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连作周年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06-14 04:52:42

稻麦连作周年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 根据近几年来海安县稻麦连作周年高产的资料,总结稻麦连作周年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稻麦连作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水稻;连作;周年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048;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042-02

海安县是江苏省苏中地区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落实各项支持粮食生产发展政策,努力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通过政策扶持、行政推动,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种粮面积有所减少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集成创新粮食生产技术及推广方式,面对不利的天气条件及时优化调整技术对策,实行“技术物资服务”三连锁,促进稻麦种植水平的稳步提高,夺取稻、麦周年高产,不断实现粮食单产的新突破,从而使传统的粮食生产得到了稳步的发展。据省统计局最新资料,海安县2012年全年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7.90万hm2,产量达到8 224.5 kg/hm2,实现粮食单产全省“七连冠”。为了促进稻、麦周年高产技术的构建及其大面积示范应用,现将海安县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强调“适期早播、精细播种、培育壮苗、高效施肥”,通过适当降低基本苗数,生育前期促进早发壮苗,中期减少无效生长,控制最高茎蘖数,提高茎蘖成穗率,保花增粒,后期扩大物质生产积累量,提高籽粒充实度,协调小麦个体和群体关系,使个体发育健壮,同时培育高光效群体,经济有效地利用光能和地力,达到高产、稳产、低耗的目的。

1.1 选用良种

良种是获取小麦增产的内因,是农业科技的载体,要选择具有高产、稳产、优质、适合海安县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一是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水平、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选用时应积极听取小麦生产专家以及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海安县选用小麦良种为扬辐麦4号、扬麦15、宁麦13等。

1.2 适时精播

1.2.1 适时播种。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1]。若播期过早,麦苗易徒长,冬前群体发展难以控制;易受冻害等影响。播种过晚的缺点是:温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龄小,冬前营养生长量不够而形不成壮苗;根系不发达,分蘖少,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少,抗逆性差;发育延迟,穗分化开始晚,穗头小;成熟延迟,种子形成和灌浆过程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千粒重降低,显著减产,影响品质。不同地区条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春性品种一般在10月23—30日播种最佳。到12月10日,日平均气温下降至0 ℃进入越冬期,冬前大于0 ℃,积温600~650 ℃,能满足小麦形成壮苗的要求。

1.2.2 精细播种。小麦精细播种应注意播量适宜、深浅一致、播种均匀等。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肥力较好的高产田应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要过大,个体粗壮,抗倒、穗大、产量高。海安县春性品种播量为120 kg/hm2左右。随着播种时间的推迟而增加播种量。播深一般以3~4 cm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海安县采用稻茬免(少)耕机条播技术,一次作业完成灭茬、浅旋、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6道工序,播种量易于控制,且种子入土深浅一致,分布均匀,出苗、分蘖、单株营养、通风透光等条件好,利于高产稳产。

1.3 加强田间管理

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在提高种植基础前提下,应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播前或播后及时开沟做到沟系配套,及早查苗,补种补栽,疏密补稀,适时化除,注重病虫草害防治、生化制剂调节等管理措施。按照“施足基肥、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的原则。严格控制拔节前苗肥施用,防止造成无效分蘖过多、群体过大,不利于壮秆大穗和抗倒伏,为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创建条件。一般纯氮量225~300 kg/hm2,氮∶磷∶钾为1.0∶0.6∶0.6左右。氮肥基(苗)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5∶5左右,追肥中平衡接力肥占10%左右,拔节孕穗肥可分2次施用,其中拔节肥(倒三叶期)占25%~30%左右,剑叶(保花)肥占5%~10%。

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1 塑盘旱育壮秧

根据茬口安排及旱育壮秧需要[2],采取两段培肥,第1次于3月底前,以有机肥为主,秧池施人畜粪45 t/hm2;第2次于播种前15~20 d,以化肥为主,秧池施尿素450 kg/hm2、45%BB肥450 kg/hm2或25%复合肥675 kg/hm2,施后耕翻捣匀。未来得及培肥的油菜茬秧池要按求施足苗床专用肥。抛秧于5月10—15日播种,大田用秧盘750张/hm2左右;机插秧于5月20—25日播种,大田用秧盘375张/hm2左右。

大田用种量30~45 kg/hm2,种子经药剂浸种后直接播种。抛秧每张秧盘用壮秧剂15 g,机插秧每张秧盘用20 g,拌细土均匀撒到盘内,再撒底土、播种。抛秧播后灌(浇)齐苗水,齐苗水落干后(盘上无积水)覆膜盖草;机插秧播种前先洇水,播后经盖种再覆膜盖草,每50张秧盘盖齐稻草6.5~7.5 kg,保持10%~15%的透光率。播后等苗都出齐后(第1叶展开、第2叶露尖),揭去地膜和稻草,同时灌揭膜水。于1~2叶时,每50张秧盘喷矮苗壮8 g或15%多效唑4 g。秧苗不卷叶不补水,一旦发生卷叶或晴天早晨叶尖上露水少时要及时补水,补水采取灌跑马水[3]。

2.2 精确定量栽插

根据x=y(667 m2适宜成穗数)/ ES(单株可靠成穗数)确定合理基本苗。抛秧采取点抛或摆栽的办法,点抛:抛27.0~29.7穴/m2,密度27万~30万穴/hm2,基本无水抛栽,根球尽量入土;摆栽:行距30 cm,株距14~16 cm,基本苗75万根/hm2左右。机插秧耕整耱田后待田面沉实机插,栽插密度为24万~27万穴/hm2、基本苗90万根/hm2左右,栽插深度2 cm左右,避免漂秧、漏插和倒苗。抛秧适当增加田间走道,畈宽一般不超过3 m。

2.3 精确定量施肥

目标产量为9 750~10 500 kg/hm2时,总施氮量271.5~307.5 kg/hm2,抛秧基肥∶蘖肥∶穗肥=3.5∶2.5∶4.0,机插秧基肥∶蘖肥∶穗肥=2.5∶3.5∶4.0。基肥:抛秧施25%专用复合肥(11-6-8)523.5~637.5 kg/hm2或高浓度专用BB肥(16-15-14)360~438 kg/hm2+优质有机肥(畜禽人粪)15 t/hm2左右或尿素81 kg/hm2;机插秧施25%专用复合肥(11-6-8)276.0~358.5 kg/hm2或高浓度专用BB肥(16-15-14)190.5~246.0 kg/hm2+优质有机肥(畜禽人粪)15 t/hm2左右或尿素81 kg/hm2。基肥要在土壤耕翻前施用,尽量深施。分蘖肥:抛秧于抛后5~7 d,施尿素147.0~166.5 kg/hm2;机插秧在栽后5~7、10~12 d,施尿素207~234 kg/hm2。穗肥:于倒4叶、倒2叶抽出(倒4叶占2/3,倒2叶占1/3)施尿素235.5~267.0 kg/hm2,或专用穗肥(31-0-10)351.0~397.5 kg/hm2(专用穗肥见效慢,应适当提早施用,同时要保证钾肥含量),或高浓度专用BB肥(16-15-14)225~300 kg/hm2+尿素150.0~187.5 kg/hm2。以水带氮,在稻田落干后,傍晚撒施,次日早晨上浅水。

2.4 水分定量调控

前期:薄水机插,基本无水抛栽,浅湿交替分蘖。中期:早搁(80%左右穗数苗开始搁田)、轻搁(脚踩上去不陷脚,田边裂“芝蔴缝”)、分次搁田(分3~4次)。后期:除减数分裂期和抽穗扬花期建立水层外,其余时间均采取间歇灌溉(始终保持田面硬板湿润),一般情况下每5~7 d灌寸水1次(田面有水2~3 d,田面无水沟中有水2~3 d,沟中无水1~2 d),直到收获前7 d左右断水[4]。

3 参考文献

[1] 张青,章玉琴,梅从友,等.稻麦连作高产示范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4):81.

[2] 杨其光,黄义德,黄正来,等.淮北地区稻麦连作节本高效配套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9,27(6):537-539,542.

[3] 张剑华,赵春花,王震.稻麦双免双套连作对耕地质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291-292.

[4] 关浚.稻麦连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J].垦殖与稻作,1997(4):12-13.

上一篇:机插水稻全程覆盖无纺布育秧技术 下一篇:枞阳县有机稻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