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区湘早籼45号直播连作晚稻播期试验研究

时间:2022-01-21 04:49:36

鄱阳湖区湘早籼45号直播连作晚稻播期试验研究

摘要 通过常规中熟早籼湘早籼45号连作二晚翻秋直播栽培,开展不同播期种植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的水稻生育期及产量差异显著,生育期与抽穗灌浆期间的气温负相关,气温愈低,生育期愈长;产量与抽穗灌浆期间气温正相关,气温愈高,产量愈高。湘早籼45号等中熟早籼稻在鄱阳湖平原连作二晚翻秋直播栽培,适宜临界播种期为7月下旬前期。

关键词 早籼稻;连作晚稻;翻秋直播;播期;生育期;产量;鄱阳湖平原

中图分类号 S5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026-02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增多,农村留守劳动力已日趋老龄化,水稻直播这项省工、省力、节本、高产、高效的轻简栽培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成为鄱阳湖平原水稻的主要种植方式。湘早籼45号是由湖南省益阳市农科所选育的高产优质常规中熟早籼品种,2011―2013年,该品种在鄱阳湖平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并被用于连作二晚翻秋直播栽培。但该品种对低温冷害较敏感,播期不当,会影响到连作二晚安全齐穗及灌浆结实,为确定该品种翻秋直播栽培的适宜播种期,从而实现其安全齐穗、高产稳产,笔者2013年进行了湘早籼45号连晚直播不同播期示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江西省恒湖垦殖场进行,该场地处赣江下游东岸、鄱阳湖畔,位于鄱阳湖平原中部湿地,是以水稻为主导产业的大型农场,系江西省重要商品粮基地集中区之一。田块前作为直播早稻,稻田土壤为湖积物与河流冲积物形成的水稻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自然肥力较高,耕作层厚度15~20 cm,pH值6.0~7.0,有机质含量1.5%~2.5%[1-2]。

1.2 供试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湘早籼45号(恒湖场水稻生产主要当家品种),翻秋作二季晚稻直播栽培,稻农自留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播种期处理,分别为7月19日、7月23日、7月27日、7月31日、8月4日,大区示范对比,不设重复,各示范区面积200 m2。分5期定量均匀播撒催芽种谷,每期播种量均为97.5 kg/hm2干谷种;机械旋耕直播,旋耕整田时,施尿素150 kg/hm2+45%(14-16-15)高效复合肥300 kg/hm2+12%钙镁磷肥600 kg/hm2作基肥;每期间筑泥埂相隔,以利护苗、排灌,四周设保护行。第5期播后稻苗二叶一心期,用2.5%五氟磺草胺悬浮乳油1 500 mL/hm2+10%氰氟草酯乳油1 500 mL/hm2统一进行5期稻苗的田间化学除草。各处理区除播种期不同外,其他操作管理均按直播栽培大田生产要求进行,且农事操作和管理措施一致。

1.4 调查记载

记录试验期间的气温、降雨、冷空气、低温冷害(寒露风出现及危害)等主要天气情况,记载各处理区水稻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收获期;成熟后每示范区在田间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3点,每点面积1 m2,调查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少于5粒的稻穗除外,谷粒充实度不及2/3的不计为实粒数[3]),并在每点连蔸拔取有代表的稻株30~50株(每示范区共计90~150株),从中选取100株(穗)进行成熟期经济性状考查;收获时,各示范区用联合收割机分割,分收称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3年二晚生长季内主要天气特点

2013年江西省恒湖垦殖场乃至鄱阳湖平原二晚种植以早籼稻翻秋连作二晚直播栽培为主,大部分于7月中旬后期至7月下旬播种。二晚生长季内的主要天气特点如下:①前中期晴热高温,干旱少雨。7月下旬至9月下旬前中期,以晴热高温、干旱少雨天气为主,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4.0 ℃;②后期持续晴天少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以持续晴天(多云)、少雨天气为主,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8~5.0 ℃;③强冷空气入侵较少。入秋后至11月上旬出现2次强冷空气南下影响,第1次出现时间为9月25―28日,秋后第1次过程降温7.6~10.0 ℃,9月25―28日出现了轻到中度寒露风,第2次出现时间为10月15―16日,过程降温8.7~11.4 ℃,风力4~5级,阵风7级以上;④没有台风路径(穿过)。在整个二晚生长季内,没有登陆台风路径(穿过)鄱阳湖平原。

2.2 不同播种期对生育期的影响

在相同播种量、同等施肥水平、相同管理措施情况下,湘早籼45号连作晚稻直播栽培,随着播种期推迟,各播期的生长发育阶段均相应明显推后,始穗至齐穗的持续期迟播较早播的延长2~4 d,此间气温愈低,持续期愈长,7月27日播种的9月下旬中期抽穗期间,正好与9月25―28日出现的轻到中度寒露风天气相遇,始穗至齐穗的持续期达8 d。7月19、23日播种的,9月中旬前、中期抽穗,抽穗期间气温较高,抽穗持续时间短而集中,全生育期较短且差异不明显;但7月27日、7月31日、8月4日播种的,全生育期明显延长,以8月4日播种的全生育期最长为104 d,较7月19日播种的延长10 d(表1)。生育期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是,早稻品种感温性较强,其生育期的长短,主要受生长期间温度高低所制约,在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加速其发育转变,提早抽穗,生育期缩短;较低温度则延缓其发育转变,延迟抽穗,使生育期延长。

2.3 不同播种期对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在相同播种量、同等施肥水平、相同管理措施情况下,各播期的实际产量分别为7 960.5、7 443.0、6 858.0、6 387.0、5 412.0 kg/hm2,早播处理产量显著高于迟播处理,播种越早,产量越高。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在相同播种量、同等施肥水平、相同管理措施情况下,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差别相对较小,但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下降明显(表2)。7月19、23日播种的,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较高,是因其在9月中旬前、中期抽穗,齐穗较早,抽穗至灌浆期间气温正常,灌浆结实期间气温相对较高,物质转运速度较快,谷粒充实度较好[4-5]。7月27日、7月31日、8月4日播种的,分别于9月下旬中后期、10月上旬前中期、10月上旬中后期抽穗,虽都能安全齐穗,但抽穗至灌浆结实期间气温偏低,且愈后愈低,物质转运速度较慢,谷粒充实度较差,结实率、千粒重明显下降,产量潜力难以发挥,产量表现为与抽穗至灌浆期间的气温正相关,气温愈高,产量愈高。

3 结论与讨论

早籼稻品种感温性强,感光性弱,其生育期因生长季内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缩短或延长),温度条件是早籼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

决定早籼稻连作二晚翻秋直播临界播种期的主要依据是能使水稻在秋季寒露风来临前能安全齐穗。一般以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 ℃的终日作为籼稻的安全齐穗期,鄱阳湖区多在9月20日左右。重度寒露风为鄱阳湖区双季晚籼稻抽穗扬花期的主要气象灾害,多出现在9月21日至10月5日。晚籼稻抽穗扬花期若遇入秋后日平均气温第1次连续3 d以上(含3 d)

4 参考文献

[1] 张本.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 廖冬如,李浩元,王修慧.优质常规籼稻外引7号在鄱阳湖平原无公害保优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5):145-147.

[3]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 官春云.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43-46.

[5]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11.

[6] 肖金香.农业气象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152-169,249-264.

[7] 王修慧,李浩元,赵业功,等.鄱阳湖区早籼稻连作晚稻双季直播高产栽培可行性与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3):92-93.

[8] 廖冬如,王修慧,李浩元,等.2011年异常气候对鄱阳湖区双季直播早籼稻连作晚稻的影响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4):28-30.

上一篇:不同氮肥施肥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夏播花生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