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范文

时间:2023-03-09 13:38:15

运营商

运营商范文第1篇

2013年接近尾声的时候11家民营企业拿到虚拟运营商牌照,对于很多人来说“虚拟运营商”是个略带门槛的词汇,拿到牌照的厂商大多数名字并非耳熟能详,但是一个名字的在列意味着产业有可能发生巨大的转变,那就是京东。简单而言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集结大批国产手机厂商以及手机产品,利用小米曾经深谙的互联网倒流量操作方式,带来某一时间段某几款单品的巨大出货量。而这还仅仅是最初的玩法,未来再加上腾讯,想象空间巨大。京东将自己的这一计划称之为――JDPhone。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牌照发放的一个月之前,两款手机新品问世――nubia Z5S和Z5S mini,JD Phone计划也随之揭晓,出现在会上的京东副总裁王笑松称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整合现有的资源,以最良心的价格,为用户提供具有最佳体验的手机产品。随后,一批又一批的JD Phone上市,其中包括华为的荣耀3C,诺基亚的Nokia X以及金立互联网子品牌IUNI等等,这些产品基本都达到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

目前的京东正处在积聚势能的过程中,并且以上市缄默期为由婉拒了本刊的采访,但是从众多手机厂商的态度中不难勾勒出京东作为虚拟运营商的未来。 小米倒流量思维+国产手机大军

有硬件产品,想做电商渠道,苦于没有流量:自建网站成本太高效果又不好;去天猫开旗舰店很快被浩如烟海的店铺淹没其中,一家店尚且如此更别说一款产品。

这是摆在多少国产手机厂商眼前的现实,中兴互联网子品牌nubia成立之初并不被外界看好,几十万部的整体出货量并不尽如人意,直至2013年底Z5S和Z5S mini在京东首发,两周时间获得250万单预约,打破此前小米保持的纪录。虽然最终的实际购买转化率一定会低于这个数字,但是较之前代产品在出货上的确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高通最新的芯片,主打硬件参数,价格亲民,nubia Z5s和Z5s mini的这些关键词听起来很熟悉,不错,这正是小米手机问世之初主打的产品特色,随后的做法也非常眼熟:正式产品发售前进行预约购机,尽管京东本身不经营像小米那样自有品牌的周边配件产品,但是却有巨大的产品资源,组合销售、后续带动的功力都不可小觑。

并非模仿小米模式,而是这本来就是互联网很成熟的一种业态――电商模式,nubia总经理倪飞就曾对本刊记者坦言:导流量的成本很高,特别是对我们这种传统手机厂商而言,这方面的资源很缺乏。因此在第二代产品发售时nubia毅然选择了京东,而nubia也正式从名不见经传的厂商成为了互联网手机品牌的新锐力量。随后诺基亚、华为、金立纷纷选择了京东JD Phone就不难看出这套玩法的可行性以及在手机厂商中的认可度还是极高的。

JD Phone计划究竟是如何吸引手机厂商的呢?据不愿透露姓名的手机厂商告诉本刊记者:首先京东方面会压低自己的利润到5%以下(正常情况下,京东利润率约在8%),令手机价格最大限度压低;此外,京东会承诺给厂商各种站内资源,包括站内流量以及站外流量,还有各种京东券的促销捆绑;做到如此已经能够令不少手机厂商满心欢喜了,不过京东还可以提供市场和媒体资源,各种联合,媒体预热宣传等等尽可能帮助手机厂商,特别是起步于互联网的小厂商,自身并没有成熟的市场媒体资源,是十分看中京东提供的这些资源。

京东为什么愿意配合手机厂商,在此前的媒体采访中王笑松表示:“京东如果做虚拟运营商,通过应用来拉动运营业务发展还是比较困难,目前来看还是需要靠终端来拉动,我们希望有好的产品来促进虚拟运营商业务的发展。”

硬件与软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京东自行研发手机显然不可行,但是目前的产业环境现实是:缺乏硬件载体仅仅依靠业务是无法支撑运营的,这一点从小米身上也能够得到佐证,最初小米的MIUI获得好多的好评,下载装机量也不小,但是最后小米依然选择做手机硬件产品。对于这些,京东显然是很清楚的,才会有王笑松前述的一番话。

尽管京东自身业务在向移动端平移的过程中并不能算大获成功,“船票”尚未到手,但是拿到虚拟运营商牌照的京东显然能够将其的JD Phone计划实施的更为完美,那么京东所拥有的很可能是一座“船坞”。 腾讯看中的“船坞”

即将上市的京东爆出腾讯入股的新闻,诚然在电商领域里一直势弱的腾讯渴望补齐这一块业务,但是另一方面,或许一直缺少硬件产品的腾讯也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去承载和运营自己的业务。京东JD Phone计划的实施很可能一直在腾讯的眼帘内。

前述小标题所讲的与手机厂商的种种合作还仅仅是最初步的动作,拿到牌照后的京东所能做的将会更多。虚拟运营商可以定制自己的产品,在运营商业务产品上灵活度和自主性都会更高,谈及未来对这块业务的构想王笑松表示:京东目前拥有一亿多的用户,可以为这些用户进行建模,评出用户的信用等级,用户不需要预存套餐的业务费,直接承诺在网多长时间和套餐的金额等方面,就可以免费拿走手机。

这仍然不是全部,拥有巨大用户数据量的京东了解什么配置、什么价位的手机在哪些区域销量高,也知道哪些品牌手机的换机忠诚度更高,哪些品牌是在短时博眼球冲销量等等,因此京东定制显然比运营商定制可靠。曾经,手机销售需要抱的大腿是运营商,但是由于运营商距离用户太过于遥远,对于用户需求和市场动向的把握往往是迟钝或者说是错误的。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京东绝对是比运营商更好的合作伙伴,因为跟自己相比有可能京东距离用户更近,所提出的定制需求绝不是运营商“拍脑袋式”的决策。而眼下互联网电商渠道又尤为重要,比起自建而言选择牵手京东不失为最好的选择。

腾讯的加入又令京东的流量优势进一步扩大:将腾讯自身的庞大流量基因注入京东,在微信上为京东预留“一级入口”。

应该说腾讯与京东二者是互相需要的:短时间内腾讯无法再去搞一个Phone计划,或者是将自己的易讯做到与京东、天猫一个量级,即便做了也缺乏数据积累很可能只是靠主观去做决策。而京东虚拟运营商的身份要想将文章做透,除了自身渠道、平台优势外,还需要业务,这一点是需要依靠腾讯的,未来在自己定制的产品中预装哪些应用,提供哪些服务都将是巨大的想象空间,而这些都是线下渠道类虚拟运营商和纯增值业务类虚拟运营商的能力所不能企及的。

传统手机厂商玩不转的地方正是京东的优势所在,对于未来京东虚拟运营商的发展多家国内知名手机厂商高管都对本刊记者表示:十分看好。那么与京东合作是否担心未来被套牢?大家则普遍认为目前这并非当务之急,而且未来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流量引回。而京东本身作为渠道,腾讯作为内容和服务供应商两家都需要硬件资源,自己操盘一个硬件公司并不是好办法,这一点已经被无数次印证:硬件厂商怎么学习都很难真的具有互联网基因,而互联网厂商制造硬件的难度也是一样的。

运营商范文第2篇

凭技术优势谱写3G变局

根据中国电信的2011年年报披露,中国电信上市公司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对母公司CDMA网络资产的收购。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中国电信CDMA用户已累计达到1.3233亿户,其中3G用户数达到了4115万户。2008年至今,中国电信移动用户规模三年增长365%,年均净增3400万户。

中国电信成为全球最大的C网运营商,同时也实现了从固网运营商到移动运营商的身份转变。中国电信2011年财报显示,2011年,在中国电信营收的2450.41亿元中,来自移动服务所带来的收入为682.48亿元,同比增长了43%,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27.9%,移动服务收入已经超过有线宽带,成为中国电信第一大业务。(通信信息报)

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开信息化“处方”

解春耕难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围绕强科技保发展的农业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运用自身成熟的信息化技术,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下称“福建移动”)从农资、资讯、水利等方面入手,开出了一张张对症下药的“信息化处方”,全面服务春耕生产。

为了让农民放心购买农资产品,福建省特别启动了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短信、彩信、小区广播等方式,福建移动向居住分散的农村客户正规渠道农资购买信息,提高消费警示信息的覆盖面。同时,福建移动还及时通过农信通、林信通等平台各类伪劣农资产品查处信息。

福建移动推出的“农信通”平台,是集网站、信息服务和热线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每日及时各类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动信息和涉农资讯,拓宽了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为农民选择种植种类提供参考。

为保障春耕期间灌溉工作顺利开展,福建移动还配合水力部门做好“GPRS专网闽江流域水文数据采集系统”春季维护整修工作。(东南网-福建日报)

奚国华:

中移动未来三年将规模推进TD网络建设

在3月30日召开的工信部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动员部署大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宽带提速工程是宽带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移动将继续深化四网协同战略,“继续规模推进TD网络建设,重点做好大中城市数据热点区域的连续覆盖、深度覆盖和持续优化,不断提升网络质量和网络利用率,提高客户感知”。

奚国华表示,中国移动推动四网协同,实现了我国自主创新的TD-SCDMA建设运营的三年发展目标。“中国移动积极推进TD-LTE的规模试验,试验结果令人振奋。”他说,未来将做好推进TD-LTE第二阶段规模试验的实施,提升产业界信心,引导拉动产业资源的投入。(通信世界网)

常小兵称3年来投资宽带600亿

今年加速光纤到户

3月31日,在出席工信部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动员部署大会时,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表示,在近三年,中国联通宽带网络累计投资近600亿元,计划在2012年年内新增900万家庭宽带用户。

常小兵介绍说,今年中国联通计划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扩容改造,扩大光纤接入覆盖范围,在城市区域尽快完成“光进铜退”改造,普及10M~20M接入能力;继续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大幅提升农村宽带接入能力。

而在宽带价格方面,他表示,中国联通将通过多种措施,在年内继续降低单位带宽价格。(新浪科技)

神州泰岳续约中移动飞信合同

4月12日,神州泰岳公告称,其已获中国移动飞信合作服务合同,若完成业绩,最高可获得6亿元的服务费。这意味着神州泰岳将难以依靠中国移动扩张,其依靠飞信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北京新媒传信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签署了《飞信系统技术实施与支撑合同》。根据合同,全资子公司将继续提供飞信相关系统开发、技术实施与支撑服务工作,本期合同的工作内容增加了飞聊、社区的产品开发、技术实施与支撑服务等工作。

服务款项由季度基本款、季度考核款、年度考核款三部分组成,初步测算,对应的金额数量为:季度基本款总额为43550.4万元,季度考核款总额为10887.6万元,年度考核款总额为5562万元。同时,双方约定,服务价款上限金额为6亿元。(新浪科技)

中国移动今年第四季度

在香港商用LTE FDD/TDD

中国移动4月12日宣布,计划今年在香港推出LTE FDD/TDD双模业务,这一举措是中移动推动TD-LTE产业发展的一部分。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香港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香港的LTE FDD/TDD服务将由中移动的香港公司运营,后者同时拥有TDD和FDD频谱。

预计中移动香港公司在今年第四季度商用LTE FDD/TDD服务,奚国华补充说,届时会有可同时支持FDD和TDD的终端。他说:“LTE FDD/TDD服务在香港商用对中国移动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步,它可以为我们在大陆的TD-LTE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应对竞争,吸引更多的3G用户,中国移动总经理李跃称,中国移动今年将提高对手机的补贴预算,去年的手机补贴是172亿人民币,今年将提高到200亿人民币,大部分资金用作市场推广及3G营销活动。他说,中国移动希望今年新增的3G用户数能达到3000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移动将引入更多TD-SCDMA新款智能手机、推出价格在1000元以下的低端智能手机。(通信产业网)

中国电信2011年智能机销量超1600万

同比增三倍

中国电信集团公众客户部总经理岳近日透露,2011年中国电信智能手机的销量达1600多万,比2010年增长将近三倍。

据岳介绍,2011年CDMA的手机终端销量突破六千万,增长超过40%。其中3G手机销量3400万,增长三倍以上;而智能手机的销量达到了1600多万,比上一个年度增长了将近三倍,“特别让我们惊喜”。岳表示,中国电信也将继续加强与芯片、终端厂家的合作,推出更多、更好性价比的智能装备。

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此前表示,中国电信3G业务正在步入加速增长阶段,迎来爆发式增长。通过合作和让利调动终端产业链的生产积极性,智能手机特别是千元智能机的品种快速增加,3G智能手机的销售量持续攀升,有力支撑了3G用户的快速扩张。(通信产业报)

联通部分省市推语音免费套餐

浙江联通从今年3月20日开始推出“2G用户随意打”活动,用户只需缴纳月费3元,本地拨打浙江联通用户完全免费。

中国联通“随意打”套餐被称为开启了语音通信免费时代。目前,三大运营商中推出的手机市话最低为0.1元/分钟,而中国联通的“随意打”的优惠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的。对此,浙江联通总经理于英涛表示浙江联通推出包月畅打套餐是竞争带来的结果。

运营商范文第3篇

从全球电信行业的发展来看,目前已经是电信、互联网、广电三网融合的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以及广电企业也都在做着相互间融合介入的事情,特别是不想被单纯地“管道化”的电信运营商一直在努力试图进入互联网内容和服务的领域,但是现在并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而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似乎也未得其法。

不具备互联网奔司的市场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也许是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方面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国内电信运营商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这样一种机制很难保证企业高层的稳定,因此不能像互联网公司那样有充足的时间让电信运营商的决策者尽展其运营思路。而“敌对”中的电信运营商高层之间互换这种咄咄怪事,更是很难能保证人事上的稳定。

对于脱胎于同一母体的电信运营商来说,本不存在能力上的高下区别,牌照资源决定一切。可作对比的是,中国的影视传媒行业当中,虽然民营、外资传媒公司在电影等部分领域表现不错,但是在整个传媒的布局当中,依然是国资传媒机构占据主流,光线传媒、欢乐传媒以及新闻集团、维亚康姆、迪斯尼等国内外传媒集团始终未能取得太大的突破,追究其原因,政策性的资源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几乎在同一市场条件下展开厮杀,企业决策层的战略能力和企业的执行能力成为最关键的因素。而在国内的互联网环境下,在同这样的一群企业的较量中,电信运营商这样的国家队的政策性优势无所借力,无论是互联网门户还是网络游戏以及即时通信等主要领域,在风险投资的辅导和刺激下,主流互联网公司已经迅速成熟,基本上也都登陆境外的资本市场。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已经构成了国内互联网公司的主流故事,电信运营商今天才想到要去即时通信、互联网门户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等方面去做类似的事情,多少显得有些不太明智。

对于国内的电信运营商来说,向互联网业务的转型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自己就得重新进入互联网市场当中,与新浪、盛大、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正面竞争。中国电信的高层对于向综合服务方向转型,曾经提出过相当得当的理解:深入地融入到合作伙伴的生意当中去。其中,当然也包括互联网公司。

而事实上,提供了互联网基础服务的电信运营商也不需要直接进入互联网市场就可以享受到互联同发展的成功,互联网视频的迅猛发展,就直接带动了各地电信运营商带宽的需求。

运营商范文第4篇

2012年12月5日,广州琶州国际会展中心,中移动2012年全球开发者大会在此举行。这场聚集了超过2000人的大佬云集的盛会,有意思的是,总部设于深圳、微信研发团队设于广州的腾讯却没有派出任何管理层与会。

知情人士说,这一天,腾讯董事长马化腾与微信负责人张小龙等腾讯高管远在三亚,就腾讯下一步的战略走向展开头脑风暴。

但如果翻开中移动2011年的同一大会名单,腾讯也没有出现在与会的嘉宾名单中。

而在短短的9天之后,就在同一片场地,马化腾12月14日高调亮相另一场互联网会议,并进行了半小时的主题演讲。

与此对应的是,中移动总裁李跃在会议发言中说,传统运营商业务正在受到猛烈冲击,尤其是OTT(Over the top,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业务)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令运营商的短信、话音、甚至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很大挑战。“比如腾讯QQ占用运营商信令资源非常大,原来的一些机制不太适合传统运营商的网络设计,中国移动和腾讯相互之间应该有沟通,如果没有相互合作的好机制,所提供的服务就不能长久,不能优质。”

12月7日,联通总裁陆益民也在回应媒体时表示:“微信确实给运营商业务带来严峻挑战。”

两位高管的表态,让运营商将颠覆微信的议论四起。对此,马化腾不得不于12月14日表态称,腾讯与运营商并不对立,两者关系如同路与车,是互惠共赢。

显然,他的这句话不可能让运营商们打消忧虑。事实上,如何应对腾讯乃至更多OTT厂商的挑战,已经成为令运营商彻底辗转难眠的一道大考之题。

OTT的颠覆

其实,运营商的敌人并不只是微信,而是整个OTT业态。

“新的技术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运营商5~10年内就将被互联网公司取代,退出历史舞台。”这是2006年,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作出的预言。

其时,普遍的观点还都认为,阚凯力的说法过于悲观偏激。但在6年之后,虽然并没有真正走向衰退,但新兴的OTT厂商,确实已经让运营商们后背发凉。

“用户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话音业务成本,已经低于使用运营商电话的成本,这是OTT成功的根本原因。”一位互联网厂商人士说,目前,运营商都向用户提供了便宜的数据流量套餐,比如中移动用户,只需要20元就可以购买150M的流量,相当于每M不足0.14元,基本相当于一分钟的电话费,但如果以数据方式,1M流量已经可以传输10分钟甚至更长的语音信息。

事实上,这已经是成本最接近的比较,如果考虑到Wifi等用户成本更低的环境,以及文字、图片等形式内容与短信、彩信的成本对比,运营商受到的冲击更加惊人。

一个来自中立咨询机构Ovum的数据是,在2010年,全球电信运营商短信收入损失了65亿欧元,2011年扩大到104亿欧元。Ovum公司认为,出现下降是OTT社交信息服务的日益普及,并以更加低廉的价格提供了竞争,这些服务包括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等。

而这仅仅是开始,随着更快、更便宜的网络传输技术成熟,比如4G,运营商将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OTT厂商与产品,借助它们的网络来抢夺它们的收入与利润,挤压它们的市场空间,最终如同固定网络一般,彻底成为应用厂商的数据管道。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身份,转变竞争理念,”一位前运营商高管评价说,就如同人类刚进入电器化时代时,电力公司一度身兼家电销售公司甚至家电生产公司的职责,但现在,电力公司已经只经营最基本的电力网络。

也正是这一原因,在2012年9月14日被人问及“如何看待微信”的问题时,李跃最后给出的答案是“不敢得罪”4字,可谓意味深长。

有些力不从心的反击

面对新兴的挑战,运营商们一直在尝试各种应对。

在早期,手段更多是全面的封堵,比如Skype在中国的遭遇。

Skype出现于本世纪初,是当时全球主流的,可利用网络语音技术拨打国际电话的产品。自它问世之初,就引发各国运营商的高度警惕。

2004年,Skype和TOM在线成立合资公司负责Skype在中国的运营。为了规避监管,TOM在合资公司中持股51%,Skype只持股49%。但即使如此,这一业务在中国也一直受到限制,运营商也采取了各种技术手段加以防范,深圳电信甚至对使用Skype拨打长途电话的用户进行断网。

直至2010年,工信部进一步开展打击非法互联网协议电话的行动。按照工信部当时的界定,除了拥有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市面上现存所有互联网电话都被列为非法,但在当时,除了几家基础运营商,没有任何民营企业具有该项许可证。当时,已经拥有几百万用户的UUCall业务戛然而止。

但随着技术发展,简单的封堵手段已经越来越显力不从心。

比如微信和米聊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所采用的技术不是运营商最忌惮的直接拨打互联网电话,而是通过触控方式将语音录制下来,并以数据方式传输给对方,再将语音播放出来。虽然在技术本质上,这与互联网电话没有本质区别,但由于实时的业务,现有法规已难以对微信是否违规做出界定。

而且即使在语音之外,在线的视频聊天、图片、文字信息等传输,已经形成一个立体的业务体系,不可能一刀切下就可以简单屏蔽。

在这样的形势下,运营商开始进行主动转型:既然不能阻挡趋势的到来,那尝试自己主导引领这个潮流,也是可行的策略。比如中移动,早在2007年,就推出自己的即时通讯工具飞信。按照中移动当时的想法,飞信可以利用短信免费化、通讯录导入等手段获取用户,从而超越腾讯QQ,在应对OTT威胁同时,也顺势打造中移动社区等其他产品的入口。业内人士按照相关公司财报推算,此后5年间,中移动为这一项目的投入不少于30亿元。

但正如业界的评价,运营商一直“缺乏互联网基因”,与市场反应更快、决策更灵活、态度更开放的互联网公司相比,运营商的努力总是过于缓慢,难以跟上市场步调。

比如飞信不但用户数一直受到QQ压制,在微信、米聊等新一代产品的面前,更越来越显边缘化。据公开数据,飞信2012年上半年用户量达到2.7亿,与此对应的是,比飞信晚推出3年多的微信,预计在2013年初用户就将突破3亿。

“赶孩子出门”

现在,随着OTT越来越强大的威胁,运营商正在不断加速向互联网公司转型。

业界已经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杀手级应用,都有可能形成一个巨大的用户入口,所以即使在话音业务上被侵蚀,只要能成功转型,运营商未来除了“智能管道”的身份外,也依然能在一些关键平台上维持利益与话语权。

所以,今年以来,中移动与电信最受外界关注的,就是两运营商旗下各业务基地的公司化。

目前,中国电信视频基地、游戏基地、阅读基地已经“成功独立”,浙江电信协同通信基地、江苏电信物联网基地、广东电信爱音乐基地、四川电信天翼空间基地、福建电信爱动漫基地也都在酝酿逐步市场化,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创新中心也有可能将设立独立化运营的云计算业务公司。

而在9月14日的会议上,李跃也透露,中移动也已经成立国际公司、终端公司、财务公司和面向集团客户的政企客户分公司,移动互联网公司和移动物联网公司也已经在筹建中,未来更多业务基地也将逐步进行公司化转型。

通过“赶孩子出门”,培养真正具有市场化竞争能力的独立公司,这其实是两家运营商无奈却又不得不行之举。“传统的服务、机构、业务体系不适合移动互联网发展,因此成立专业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变得尤为必要。”李跃说,对中移动来说,目前最需要割除的,正是传统运营商甚至是传统国有企业身上的弊端,“用创业的精神,重新规划面向未来应该采取的战略举措。”

比如,自今年的新版本“晨曦”开始,飞信开始放开限制,允许竞争对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用户注册使用飞信,这被业界视为中移动以更开放姿态,尽力扩大用户规模、打造平台的信号。

而在产品层面,运营商也没有放弃创新反击努力。

一个例子是,就在9月15日,中移动联合入股公司科大讯飞共同打造的新产品灵犀高调上线。这款与苹果知名应用Siri类似的软件只需要用户按住屏幕说话,就可以帮用户查找信息甚至调用各种功能应用。

“要开发互联网应用,你要把用户想象得更懒,而要在互联网上赚钱,你要么做得更垂直,要么能成为整合更多入口的平台。”一位行业人士说,灵犀的方便易用,很容易让用户形成依赖,从而成为一个巨大的用户入口,同时对信息搜索和其他应用的高度整合,让它可以凝聚出一个巨大的利益生态体系,“甚至超越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入口,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业内人士同时猜测,为了遏制OTT业务给传统运营商带来的冲击,运营商未来还有可能采取更多的举措。

“比如向OTT业务提供商单独收费,但并不向最终用户额外收费,或是对OTT进行更为严格的业务分类,对特定业务予以接口的严格限定,以技术手段降低用户体验。”该人士说,但这些方式的执行都并不容易,除了可能遭遇移动互联网公司和用户反弹,并且需要不同运营商之间达成默契甚至攻守同盟,否则极可能是白白为他人做嫁衣裳。

运营商范文第5篇

虚拟运营商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基础运营商中租用通讯网络,然后通过自己的计费系统、客服号、营销和管理体系转卖给消费者。根据《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分两批发放了虚拟运营商牌照。天音通信等19家民营企业获得了牌照。

根据计划,各家虚拟运营商将于今年5月至6月集中放号,期间的几个月将就转售价格和传统电信运营商进行协商,并进行申请客服号等准备工作。然而多家虚拟运营商显然已提前抢跑。

争抢第一

事实上,在虚拟运营商成立大会召开四天前的3月27日,就有媒体报道来自分享通信的号码17001200001成功拨通。分享通信商务总监韩卓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我们并没有特意去争第一,只是做事而已。我们希望比较稳妥的发展。”

分享通信并不是“第一”。早在3月10日,苏宁互联的170号码卡就已经面世,并开始了小规模用户测试。3月25日,爱施德公司了首个虚拟运营商品牌“U.友”。

3月28日,虚拟运营商乐语通讯也了其虚拟运营品牌“妙more”。4月1日,虚拟运营商国美打出俏皮广告“这不是愚人玩笑!国美虚拟运营商G++即将到来!”

从行业持久发展的角度来看,虚拟运营商无疑是一场马拉松。作为长跑运动员,虚拟运营商目前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挣钱,而是要抢占入口、整合资源。

然而,未来政策方向、消费者是否买单等,都还是未知数。在整体发展环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多家虚拟运营商选择了抢跑、快跑。

不过,这给虚拟运营企业带来的只是一时兴奋,却不能提供持久动力。

以天音通信为例,2014年1月9日,天音通讯股价为6.73元,3月9日则涨到11.29元,两个月上涨了68%。然而,就在虚拟运营商概念越炒越热时,天音股价开始下跌。4月2日已下跌至每股7.41元。

“开展移动转售业务,公司需进行必要的前期投入。”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的爱施德在2013年中报中说,该业务投入有可能导致公司2014年经营业绩下滑。

“爱施徳凭借渠道和产品方面的优势在众多移动转售厂商中排名前列,市场份额在10%-15%之间,但移动转售业务短期内不会为其贡献太多利润。”光大证券分析师顾建国说。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电信专家阚凯力建议,“虚拟运营商不该着急求快,而是要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

夹缝中求发展

面对基本饱和的通信市场,虚拟运营商要想凭借资费套餐和三大传统电信运营商争夺份额,显然很难。单纯的价格战,只会将企业带向深渊。

同时,传统电信业务正受到OTT等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巨大冲击。2014年是虚拟运营商元年,然而各家虚拟运营商企业只能在夹缝中实现自身发展。

“传统通信产品上线虽快,但赚钱难、利润低。”巴士在线董事长王献蜀认为。

因此,一些虚拟运营商逐渐清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为通信业务和自身传统业务相结合。甚至,将新获得的通信业务服务于公司传统业务。虚拟运营商要做的,就是补充三大运营商难以进入或忽略的细分市场。

巴士在线的传统优势在于公交移动WiFi。根据巴士在线的计划,该公司希望通过免费的移动公交WiFi掌握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占领入口就相当于占领用户,这也是虚拟运营商抢占入口的原始动机。

巴士在线过去是一家移动电视媒体公司,拿到虚拟运营商牌照之后,最核心的虚拟运营策略并不是发展170号段用户。王献蜀说,“我们虚拟运营的核心策略是在原有移动公交电视媒体基础上,部署公交移动WiFi,构建移动应用平台,再打造一个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

顾建国认为,虚拟运营商需要更关注用户量,随着用户数上升,虚拟运营商将不再以批发零售赚取差价作为唯一盈利模式,而是更加多样化,包括广告、内容分成等都可能成为虚拟运营商的盈利模式。

实现差异化

面对发展现实,不同的虚拟运营企业,有着不同的玩法。

作为传统手机分销企业,天音通信意识到持久发展的重要性,决定分步发展。天音通信市场部总监赵恩涛这样规划:“第一个阶段我们会做一些运营商传统的资费套餐类产品,这样的产品落地快。”

但天音通信正在筹划着在第二阶段推出移动互联网产品。其移动互联网产品是基于自有资源以及合作伙伴资源,发挥其欧朋浏览器以及塔读阅读自有资源优势。

而对于苏宁、国美、京东这些网络或实体百货零售商而言,加入虚拟运营商队伍的最大价值在于用户消费和行为数据。

线下零售渠道在消费者跟踪方面较弱,缺乏数据采集手段,仅能从商品销售情况倒推市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无差别的营销推广吸引客户;线上零售渠道虽然可以更进一步,但也只能分析客户在上网期间甚至浏览特定网站期间的数据。

当开展虚拟运营后,不仅可以弥补用户跟踪环节的缺失,还可以打通线上线下的通道。

运营商范文第6篇

>> 虚拟运营商抢跑 虚拟运营商来了 虚拟运营商开跑! 虚拟运营商叩门 何谓虚拟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监管之难 “危险”的虚拟运营商 移动虚拟运营商探路 虚拟运营商的虚火 虚拟运营商大门将开 虚拟运营商生存“陷阱” 虚拟运营商迎“生死大考” 虚拟运营商“信”苦恼 虚拟运营商愁云惨淡 虚拟运营商20佳 虚拟运营商与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结算机制的探讨 虚拟运营商对省级基础运营商的影响研判 移动虚拟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刍议 电信虚拟运营商是否还来得及? 虚拟运营商也有成功法则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虚拟运营商入场 虚拟运营商入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谢丽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虚拟运营商将极大地提升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管道价值。

未来,手机当月用不完的流量套餐可顺延至下一个月;如果你是明星,你的通话安全级别可比一般人更高、更私密;如果你有孩子,还可给他(她)定制一个“宵禁”套餐,以禁止其在夜间通话、发短信和上网。

这些并非想象。美国的多数虚拟运营商,均已实现了上述内容。

虚拟运营商,是指从基础电信运营商手里租用网络资源,并将其包装成自有品牌、销售给最终用户的公司。该公司可同时是多家电信运营商的虚拟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可帮助基础电信运营商提升管道价值,并有利于后者搭建应用丰富的开放生态平台。目前,全球有503个公司运营633个虚拟运营网络。

在中国,工信部今年5月17日下发了《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告》(以下简称《试点通告》)。此处所言的“移动转售业务”即为虚拟运营商经营内容。

对于陷入互联网困境之中的中国电信运营商而言,虚拟运营商此时入局,或将成为其抵抗OTT厂商的一个好帮手。

目前已有90多家企业有意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其中,以苏宁、国美、迪信通、乐语等连锁零售商居多,同时还包括了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以及华为、鹏博士、红豆、万达、山西煤企等其他企业。

有接近工信部决策层的相关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政策出台历经多次修改和利益博弈,“决策层的决心很大,寄望于试点期间虚拟运营商和运营商擦出火花,为市场引入新力量”。 机会窗口

中国基础电信运营领域曾保持了十余年的垄断竞争,直到2010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即俗称的“新36条”),鼓励民资进入包括铁路、核电站、电信、油气勘探乃至军工在内的多个领域。

开放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便是“新36条”的落地政策。今年1月初,工信部在其网站公布《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

在收到48份包括来自民营企业、协会,甚至美国政府的书面反馈之后,5月17日,工信部正式了《试点通告》,并公布了试点流程。

10月之前,运营商应确定最少两位合作伙伴,试点期为两年半,截至2016年底。

若按7%的市场占有率来保守估算,中国虚拟运营商市场可能带来超过500亿元的市场容量,将高于中国移动今年超400亿元的网络建设投资额。

在境外成熟市场,虚拟运营商大多占据约10%的市场份额,其中荷兰为14%、法国10%、德国19%、英国13%、美国7%、中国香港8%。

从国外虚拟运营商的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虚拟运营商多以语音通话、短信等为主要业务,以低价为特征。全球两大虚拟运营商——维珍移动(Virgin Mobile)、Tracfone便是此类代表。

但是,这一阶段的虚拟运营往往被认为是资源“分食者”。因此,大批虚拟运营商被基础电信运营商收购,或在挤压中死亡。以美国为例,Mobile ESPN和迪斯尼移动(Disney Mobile)两大虚拟运营商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停止运营。

2011年开始,全球虚拟运营商进入第二阶段的发展。该阶段的虚拟运营商将竞争焦点定位于新兴的智能终端和移动宽带市场。

特别是随着美国4G业务的逐步开放,基础电信运营商急需发展用户填充其网络容量,虚拟运营商便再次掀起一波浪潮。

仅2012年上半年,美国就新涌现出Ting、GSM Nation、Zact、Karma、Voyager等多家虚拟运营商。

它们推出了更加创新的流量资费套餐,如Zact和Ting推出了话费返还机制,当用户每月的实际使用量超出或低于其选择的资费等级时,Ting将对用户做自动的升级或降级处理,并将当月多余的话费返还至用户账户。

中国正处于第二阶段的起点。中国移动通信在话音、短信服务上已至瓶颈,但智能手机和移动宽带应用却在高速发展,Strategy Analytics预计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渗透率将在2014年-2015年间达到或超过50%。4G规模网络部署亦在同期展开。

埃森哲中国通信、媒体和高科技事业部总监印敏向《财经》记者表示,空置网络带宽通过它们的转售,会为基础电信运营商带来额外收入,从而快速提高运营商的盈利水平。

一位接近工信部高层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正是基于对全球电信市场发展潮流的乐观评估,政府高层一开始“决心很大”,希望能够在中国电信市场的敏感期,改善环境,引导一个新的市场发展模式。

这是一个不错的时间窗口,但官方通知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 政策博弈

民营企业均希望抓住第一波电信业开放的契机,但电信运营商仍在揣度:管道资源是否会被分食。

正因双方迥异的诉求和态度,有接近工信部决策层的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从酝酿到公开征求意见,再到正式方案,《试点方案》的出台经历了多次博弈和修订。

据了解,早在一年多前,工信部就牵头成立了“专家协会”,专门讨论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政策。成员包括:工信部人员,核心的、有兴趣的企业代表,运营商代表和独立专家、学者。

在政策酝酿前期,牌照的发放流程曾被设计为“谁想做,可以先备案,申请牌照,然后再去找运营商合作”。

但最终规定,牌照申请者应先与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签订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合同。这一规定旨在抬高申请资质的门槛。运营商代表认为,先拿合同才有资格拿牌照,这样可有效减少无效牌照的发放。

另据上述人士透露,此前一些企业强烈建议运营商分配固定的网络资源供移动转售业务,这一方式在其他地区已有先例,如香港规定电信运营商必须出租30%网络资源给虚拟运营商。但中国运营商认为,中国网络资源紧俏,“不可能同意这么做”。因此,在最后出台的方案中,这一条款并未出现。

不过,在码号资源的分配上,其方式由原来的运营商主导变更为工信部统一分配。

乐语中国集团高级副总裁赵健向《财经》记者表示,“如果码号资源由运营商分配,给不给、给多少,都由运营商来决定,申请企业会很被动。”

乐语目前为国内移动通讯产品最大的分销商之一,并已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

野村综合研究所高级分析师陶旭骏认为,《试点方案》仍不完善,需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明晰更多细节。

例如,该方案明确基础运营商的业务接入质量不低于自营业务。但有申请企业负责人表示,方案在网络覆盖率、掉话率、数据连接速率等具体接入质量指标上,未作规定。

“运营商很可能在技术上对转售商的服务质量做一些‘手脚’。”此外,企业最为关注的批发价格要约也将可能成为双方来回拉锯的地方。

受轻运营商挤压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是否有足够智慧驾驭“亦敌亦友”的虚拟运营商?中国三大运营商似乎仍未制定出清晰路线图。 “玻璃门”隐忧

“我们内部比较排斥这个政策,为什么要把网络和码号资源给他们?毕竟市场已非常难做了。”中国移动战略部的一位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5月31日,中国移动对外公布,由采购部负责移动转售业务的洽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分别是渠道部和集团监管事务部。

有人戏称,中国电信把虚拟运营商看成是渠道,联通将其看作是合作和监管,而移动则将其当成是谈判。野村的陶旭俊认为,双方高层若未出席,非常容易造成谈判无果。

上述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坦言,中国移动内部曾数次开会讨论如何执行方案,“但大家很自然地就统一到,如何充分利用和对付转售商”。

中国移动之所以将采购部设为接洽部门,是因采购部的谈判能力比较强,和转售商谈判的时候可以占据更多优势。“毕竟价格、服务都需通过谈判来最终确定。”

年初,中国移动就定下将所有重心都放在TD-LTE(4G)的建设和推广上,要建设超过20万座基站。移动GSM基站规模属全球最大,也只有60万座。因此,在无暇顾及之下,虚拟运营或将成为一件走过场的事情。

这一态度并不意外,从国际经验来看,热衷于借力虚拟运营商的,一般为从属运营商,而非中国移动这样的市场主导型企业。

作为美国市场排名第三的运营商,Sprint在市场份额和财务状况上,都与前两名的Verizon Wireless和AT&T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强与虚拟运营商的合作,成为Sprint赢得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2012年7月,Sprint推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承诺向合作伙伴提供从后台的系统、流程,到客户服务,乃至终端的仓储分销等一系列的“交钥匙”服务,使任何企业都能成为虚拟运营商。

今年3月Sprint又表示,将帮助虚拟运营商对智能手机进行定制。Sprint的开放策略,吸引了诸多新兴的虚拟运营商。

在中国,早在《试点方案》正式出台之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就已开始积极寻找能够带来“想象空间”的合作伙伴。

4月初,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和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就主动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密会,商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包括虚拟运营合作。两者较中国移动都更为积极主动。

“聪明的运营商,可借虚拟运营商的力量形成制衡。”中国联通的一位管理人士透露,联通内部达成共识,只要中国移动TD-LTE上马,中国联通的优势将很快消失,所以它需要做各种尝试,“只要掌握好合作模式,多少都能为联通增加收益和用户数”。

在全球市场上,虚拟运营商遭遇“玻璃门”的情况并不少见。根据日本总务省截至2012年3月1日的数据显示,日本一共有44家虚拟运营商,除了少数锁定特殊细分人群的,其他都龟缩在企业用户市场。

常小兵在今年3月谈及虚拟运营商模式时表示,如果能为消费者服务得更好,做大蛋糕,任何一种方式都是有生命力的。

但如果就是简单地切蛋糕,可能吃了今天,就没有明天。常的态度十分明确,要寻找可带来利益的虚拟运营商。

有中国电信人士认为,试点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运营商,目前在接洽的企业中,除了针对细分人群和行业市场的转售业务,鲜有眼前一亮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希望,那些能互补且擦出火花的转售商加入。 谁将入局

阿里巴巴的青睐,提升了整个移动转售业务的想象空间。有消息称,阿里巴巴将通过旗下的阿里软件公司申请虚拟运营牌照。中国电信韦乐平认为,运营商可借此向互联网厂商学习更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有实力且能为其带来网络资源的互联网企业,或将成为虚拟运营商的首选。其次,拥有互补资源且能提供差异化、细分服务的电信企业,被选中的概率也很大。

埃森哲印敏称,对那些无法快速进行全国运营、潜在虚拟运营商而言,风险最小的方式,是在用户层次丰富的中大型城市寻找相对覆盖不足的细分市场,以价格优势、渠道优势或服务优势区隔竞争对手,快速提高渗透率,并实现盈利。例如美国虚拟运营商——TúYo,建立时瞄准的细分市场就是4200万讲西班牙语的墨西哥人。

在此次虚拟运营商试点申请的名单中,民营宽带商鹏博士便试图瞄准细分人群。鹏博士集团高级副总裁张光剑告诉《财经》记者,鹏博士具有宽带社区运营的经验,因此比运营商“更擅长社区营销”,运营商则可借此把移动服务从店面延伸到社区,尤其是信号不好的社区,鹏博士维护起来更方便。

他计划,一旦申请到牌照,就在北上广三个城市开展试点,然后规模铺开。并乐观预计:“第一年就可带来几十亿元收入。”

因为鹏博士是国内第一大民营宽带运营商(拥有固定宽带用户约2500万户),手中握有中国移动相对稀缺的固网宽带资源,故将合作运营商锁定为中国移动。

第三类可能受电信运营商青睐的虚拟运营商是,为行业用户提供服务的企业。

申请企业之一信威通信,在专网通信方面有技术、市场优势,因此它认为公众网络的商秘通信将很有市场潜力。比如,在普通的手机上加装保密通话服务,双方若同是保密人员,可自动切换到保密通话模式。信威通信计划,拿到牌照后,就面向党政军等对保密要求较高的部门、企业家、演艺人士推出该项服务。

此外,信威通信还打算将转售业务用于发展此前一直深耕的油田、石化、水利、电力等行业客户。“之前服务的客户,一直有公网通信的需求,公网和专网结合,用户转化容易、市场大,也为运营商带来增量市场。”

从国际市场来看,行业用户市场是目前国际虚拟运营商涉足最多、利润率最高的领域。美国部分圈到如通用集团这类企业客户的虚拟运营商,年利润率可高达30%。

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组织架构体系比较适合于服务大规模、需求相似的公众客户,而企业客户的通信需求则很小众、个性。特别是当遇见小企业客户时,运营商更加无暇触及。

有国外媒体报道称,一些虚拟运营商已经开始专攻社交网络应用、M2M(机对机)设备的纯数据应用。在欧美日韩,虚拟运营商已大多集中在政企客户领域。

在国内,用友、红豆、万达等申请企业便将主打中小企业市场。但亦有运营商人士直言:“想法都不错,但怎么把已有的客户变成运营商的客户?双方之间的黏性有多大?”

埃森哲印敏强调,虚拟运营商必须具备运营移动业务的关键能力,例如混业经营经验、跨行业客户忠诚度计划,以及运营移动虚拟网络所需的专业设计和实施经验,其中包括IT与业务支撑能力等。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那些高调炒作入局的渠道商(如国美、天音通讯等),应不会成为最佳候选者。这些渠道公司股价正处于历史低点,商业模式陷入困境,新政出台是一个绝好的概念炒作题材,但对于运营商而言,与之合作则缺乏想象空间。

有熟悉中国移动内情的相关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中国移动很有可能首先与苏宁签约,在江苏进行移动转售业务试点。苏宁的优势在于可控性较高、安全,同时亦具备互联网“云商”的概念。

运营商范文第7篇

3I交融是指IP通信与IT技术、信息内容与应用的深度融合,它是运营商实现战略转向的“蓝海”和黄金机会。在3I交融的大背景下,运营商将从简单的提供IT、IP服务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转型。

当前热门的云计算,将成为3I交融的一个重要领域:泛在的IP网络将是云计算规模运营的基础; 虚拟化、分布式并行计算等技术是云计算的核心IT技术; 创新的综合信息服务则是云计算发展的动力。

首先来看看云计算的概念。关于云计算,业界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国内目前对云计算的最新定义是这样的: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是动态、可伸缩、且被虚拟化的,以服务的方式提供,这种新型的计算机资源组织、分配和使用方式,有利于合理配置计算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计算。

电信运营商也在密切关注云计算。关于云计算,运营商最感兴趣的有以下五大关键词: 首先是“基于互联网”,因为运营商恰恰是主要的公众商业互联网运营者;其次是“面向公众”,因为运营商的服务对象是“公众”,并且有“按量计费”的传统; 第三是“服务”,电信运营商向用户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别名就是“服务提供商”; 第四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载或超卖”正是电信运营商的规模盈利之道; 第五是“绿色”,在当前席卷全球的“绿色”浪潮下,IDC及IT系统节能减排已经纳入电信运营商议事日程。

从以上五大关键词与电信运营商本身角色定位、业务特性、经营理念的契合不难看出,云计算是符合电信运营商发展策略的创新业务模式,而运营商也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质的云服务提供商之一。

机遇与挑战

云计算的发展,将创造性地破坏当前的IT产业布局,延续互联网革命,它可能带来整个ICT产业的重构: 发达国家政府把云计算看做是升级信息产业、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契机,纷纷大力建立部级的云计算项目;国际IT巨头不惜巨资抢滩云计算市场,把云计算作为未来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国际电信巨头积极推出了云计算相关业务,力求在ICT领域有更大的作为; 中国政府和企业也视云计算为战略机会,希望利用后发优势,在同一技术起跑线上轻装快跑。

云计算的到来对运营商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是用户对网络连接的高度依赖以及对网络速度的渴望,随着网络不断提速,计算机已经开始淡化并逐步扩散到整个网络;其次,运营商长期打造形成的品牌和用户信任度,将使运营商在云计算时代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运营商长期积累的资源,包括庞大的网络、IDC、运营支撑系统等基础设施,使运营商拥有先发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电脑、手机、电视、物联网等终端设备间及用户间的互动需求。

与此同时,运营商也应清楚地看到云计算带来的挑战: 云计算时代,网络将被日趋完善的服务屏蔽,电信运营商有可能因此丧失客户管理渠道; 运营商需要将自身网络智能和控制能力与云服务有机结合;为了提高服务体验质量,服务商和最终客户有可能向强势的网络运营商集中,形成云应用运营平台、网络、终端三点一线的局面,强势的运营企业力求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将导致行业界限模糊; 大量的用户数据需要有效存储、及时分析,以实现精细化运营; 设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应用服务商纷纷走向在线服务,虚拟的运营服务形态不再依赖传统的地域格局,将对行业监管和企业运营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运营商必须看清变化中的行业处境,及时调整方向,适应形势。

运营商的云计算战略

3I融合时代,电信业面临向ICT领域转型的巨大压力,很多运营商已经积极将云计算纳入到自身的转型战略中。

运营商应该如何将云计算的基因引入自身业务体系呢?

首先要坚持以业务和技术需求为双驱动,根据业务和技术成熟度分步切入,不能为了云而云。在引入云计算的过程中,运营企业对内要力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外要围绕需求、基于云计算技术不断创新产品。运营商要以点带面,与业界广泛合作,积极开展云计算服务运营,推动产业发展及标准化进程。以中国电信为例,近期就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开展了云计算运营合作,与国内主流的技术设备提供商建立了云计算联合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教育单位探索云计算研究及产业化推广合作,与增值业务合作伙伴开展了云计算创新产品研发及运营合作。

2010年,中国电信正式启动“星云计划”,作为IT技术的重点行业客户,逐步转型企业自身庞大的IT基础设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新业务的部署速度和灵活性。通过“星云计划”,中国电信希望能够有效整合自身的IDC基础设施、网络接入资源和计费支撑服务能力,力争超越传统“管道”提供商的角色,向基于互联网应用的业务拓展,打造一条从终端到网络再到计算的完整链条,将自身置于云计算价值链中更有利的位置,并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商业价值。

目前,中国电信从设施转型、平台转型、业务实践等不同角度进行云计算的相关探索,在部分城市进行云计算的现场试验,涉及IDC升级、业务平台、能力开放平台、内部IT应用等具体领域,争取通过技术与运营模式的探索,为未来云计算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

在设施转型方面,由于IDC是电信的基础战略资源,中国电信目前正积极探索IDC的升级。中国电信目前共拥有300余个IDC,业务总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机架总数超过5万架。中国电信试图从“仓库模式”的IDC,经由“混合模式”,最终实现“云模式”:所谓仓库模式,即运营商提供服务器甲板和部分物理硬件基础设施; 混合模式是运营商与客户分享部分基础设施,利用虚拟化技术构建资源池;云模式是运营商为客户按需提供IT资源和能力,这种模式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真正发挥规模效益,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低碳运营。

在平台转型方面,传统的运营商业务平台是多厂家垂直割据的多级式平台,采取属地管理的层级模式,相互割裂、互操作性差,平台的业务功能因此受到影响;云计算模式下,运营商的业务平台可以实现多厂家水平覆盖,放弃了专属物理资源,转投共享的虚拟资源池,按需动态配置资源,云内的业务能力完全一致,有利于运营中心模式的集约化管理。

云计算当前可谓“全球共赏”,国内的官、产、学、研、用各方都在积极响应与行动。当我们“云”中漫步、满心期待云计算带来的美好前景时,同时也应意识到,当前云计算的发展尚处于婴儿期,而且也是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期望膨胀顶峰期,云计算市场还存在市场割据、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云间互操作有待解决、客户缺乏灵活性等重大问题,需要我们“云程发轫”,采取务实、理性的态度,通过业界长期共同努力,最终迈上美丽云端。

链接

三代IDC的演进路径

第一代IDC:只提供简单、基本的Web托管、服务器租赁和带宽出租服务,采用静态的商业模式;

第二代IDC:在第一代IDC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负载均衡等增值服务,改善了服务质量,第二代IDC面临的挑战是客户希望在不中断业务的条件下平滑调整资源,此外需要实现节能降耗;

运营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最后一公里管道;管道价值;运营商优化内容模式;内容优化服务器

Abstract: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an operator pipeline is at the bottom of value chain. This paper describes operator optimizing content mode (OOCM), which is used for controlling data packets content so value can be created in the pipeline. The importance of the browser is also discussed. Controlling the browser is a requirement of OOCM and is necessary for influencing user behavior.

Key words: last-mile pipeline; pipeline value; OOCM; content-optimizing server(COS)

1 运营商管道价值提升思路

在移动互联时代下,终端+应用的模式已经形成,运营商本身已经成为管道[1-3],位于价值链的底部;而内容提供商和终端位于价值链的顶部,如图1所示。移动互联网具有互联网的特征,以内容为主。但是目前的现状是:管道对内容很难控制、难以修改[4-5]。

可以考虑在管道中修改用户接收的内容,来重塑连接用户的最后一公里的管道价值。运营商将用户从互联网下载的内容先经过服务器过滤,将下载的内容做一定的修改,再发送到用户的终端浏览器上。这样做有个前提,就是终端用户需要接受运营商对内容所做的修改[6]。

以无线宽带运营商为例,移动网络无线流量比较昂贵,但使用无线数据卡对网页访问时,仍有很多广告很占流量,而且还会弹出窗口。在手机端,有的浏览器已经过滤了广告,但是在电脑端,广告基本没被过滤。如果运营商统一将广告过滤,则会降低网络压力;对用户而言,则节省了流量费用。在这种场景下,如果运营商再向终端用户投放广告且还对这些广告流量免费的话,那么将会意味着两点:

?终端用户节省了流量费用,并随着弹出窗口和广告的减少提升了使用体验。

?运营商控制住了投放到终端用户的渠道。网站的大部分广告都可以被过滤,取而代之是运营商自己的广告,或者网站必须为用户下载广告而向运营商付费。这意味着管道具有比网站更佳的商业广告价值。

上述的场景对有线宽带运营商也是适用的。上述的模式我们称为运营商优化内容模式(OOCM)。这种模式下,运营商部署内容优化服务器(COS)来过滤网站广告和投放自己的广告。

2 OOCM模式和BOCM模式

OOCM模式实际上采用的是现有技术,UCWEB的做法就是将网站的内容先前转到自己的服务器上,然后将广告过滤后再传到手机终端。就内容优化的功能而言,UCWEB的内容优化服务器的实现技术同样也是可以用于运营商的内容优化服务器之中的。

但是UCWEB代表的是另外一种和运营商优化内容模式竞争的模式,即浏览器优化内容模式(BOCM)。在浏览器优化内容模式中,浏览器厂商完成广告过滤等内容优化,但目前浏览器优化内容模式尚未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表1对OOCM模式和BOCM模式做了对比。

OOCM和BOCM两种模式可以并存。此时浏览器厂商的内容优化服务器需要将网上下载并优化后的内容发送到运营商的内容优化服务器。但是如果所有的运营商都采用是OOCM模式的话,BOCM模式就自然被淘汰。

OOCM模式的缺点在于运营商没有掌控浏览器。浏览器是用户上网的门户工具,可以收集用户意见,收集用户行为信息,分析用户行为以作为决策参考,更可以作为基于终端类业务的业务提供平台,因此浏览器非常重要,但目前浏览器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3 浏览器的重要性和技术

要求

如果运营商能够掌控浏览器,并将浏览器作为一个业务提供的平台,那么运营商将对互联网广告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并且还可以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因为在过滤广告的问题上,如果不尊重用户的意见的话,将会受到网站批评和舆论抨击。针对不同的网站用户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所以用户的意见最好就是通过浏览器来收集。运营商提供的广告更少,浏览器带来的上网体验则更为清爽,那么用户肯定是支持运营商对广告做过滤的,这就变成是一种服务而非恶意竞争手段。

对于网站的意见,运营商可以采用两个原则:

?过滤广告是用户的选择而不是运营商的强制行为。

?网站可以为自己的广告付流量费用。比如用户每下载一次广告,广告产生的流量费用可以用来抵扣用户的正常流量费用,而这种费用抵扣的成本由网站承担。

这种处理网站广告流量的方法还有一个好处:绝大部分的网站要做广告的话必须经过运营商,因此运营商可以方便地控制网站使得网站不会黄色暴力等非法广告。

为了支持运营商优化内容模式,浏览器需要对应地提供如下功能:

?流量和连接管理。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连接。当有线连接、Wi-Fi连接和无线连接同时存在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并且还可以选择1个或者多个连接。

?流量管理。在笔记本电脑上能够按连接类型统计此次收费的上网流量和免费下载的广告流量、以月为单位累计收费上网流量和免费下载广告流量等各种流量相关的统计信息。

?网站的广告过滤设置管理。对于网站的广告,可以设置是否过滤或者不过滤,浏览器需要管理这些设置。用户可以自己添加删除指定网站的广告过滤设置,并查询广告过滤设置。

在网络侧需要有一个数据库网元来存储用户的广告过滤设置信息,我们称该数据库网元为内容优化规则数据库(CORDB)。CORDB同时需要记录用户节省的流量信息和已经下载的广告流量信息。

实际上浏览器的重要性并不仅限于对广告过滤的支持,还在于可以作为一个终端业务平台向用户展示和提供业务。移动互联时代下的业务开展有如下特征:

?在移动互联时代,智能终端普及的情况下,业务将会极为方便地推送到终端用户。因此业务如何来推送,将会极大地影响用户对业务使用的选择。

手机上各种应用被用户找到的难易程度,就像搜索结果显示排名一样,最容易找到的一定是各类应用排名前10位的。如果运营商掌握浏览器,主动推送应用的广告,就相当于运营商让自己主推的应用走了一条快捷的绿色通道进入用户视线中,从而可以大大增强运营商对用户使用业务的影响力。

?运营商掌握着管道,有用户的真实号码信息,对于业务的推送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业务的开展,并不仅仅是推送,更多的情景下还需要和用户交互。所以终端侧的终端业务平台是非常重要的,谁的业务平台运营得更好,谁就可以更有力地影响用户的消费行为和其他行为。

?终端业务平台和管道并非必须都由运营商来建设。只要运营商提供接口,终端业务平台可以获得用户的签约信息对用户进行验证,终端业务平台就可以和管道进行绑定,从而方便地利用管道进行业务推送获取用户反馈的信息。

4 运营商优化内容模式的

实现方案

以全球移动通讯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长期演进(GSM/UMTS/LTE)移动宽带网络为例,运营商优化内容模式的实现方案如图2所示。

在该方案中:

?网络侧需要引入COS以过滤广告或插入自己需要推送的广告,并携带此次网页下载时广告流量节省的信息给浏览器。

?网络侧需要引入广告应用服务器(SP)来存储和运营商定制的广告到COS,然后通过COS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上。

?网络侧需要引入CORDB以存储用户广告过滤设置信息,用户广告过滤的累计流量信息以及用户广告下载的累计流量信息,CORDB不仅可以融合到NGHLR中,也可以做到独立出来。

?终端侧需要安装支持运营商优化内容模式的浏览器。

该方案会对现网造成一些影响:

?新增了COS和SP。

?终端需要下载安装指定的浏览器。

?如果CORDB融合到NGHLR中的话,NGHLR需要升级。

5结束语

终端+应用的模式使得运营商成为管道,内容提供商成为价值链上最重要的一环。如果运营商掌握这个环节,那么运营商就可以修改内容,从而重新定义和掌控管道的价值。商业模式就变成了终端+管道+应用。且在终端+管道+应用的模式下,运营商需要尽量掌控浏览器。掌握了浏览器,就控制了用户接收的内容,内容过滤就可以由运营商掌控,用户选择如何使用业务的时候也会很大程度上受到运营商的一些影响,极大地提升了运营商对产业链的重要影响力。

在终端+管道+应用的模式下,电信价值链的曲线将会发生变化,如图3所示。价值链上终端和业务提供商的地位将下降,而运营商和设备商的地位将提升。终端仍然保持最高的地位,而设备商的地位将是最低的。

6 参考文献

[1] Lu Guanghui.Smart Pipe Solution in Mobile Internet Era [J]. ZTE Technologies,2011(2).

[2] 王磊,王新盛.接入层智能管道建设三部曲[J].中兴通讯技术(简讯),2011(9).

[3] 吴瑟.ZSP智能管道构建移动互联网绿色环境[J].中兴通讯技术(简讯),2011(9).

[4] 刘建业.开创云端一体化的移动互联网管道营销新模式[J].通信世界,2011(38):21-22.

[5] Liu Jianye. Transformation Oriented Core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J] . ZTE Technologies,2011(2).

[6] 谭拯.电信运营商:基础联系平台的革新[J]. 网络电信,2011(4).

收稿日期:2012-04-06

作者简介

运营商范文第9篇

从2月底开始,一则关于电信运营商要向微信收费的传闻引发行业震荡。有消息称,工信部已经在短短半个月内,两次召集三大电信运营商、相关OTT企业(Over The Top,互联网企业利用运营商的宽带网络发展自己的业务,如谷歌、腾讯),针对微信业务对运营商网络资源的占用问题展开讨论。

发起这场讨论的运营商认为,微信占用中国移动60%的信令资源,但仅带来10%的流量,而运营商只对流量收费,没有向信令收费。

在网络中传输着各种信号,其中一部分是我们需要的(例如打电话的语音、上网的数据包等),而另外一部分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用来专门控制电路的,这一类型的信号就称之为信令。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微信的问题上,目前反应和动作最大的是中国移动。中国移动不仅希望向微信收取信令费用,更希望政府将微信纳入“基础电信服务”,并授予电信运营商单方面阻断或收费的权力,以增强对微信等OTT业务的可控性。

针对收费传言,在日前的IT领袖峰会上,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和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口径一致,他们认为,运营商和腾讯的关系绝对不是“水火关系”,而是“鱼水之情”。不过,常小兵再一次公开强调,收费不收费将基于基本经济规律,“违背经济规律的商业模式,都是难以长远的”。

在同一天,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目前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微信收费一事,主管部门会考虑运营商的合理要求,但严禁运营商利用垄断地位遏制微信等增值服务。苗圩称,运营商对OTT业务的收费将是“合理的”。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收费风波很有可能将是以“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付费”来收尾,运营商对微信的收费,或将成为OTT厂商全面向运营商缴纳网络资源费用的开端。这亦将影响全国近8亿移动用户的产品体验,趋好或趋坏尚无法估计。

暗限微信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认为,在中移动面临的与传统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两种类型竞争中,来自后者的“替代性”竞争“更严峻、更可怕”。

中移动前任董事长王建宙曾向《财经》记者表示过,微信刚推出时,中移动就召开过多次紧急会议。限制微信或向其收费,或将只是运营商应对微信竞争的第一个本能反应。

对运营商来说,微信何以到了可怕的地步?

在微信业务方兴未艾之时,考虑到它带来的巨大流量,中国移动曾一度用最佳的网络资源来保证微信用户的业务体验,即使遭遇OTT业务带来的网络压力,一般也是采用扩容等技术手段来解决。

一位华为工程师告诉《财经》记者,运营商以前遇到类似问题,一般由其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但是随着微信等业务用户数的迅速膨胀,单纯的技术扩容已经无法满足微信等OTT业务发展的需要,运营商网络维护成本也日益沉重。

与此同时,微信为运营商带来高流量却无法变现的问题亦愈益突出,这使得电信运营商陷入越来越危险的“增量不增收”的恶性循环。

以中国移动为例,在其2012年的营收结构中,话音收入占比仍然高达88%,无线上网业务流量比上年增长187.6%,收入比上年增长53.6%,移动流量的增长速度,显然要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

根据电信专家韦乐平的测算,电信运营业在整个信息通信产业链中成为利润率增长最低的环节,仅为9%,而CP/SP等内容商的利润增长则超过14%。

以腾讯、苹果、谷歌为代表的轻型运营商主导了较高利润的上层业务和应用,并用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利润。而电信运营商被管道化、边缘化、低值化的趋势,愈益明显。

2012年,在总营收不及运营商的前提下,腾讯123亿元的净利润规模,远远将中国联通的71亿元净利润甩在身后,和中国电信的149亿元净利润亦差距甚小。

令运营商管理层更加焦急的是,在运营商内部,微信带来的业务冲击,并未引起管理决策层之外的员工和省市级公司业务主管的重视。“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完成季度、半年、全年的KPI考核,赚钱才是第一要务。”某省级联通中层管理人员向《财经》记者坦言,甚至连省公司老总,也不是太清楚微信究竟带来多大的威胁。

体量过大、体系过于庞杂、反应过慢,这些大企业的管理通病,或将拖累运营商在竞争中失去时机。此时,若能借助政策之手,将微信纳入政府及运营商自身监管视野之中,对于运营商而言,恐怕是最快速的解决之道。

运营商的多方游说已经开始。

一位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移动甚至用微信或将威胁国家信息网络安全为理由游说政府。该人士称,微信威胁到国家信息安全的原因是,由于微信能够提供点到点和点到多点的语音服务、消息推动、多媒体内容推送,而这些内容采用的是腾讯私有的通信协议,并不具有开放性和公开性,用户之间的通信行为存在巨大的监管盲点。

同时,由于腾讯是一个在国外市场公开上市的公众公司,如果有国外资本力量控制了这一能向3亿用户提供基础通信服务的产品,将会严重影响我国通信安全。

基于这一论据,中国移动希望将微信定性为“基础电信服务业”,按照电信服务进行管制,授权运营商对微信业务进行网络管理。一旦这一诉求得以实现,微信的性质将发生本质性改变,其运营主体腾讯公司也将成为事实上的“虚拟运营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可以将腾讯微信纳入间接掌控之下。

例如,运营商可以随时以信息安全为由,阻断微信服务,影响微信用户体验。此外,微信业务的网络出口将直接受制于运营商,“时不时卡一下,让微信的用户体验满意度下降,这些都是很有可能的。”上述人士表示。

除了试图借助政府力量之外,运营商还在暗自尝试,对每一款手机应用做流量监管,并根据其消耗资源的多少做相应定价。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对微信等高消耗资源业务形成有效的收费模式,更能直接带动各级下属公司的经营动力。

如果能够借助政策之手,将微信纳入政府及运营商自身监管视野之中,对于运营商而言,恐怕是最佳战果。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运营商以上做法均非市场化手段,已落后于当下的移动市场环境。

以IM还击或成“花架子”

对运营商来说,更正面的竞争手段是以IM还击IM。

近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不约而同传出了即将重构现有移动IM产品(即时通讯软件)的消息。前者即将重构飞信业务,以其为主要平台应对微信竞争,而后者则将在现有“翼聊”的基础上推出功能更为强大的“翼信”业务。运营商试图将两者打造成一个融合通信的平台,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三大运营商目前均在移动IM领域有所布局,移动在2007年就推出飞信,电信和联通在2011年才推出“翼聊”和“沃友”。

飞信是目前中国移动用户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业务。有中国移动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中国移动的很多技术、网络、业务部门,都将参与到本次对飞信的重构计划中。中国移动甚至可能新建专门的音视频中心来与网络对接,以有针对性地支持飞信的基础通信服务能力。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电信正在秘密升级的“翼聊”,最大的卖点在于其可以实现固话留言。从目前流出的信息来看,翼信产品形态还比较单薄,只能算是电信在移动IM领域的提前布局。

飞信与翼信的核心卖点是:不仅具备目前微信所具备的视频、文字、多人群聊功能,还将推出VOIP语音对讲功能(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一种以IP电话为主,并推出相应的增值业务的技术)、免费短信,跨平台、终端等功能,例如在飞信的新功能列表中,智能电视也将成为微信的支持平台。

此外,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均将结合自身的渠道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所有用户默认开通飞信。定制终端预装、流量打包优惠等手段也将被用信的市场推广。

甚至有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三大运营商正在秘密商讨成立一个专门的公司,开发一款互联互通的移动IM产品,以应对微信带来的巨大冲击。有分析称,这可能是运营商超越微信的唯一可能。

不过,联通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中国联通内部并不看好联合公司,“无论是联合开发还是独家开发,在短期内开发出的产品无法超越微信。”

其实飞信和翼信目前展示的产品功能,对微信来说并无技术门槛,只是做与不做的区别,例如微信目前不具备的IP语音对讲功能,主要是为了规避我国VOIP政策管制风险。而且,在其最新推出的版本中,有一个在许多用户中流传的小秘密——只要关闭视频通话的按钮,就可以进行持续对讲的VOIP语音通话。

部分业内人士对信和翼信的不看好,主要是诟病其“运营商血统”。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即使是目前用户数最多的飞信,运营商的资源优势也并未被有效整合,其复杂的内部体系成为阻绊飞信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移动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飞信业务,并一度占据30%的移动IM市场,但飞信是中国移动的战略性互联网业务,除了神州泰岳,其业务、运营、推广方涉及中国移动多达几十个部门,所投入人力物力不可谓不巨,但制度设计的结构性缺陷令其在经历短期的用户高速增长之后,长期陷入停滞。

有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了一个未经证实的数据,飞信五年研发耗资约30亿元,这一数字还不包括负责该业务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的相关费用,和飞信推广费用。

值得一提的神州泰岳公司,是飞信产品的开发、运营、支撑和服务方,曾凭借飞信业务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但飞信业务的规划和推广并不受神州泰岳公司控制,而是由中国移动各级公司负责,这样的分工或将使神州泰岳的产品经理失去把产品做到极致的激励。

负责飞信业务销售和推广的中国移动各省公司也发现,在投入大批人力资源和巨额营销成本之后,除了完成KPI,这个产品的任何损益都与自己无关。

此外,目前飞信实际管理者——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远在广东,虽然接受来自总部数据部的指导和考核,但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市场推广,都没有亲身参与,故无法完成有效的管理职责。

电信专家韦乐平指出,在互联网应用领域,电信运营商屡战屡败,几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功案例。他认为,电信运营商“体制僵化、技术理念落后、包袱沉重、创新乏力”。

与之相对的是,马化腾在总结微信成功经验时认为,微信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归因于腾讯敢于“自己革自己的命”,在微信业务酝酿之初,首先解决了和移动QQ左右手互搏的问题,集中全力发展微信,消除不必要内耗。

韦乐平建议,在互联网业务的开发和运营上,运营商应该下决心,从以传统的地方为主的三层架构向独立的、垂直一体化的、扁平架构转型。

但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本次飞信业务重构并未涉及更多内部组织改革,着力点被放在具体的产品形态和功能设计上。可以预见的是,重构了业务体系的飞信业务结构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将更加庞杂。

在飞信推出之初,就有中移动高层将其称为“插入互联网市场的一把尖刀”,五年的发展过程中,飞信这把尖刀在体制缺憾之下并没有发挥出中国移动预想中的威力。此次重构飞信,若不能打破体制限制,或又将沦为“花架子”。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飞信重构一旦失败,中国移动将重新回归“微利+微增长”的管道运营商宿命,更遑论本身在移动IM战略上失去先机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正是基于此,有中国联通内部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随着事态的发酵,中国联通内部已经达成一致意见:依靠自主创新是不现实的,即使是联手其他运营商,在短期内开发出的产品也无法超越微信,不如与微信合作,吸引竞争对手用户。

联通内部反而认为,与其他运营商的竞争大于合作关系,与微信合作大于竞争。

微信机会与犯错概率

在运营商明暗两面多管齐下限制微信的时候,微信的商业化尝试即将展开。

近期,马化腾透露了微信商业化尝试的消息:未来几个月,微信平台上将推出移动社交游戏,并将推出出租车等服务的“微支付”选项。根据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分析会上的解读,微信的商业模式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移动社交游戏、O2O业务和增值服务。

业界普遍看好微信的盈利模式,腾讯在PC游戏和手机游戏领域十分成熟,这为手机社交游戏打下坚实基础;增值服务也是以QQ起家的腾讯公司的长项,分析人士称,按照微信3亿用户的基数,哪怕只有1%的用户愿意为某项增值服务付费,收益都将十分可观。

但微信也并非强大不可战胜。

腾讯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大型公司,内部产品体系和管理部门繁杂,微信的成长很大原因得益于腾讯的自我革命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腾讯今后仍会自我革命。

有腾讯内部人士曾透露,微信的快速发展,令QQ以及其他事业部面临被边缘化、利益被重新分配的危险。腾讯内部各产品线之间的竞争亦在扩大。

在微信的每一次产品优化过程中,也伴随着移动QQ的相似提升,例如,手机QQ添加了语音对讲功能,同样能够查找附近商铺等,这些功能跟微信有重叠之处。

目前,微信的商业化目标已经清晰,但手机QQ和微信的战略区隔,双方的差异化发展路线,马化腾显然还没有想好。

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微信很有可能变成一个中规中矩的产品,在波谲云诡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中规中矩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在国内的商业化模式还未明确之时,微信已经急不可待迈出了国际化的脚步。从年初开始,微信就已经开始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开疆拓土,甚至在美国也有所动作。马化腾称,微信是腾讯所有产品中,唯一有机会开拓国外市场的业务。

但微信国际化的进程并不太顺利。在越南等国,竞争对手甚至以信息安全为由,制造话题抵制微信。马化腾称,在一些国家,打上“中国制造”烙印的IT产品发展掣肘太多,“即使在台湾,我也常常被公开诘问微信是否会盗取用户信息,是不是中国政府派来的间谍?”

事实上,微信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并非信息安全。国外用户消费习惯、市场环境均与国内不同。生活在美国的电信观察者称,在北美,很少有用户接受在一款简单的移动应用软件里添加进聊天、游戏、购物、客服和支付等各种插件的应用,大多数用户都推崇简单,让一款软件最好只干一件事,而且不介意为它付费。

仅此一项,微信要迎合北美用户,或其他不同需求的东南亚用户,就有很多事情要做。微信团队以出众的产品设计闻名,但是否要为每个国家和市场去设计一款独一无二的微信?这一点,恐怕马化腾也没有想好。

移动互联网可以成就半年内打败所有竞争对手的微信,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造就另一个微信,微信需要尽快清晰其在腾讯内部的定位,尽快实现商业化,并明晰国际国内市场的轻重缓急。

一旦微信自己犯了错误,错失市场机会,对运营商来说就是最大的好消息。

主管部门是否应插手?

舆情汹涌,主管部门陷入了沉默。

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工信部的态度已经开始有所松动。“仲裁的前提必须是能清楚地找到矛盾,微信和运营商的矛盾还不清楚,需要时间去沉淀、发酵,并释放出来。”

该人士认为,运营商和腾讯之间的争端,很有可能最终在政府的调解下,以双方的“和解”收尾。比如,运营商和腾讯达成类似法国电信和谷歌的合作框架。

如同腾讯一样,谷歌经常需要利用电信公司基础设施来运行它的私有网络,一旦联入私有网络便与运营商无关。在美国,电信运营商还未就此进行收费。但在法国,今年开始谷歌将要为自己发送的数据向法国电信公司支付一定费用,具体额度未透露。

这种收尾结果意味着,政府更多是调解员的角色。

目前的电信监管思路主要依据国务院2000年9月颁发的《电信管理条例》,13年过去了,现有的监管思路适用电信运营商内部“适度监管之下的有限竞争”法则,无法适用电信运营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之间的竞争。

一些学者认为,电信运营行业已经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格局转向“电信运营商+轻型运营商”的二元化运营格局,之前的监管方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下。

苗圩多次表态,对于如何监管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工信部愿意“把市场交给市场”。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亦向《财经》记者表示:“政府不需管得太细,不如只管好公平结算和资费总水平,其他的交给市场。”

风波过后,针对新老运营商二元化格局的监管改革或将不可避免。年初工信部起草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只是第一步。

运营商范文第10篇

由于各国的管制政策和市场情况差别较大,在虚拟运营商的概念之下,也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根据在电信价值链上的参与程度,可大致把虚拟运营商分为三种不同的运营模式:

第一类是品牌分销商,是参与程度最浅的一种虚拟运营。主要只提供品牌、渠道和客服以及部分的营销和基本定价服务,更像是一个包装了自己品牌的卡号商。其他价值链环节仍由基础运营商提供。

第二类是服务提供商,参与程度适中,会控制与客户有关的市场营销、渠道销售、客户服务和业务打包定价等环节,并部分参与卡号管理、计费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等环节;其他仍由基础运营商提供。

第三类虚拟运营商是最全面的,参与程度最深,除了基础运营商提供通信网络外,其他部分都是自己运营。它可利用自身的业务平台或借助合作伙伴形成增值业务,然后将这些产品与基础运营商提供的电信业务进行组合捆绑,围绕全新的产品体系开展运营。

目前全球有数百家虚拟运营商,从全世界来看,在欧洲较开放的电信市场上,虚拟运营商市场份额可达15%以上,但大部分国家都不超过5%;香港地区有12家虚拟运营商,但其市场份额不超过6%。 谨慎决策

经过多年讨论和研究,工信部于2013年5月17日正式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虚拟运营商终于来到了中国。在方案中,有四点值得关注:

首先,获得试点批文的虚拟运营商经营范围仅限于移动转售业务,就是批发来后再以自己的品牌去零售。

将进入门槛最低、国际应用案例最广的移动转售业务开放,体现出监管部门对试点的慎重态度,如果连这样的试点都成功不了,那么虚拟运营商在中国真没机会了。

其次,试点方案明确限定了参与试点企业的身份,一方面这是坚决落实贯彻国务院相关文件的指示要求,同时将很多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拒之门外。

第三,试点方案明确了虚拟运营商必须建立自己的客户服务系统,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为客户长期服务,并且要有服务保障措施和市场退出善后机制。

而在计费和业务管理方面并未做统一要求,只是说“可依需建立计费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给予虚拟运营商较大的灵活度和自由空间;如果转售企业想摆脱基础运营商的控制,在用户信息和业务拓展等方面获得自,那么就必须把计费、营收、统计分析等支撑能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四,试点方案对转售企业与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签订的商业合同进行了约定,在合作范围、码号资源、批发价格以及责任划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

但在具体的细则和合同条款方面,则交由转售企业和基础运营商自行商定。这将导致在转售企业与基础运营商分工界面、合作模式、系统接口以及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并将对未来的业务开展和运营管理带来诸多风险。

从这些政策的内容来看,一方面体现出相关部门推进此项工作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这项试点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

虽然在试点方案定义的原则问题之外,还有很多需要细化和明确的内容,但为了加快推进试点,工信部赶在2013年结束之前,于2013年12月26日向11家企业发放了国内首批虚拟运营商牌照。 虚拟运营商激动茫然

2012年全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量已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移动通信业务收入接近8000亿元。

在许多人眼中,这样的骄人业绩是垄断的结果,因此当工信部宣布电信运营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的时候,民营企业眼瞅着能进入电信领域,拥有庞大的现金流,获得持续的收益,那份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虚拟运营商往往均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获得牌照的11家中,不乏各行业的明星企业,主要分成三类:

一是传统的终端渠道商,如天音、乐语、迪信通,它们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强大的品牌形象和丰富便利的渠道,与运营商有长期合作经验,熟知运营商的营销体系和业务发展套路。

以前是帮助运营商卖卡,如今要发展自己品牌的客户,利用现有的零售渠道,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况下进行客户拓展、营销和服务工作,是转身难度最低,积极性最高的虚拟运营商。

二是电商互联网企业,如京东、万网等,它们的发展模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希望向互联网一样发展后向业务,以广告或营销作为收入的主体;有的希望通过移动转售来完善自身的产业链条或业务类型,以获得更多的综合收益;还有的希望借发展的客户来增加原有产品的销量和效益。

总之,这类企业以发展互联网业务的思维来设计未来的运营,是最具创新活力的虚拟运营商。

三是行业客户类企业,比如华翔联信、巴士在线等,它们拥有定向的客户资源或者行业产品,在细分市场上有很高的美誉度或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这些企业不仅拥有大量的行业客户,还有很多行业解决方案或产品,可低成本高效率地满足行业客户的需求。

这类企业是对信息化贡献程度最高的转售企业,最有条件把蛋糕做大,实现信息的增值,是最被看好的虚拟运营商。

然而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真正拿到牌照后,虚拟运营商反而茫然了。

首先,要学的东西太多。即使是离基础运营商最近的终端渠道商,也发现做运营商的难度比想象中的大。以前帮运营商卖卡、卖终端提供的有限的售后服务,运营收入是运营商计费之后的分成,如今要自己计费;以前产品出了问题,接下来交给后面厂商解决,而现在需要线上给客户满意的答复,客户服务和质量保障体系该如何建立?越了解运营商,越觉得做好运营难度大,即使挖到几个人,也很难把运营商的工作全覆盖。

其次,成本难以降低。转售企业都认为,不能学运营商建立一套庞大和全面的运营体系,但是到底哪些功能和钱可以节省,哪些是开展运营的必要条件,哪些可以通过变通或降级来实现?完成计费、客服、安全、质量所必须的体系建设等要花多大代价?有的找咨询公司帮忙,也不尽如人意。

另一个问题是基础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服务成本高,发生的通信费都要按照协议价格结算给基础运营商,给转售企业的运营和创新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第三,担忧被卡脖子。很多人都还记得,当年中国联通在互联互通上被整,通信质量上不去,客户很不满意。而今,虽然工信部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标准,但毕竟转售企业还有很多方面受制于基础运营商,如果基础运营商有意为难,结果可想而知。

更可怕的是:转售企业都不知道基础运营商可能会采取哪些针对性的措施。

第四,概念如何落地,到底应该如何开展业务,商业模式和盈利空间在哪里?发牌之前谈的“颠覆传统通信”和“互联网思维”,到底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牌照虽然拿到了,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明确的整体方向和商业模式,时间在一天天地度过,如何走? 基础运营商众生相

相对于行业外人士,运营商对于虚拟运营商和移动转售业务的理解要专业得多,但对其前景的判断和看法各异,不同的人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运营商内部有鹰派,极不看好虚拟运营商。在他们眼中,虚拟运营商是拿着刀来分钱的黑社会,运营商与之合作是自掘坟墓。

与国外的运营商相比,中国运营商不仅在财力、规模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在市场上也是通吃的格局,无论是低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的个人客户,还是高收益的集团政企客户,都是运营商的目标,并基于此形成了全覆盖的市场体系。

这就意味着,无论转售企业在哪个领域发展客户,都可能与运营商产生冲突;而一旦冲突出现,鹰派就会更激烈地反对与虚拟运营商的合作。

运营商内部还有鸽派,即:看好虚拟运营商对通信市场的积极作用。虽然运营商在市场上是全覆盖,但由于体制不够灵活,管理层级多,资源调度困难,使得很多商机和需求并未充分发掘。

如果虚拟运营商做得好,便可弥补空白地带,在拓展信息化的同时,把基础运营商的技术和业务也带起来。所以鸽派在苦口婆心地说服领导和相关部门树立开放与合作的心态,希望找到成功案例,推动试点成功。

在运营商里还有一类人,他们貌似鸽派,欢迎与转售企业合作,但他们期待合作的目的是打击竞争对手,因此本质上还是鹰派。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基础运营商利用虚拟运营商提供的资源和创新能力,补齐自身的短板,形成与竞争对手抗衡的能力。这种竞争导向的“定向合作”是否能长久,共苦之后能否同甘,都需要拭目以待。

转售企业初登舞台就向专业人士频频抛出橄榄枝,几次成功的挖脚更让运营商内部哗然。长期以来,由于通信运营的专业性极强,体系又相对封闭,运营商人才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流动。

前几年日子好过时,运营商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和学生,利用快速发展的机会,加之高强度的训练和工作,运营商内部人才济济;而今,企业的经营压力大,竞争激烈,而薪酬待遇不但比不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反而有持续下降的压力;国企的机制和相对规范的管理方式,让很多新人、能人觉得上升通道狭窄,缺乏成长的空间。

虚拟运营商的进入是否会引发人才的争夺战?千金买骨,面对着求贤若渴的转售企业,很多人已经开始幻想自己身价几许,薪酬能翻多少,甚至何时跳槽。在很多的人犹豫、评估的时候,有的人则已经有所行动,他们的观点是: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但看到了机会和希望。 监管是矛盾关键

基础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都有纠结和矛盾,但是作为监管部门的工信部,心态更加复杂。

从通信行业发展及推进信息化工作来说,引入虚拟运营商是好事,既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又能激发市场活力,带动产业升级。但对于行业监管来讲,引入虚拟运营商带来了更大的监管难度,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虚拟运营商的数量太多了。

在最初推进试点工作的时候,工信部认为基础运营商会消极对待虚拟运营商的引入工作,因此提出要求,每家运营商至少要选择两个合作伙伴。但实际上基础运营商上报的合作伙伴一家比一家多,扣除掉重叠的,也有几十家企业入选,这等于是把烫手的山芋丢给了工信部。

面对这样的乱局,不可预见的困难和挑战更多,监管的难度和压力成倍增加。

一是对基础运营商的监管。在试点阶段的试点方案中,工信部并未统一制定和出台全面细致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则,很多细节都希望由基础运营商和转售企业协商确定。

三家基础运营商,对虚拟运营商的态度不一样,合作模式和技术方案不一样。比如联通采取资源池的方式,将业务批发给转售企业,再由转售企业自行组合产品和定价;而电信则要求转售企业租用中国电信的支撑系统,销售其指定套餐产品。对于同时与多家基础运营商合作的转售企业来说,必须适应截然不同的对接方式。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处理方式,纠纷和问题会被进一步放大。

二是对转售企业的监管。总体来说,基础运营商监管难度不大,而民企由于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敢于突破创新,善于打球,还有“拼个鱼死网破”的勇气,这些都是通信领域不常见的状况。更何况几十家企业同时开展创新,在众多细分市场积极探索试错,监管部门能否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评判对错,做到防微杜渐,都是对监管工作巨大的挑战。

三是对客户利益的保护。虚拟运营商开展移动转售业务,这种概念对专业人士来说都难以理解,更何况普通客户?对用户来说,最直观的是:170开头的号码是虚拟运营商的。但实际上第四位是固定分配给某一个运营商,因此一个同时与多家基础运营商合作的转售企业,它品牌下的号段都是不连续的,能给用户解释清楚吗?转售企业卖的是基础运营商的产品,而客户的投诉首先要由转售企业受理,是否会出现两企业扯皮导致客户利益受损的情况?如果转售企业退出,它的客户利益由谁来保障?这些将成为监管部门必然面临的问题。

这一团三方搅在一起的乱麻,如何能理得清?

如果跳出来看就会发现,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也好,虚拟运营商开展运营也罢,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无线通信技术、互联网基础设施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通信基础设施并不差。但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而由于企业规模、运营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特征,单纯依靠国内基础运营商来拉动信息化,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若以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为主,推动行业信息化以及信息技术向纵深方向发展,无疑是经济有效的思路。

能否让各方齐心协力,推动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行业监管部门的导向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转售企业所销售的移动通信产品和业务还是基础运营商生产的,因此不能完全摆脱基础运营商的控制和监控。客观来说,转售企业在专业技术方面处于明显劣势,监管部门的技术制约和管控手段也不足,如果基础运营商把转售企业视为竞争对手,形成对立的局面,那么吃亏的很可能是转售企业,而虚拟运营商试点工作的推进也很难成功。

积极地看,转售企业与基础运营商的合作空间也是非常大的,在很多领域携手把信息化的蛋糕做大,双方便可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方面在专业领域,民企的机制和规模更利于快速理解客户需求和行业知识,发挥小快灵的优势,提供更适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细分市场和互联网领域,民企试错成本低,有利于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为规模发展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对此基础运营商也会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所以说,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是竞争还是合作,这决定了虚拟运营商试点的成败。而双方对此的态度,不在于一开始大家的口号有多响亮,也不在于个体的观点,而在于整个产业环境的构建及维系。

上一篇:虚拟运营商范文 下一篇:网络运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