高运算。而大数据挖掘业务中,通过后台学习和运算,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钱岭介绍说,“包括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消费情况,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产生效果。”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说在公开演讲中表示,中国电信的大数据策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数据驱动的智慧运营”。她解释道,中国电信内部将数据资产集约化管理,对外则开放大数据分析能力,这样既提高了数据支撑和服务能力,又提高了客户的商业运营效率。

中国电信也在尝试大数据领域的应用,比如通过感知优化流量使得网络畅通,通过分析用户偏好进行精准营销,结合行业客户自身数据进行品牌分析等服务。除此之外,中国电信大数据也在试水社会和企业中的应用,例如根据客户行为和位置分析进行商铺选址和实施营销,使用非结构化大文本分析的呼叫中心智能服务。

钱岭指出,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亦面临着诸多大数据挑战,包括系统不集中、资源难以共享、模型不统一、业务难以整合,及未与业务系统紧密结合等问题。“大数据用什么架构实现,怎么变成服务,是电信运营商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

上一篇:数据社会的衔接之变 下一篇:计算无处不在之下的骤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