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企业内控制度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时间:2022-06-14 08:43:54

强化企业内控制度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摘 要:论述了企业内控制度对国有资产安全的意义,分析了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企业内控制度健全与完善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企业内控制度;国有资产安全;意义;问题;完善内控制度是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保护会计信息的真实,保证经济活动的协调有效而形成的内部自我调节和控制系统。内控制度包括企业内部各个管理部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控制作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内控制度对国有资产安全的意义

(一)内控制度是国有资产保值的基本保障

内控制度对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和维护均有严格的要求。首先,内控制度要求在购置前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好相关的评估工作,即公开拟购置设备的用途、用量、规格、采购渠道、供应商、所需资金等;公正对待有供货资格的供应商;营造供应商在同一平台平等竞争的公平氛围。其次,内控制度要求在购置中从不同角度对国有资产的购置全程进行监督,并及时做好国有资产的评估工作。再次,内控制度要求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对公物私用、闲置浪费等违规使用国有资产的现象严厉处罚。最后,内控制度对国有资产的处置也有严格要求,即国有资产的处置要经过内控组织的相关人员核实并报领导审批,对擅自处置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要依法追究经济或法律责任。

(二)内控制度是国有资产运营的基本保障

从实施主体来看,内控制度由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人来执行,即政府、股东、员工、债权人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依据相关的制度规范,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使国有资产运营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利益相关人的监督下得以进行。从实施过程来看,内控制度对与国有资产运营相关的投资、对外担保、收购或出售资产等行为,在时间、金额、数量等方面进行量化和细化,落实责任,严格考核,保证了国有资产在运营中的安全。

(三)内控制度是国有资产增值的基本保障

内控制度是企业运行以及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制度保证。例如,从国外来看,世界头号零售企业沃尔玛在全球拥有4150多家分店,但其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这个庞大企业秩序井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国内来看,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增强企业核算、理财、增盈能力,使这个年产煤炭2000余万吨的特大型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这都是内控制度发挥功能的例证。因而,内控制度也是国有资产增值的基本保障。

二、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中的问题

(一)管理层的认识不足

国有企业管理层认识不足表现在:首先,对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内控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的系统工具,没有认识到内控制度对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从而对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没有主动性。其次,把内控制度看作是相互牵制、控制的制度和普通工具,导致各种制度相互脱节,各自为政,不利于企业和谐有序地运行。再次,把内部控制和独断专行混为一谈,导致权力过分集中,变企业内部各单元之间的制度控制为企业领导的集中控制。

(二)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内控制度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环境。内控制度的宏观环境指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宏观因素,如经济体制、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等;微观环境指企业内部对内控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如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方式等。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改制以后,虽然在形式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实质上没有起到内部制约的作用,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专权独断、等现象出现,使得内控制度不能有效运行。

(三)内控制度建设滞后

一些国有企业的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比如,内控制度中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不够;内控制度偏重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缺少贯穿始终的过程控制;内控制度侧重于钱物等有形资源的控制,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控制不够重视。

另外,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永不停止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规定,而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新的经济形式的普及,对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四)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强大的执行力是一项制度发挥效力的关键。按要求严格实施内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严格考核评价,才能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再加上部分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一些国有企业里内控制度行同虚设,不能有效的落实。

三、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一)优化内控制度实施的环境

内控制度效力的发挥有赖于良好的环境。内部控制的环境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工业企业大多管理链条过长,严重影响了内控制度的运行效率。因此,工业企业必须明晰职位层次顺序,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有利于控制、协调与合作的组织结构。

2.优化企业激励约束机制。首先,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在企业内部营造努力干工作、积极创事业的氛围;其次,也要重视物质激励,通过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激发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热情。

3.优化企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是影响内控制度发挥效力的软环境。企业文化环境的优化主要在于培养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认同,从而自觉遵守并维护内控制度,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二)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

按照工业企业的特点,内控制度应该包括安全管理制度、财务会计控制制度、投融资制度、计划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供应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工资分配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考核奖罚制度等。总体来说,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该遵循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有效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应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全面性原则是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应该涵盖各个主体,约束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渗透到企业运行的各个流程。重要性原则是指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应该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有效性原则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应当自觉维护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及时纠正和处理内控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内控制度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制衡性原则是指国有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合理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履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适应性原则是指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应当体现企业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内控制度应当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权衡制度实施的成本与效益,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有效的控制。

(三)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

畅通、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是内控制度发挥作用的保障。企业的信息交流系统要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管理制度,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传递,确保各部门及时了解企业及其子公司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确保各类风险隐患得到妥善处理。工业企业受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状况的影响,距离相对较远,因此要建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的透明、高效、安全和可靠。

(四)重视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要面对各种风险,国有企业也应该在建立内控制度时,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物资,对宏观经济状况、上下游行业形势、安全生产形势均较为敏感,因此,工业企业应该成立由企业领导、财务、供应、销售、生产、技术等方面专业人员参加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共同分析企业拥有的机会和面临的挑战,形成风险识别、管理和控制的制度规范。

(五)强化监督机制

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必须置于检查严格的监督之下。监督机制首先包括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估,如企业是否有项目决算审计制度、主要领导的离任是否实施责任审计,重大投资、担保、抵押、关联交易是否建立审核会签制度以及是否有对企业重要物资、设备、原材料定期盘点和不定期的抽查制度,对公司现金、银行账户的抽查制度等。监督机制还包括对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或被违反时的处理措施。企业要发挥好效能监督和审计的职能,使内控制度得以执行,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R].财会[2008]7号.

[2]晏曦,张韬.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博弈分析及建议[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1):113-115.

[3]雷丽华.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约束[J].商场现代化,2008,(1):349.

上一篇:浅析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改革 下一篇:铁路运营安全经济分析原理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