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时间:2022-06-14 10:34:52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小学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式科学教育要求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能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和辩论,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由于观察、实验、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空间大、干扰因素较多,加上小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往往会出现"乱"的现象。那么如何防止探究活动的无效,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成为每一位科学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41-01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以往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了"学生畅所欲言,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自然流露,科学探究的热情也高涨起来。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是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吗?部分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时不加以及时引导,一味地追求学生自由探究。从而使探究活动目标不明确,实验步骤不规范,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许多小组却观察不到需要看到的实验现象,不能记录准确的实验数据,没有得出科学结论。

1.何为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何为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陈旭远教授指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2.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低效性的原因分析

从我这几年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影响科学探究低效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情景导入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情境导入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仍有许多教师不重视情景导入,只为追求过场、新颖多样,实际收效甚微,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研究磁铁》时,个别教师不设情景导入,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三单元第4课《研究磁铁》。"大部分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了磁铁,对磁铁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时,学生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不愿意参与课堂的各种探究活动,为此造成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低效性。

2.2 探究过程杂乱无章。在科学探究中,有的教师把握不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度",让自己设计实验,随便动手操作,以期待他们的发现。殊不知许多学生在不明确探究方法及探究步骤的状态下,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下手, 实验探究过程只能杂乱无章,导致探究活动失败,造成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低效性。

2.3 分组合作不合理。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分组时只简单以同桌为组或前后左右四人为组,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造成个别小组达不到实验预期目标,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其他人不参与小组活动,只作旁观者,造成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低效性。

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3.1 注重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兴趣。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影响着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得科学知识。课前一定要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3.2 明确探究目标,把握探究重点。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清楚、衔接自然有序之外,每一次探究活动目标必须明确,目标必须要有层次,由浅入深。明确这些,学生才能围绕目标,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研究磁铁》一课教学"磁铁能吸铁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直接强调探究目标:"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避免探究活动陷入漫无边际的盲目活动中。然后,在学生知道磁铁可以吸铁的性质上,引导归纳像磁铁这种能吸铁等金属的性质叫磁性,再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探究磁性是否能传递"。这样,就由浅入深的实现更深层次目标。

3.3 合理的选择材料,为探究内容服务。要进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必须要借助各种科学实验材料。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那么,如何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呢?

首先,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在教学《研究磁铁》时,为学生准备了磁铁、指南针、铜钥匙、图钉、牙签、橡皮、塑料尺、曲别针、纸片、硬币、铁钉等生活常见材料。其次,要注意选择材料不宜丰富多样、样式新颖、会响会动,否则就会起到负面作用,学生的注意力被五花八门的材料吸引,不论是探究活动时,还是教师讲解时,都有学生在不停的玩里面的各种材料,相互之间还在兴奋的交流,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变得很低。

3.4 教师指导探究,学生预设方案。学生制定好探究的方案,这是使探究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学生预设好探究方案、探究的步骤,这样的探究教学才能走向成功。探究不是信马由缰,更不是盲人摸象,需要探究的是内容,否则,教学的效率反而会下降。明确预设方案、探究步骤,这样引导学生在规范的操作中,思维才会一步步朝着概念方向前进。比如我在教学《研究磁铁》一课时,对探究条形磁铁哪部分磁性强时,我先让小组讨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一样吗,该如何验证?"然后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最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确定最好方案:让学生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去吸引小铁钉,先左右两端,再中间,观察各个部位吸铁钉个数。这样在预设方案、明确探究步骤后,学生才能开始动手实验,确保了探究活动的高效开展。

总之,科学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体验科学真理,彰显探究魅力,掌握科学知识是我努力的方向,而如何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基于问题探究的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策略 下一篇:《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