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厂房框架结构施工质量常见的问题及控制措施

时间:2022-06-14 05:00:05

如何预防厂房框架结构施工质量常见的问题及控制措施

摘要: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现场工程经验,就如何预控厂房框架结构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和质量通病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 质量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engineering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and how to control counter workshop in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 structure of the common quality problem and analyze the quality common faults, only for reference.

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厂房框架结构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1.1 施工图中的主、次梁和板的钢筋交叉问题处理在工业建筑中,钢筋比较密集,当施工图设计梁、柱节点交叉部位时,会出现主、次梁的上层钢筋多层叠加在一起的情况。在施工中按常规方法支设、绑扎钢筋,模板控制了主梁的截面尺寸,次梁钢筋就会超高,板的厚度局部就会增加,后续工序如找平层厚度也会平均增加4 0 ~6 0 mm,从而自重也会增加很多;如果是多层框架结构,累计自重增加就会更多,施工费用也将相应增加很多。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⑴在主梁底下净高允许条件下,采用降低主梁底面标高约 50 mm,主筋原设计配筋不变,为与它交叉的梁、板的上层钢筋留下合理的标高位置。

⑵ 在主梁底下净高较小不允许降低主梁底标高的情况下,采用降低次梁顶面标高,将不同截面高度的其他交叉的次梁梁底标高下降30 mm,这些次梁的配筋高度不变。这样,主梁完全按照设计标高施工;由于次梁的标高下降,板的钢筋就有了放置的位置,整个混凝土现浇板即可按照设计标高及厚度施工。

1.2 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质量问题处理

⑴ 模板的支撑必须根据规范要求,按照设计施工图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根据施工时的各种荷载,参照荷载规范进行荷载的取值;设定一个脚手架的立杆间距、横杆步距,按照脚手架及其支撑的验收规范 进行荷载计算,验算所设定的支撑体系的支撑能力,如不满足规范要求,则进一步缩小立杆间距和横杆步距,直到符合要求。

⑵施工时,应对扣件的拧紧力进行检查,还要根据框架的大小、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堆积以及混凝土流动时对模板的侧面冲击设置斜撑。

⑶模板支撑体系要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柱、梁、板的支撑必须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搭设。模板、支撑体系所采用的钢管、扣件等质量应符合要求。目前市场上的脚手架材料次品较多,钢管壁厚较薄,扣

件的螺栓存在劣质现象,施工人员拧紧的力度都比较小,所以必须对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对搭设完毕的支撑体系要进行认真的检查,检验合格,并经相关人员验收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支撑体系的上部,可采用可调丝杠托座,它可以将力直接进行传递,是一种比较好的支撑方法。

⑷底层回填土问题。在一般的施工过程中,回填土按照要求分层夯实,垫方木或木板,支撑体系应支撑在木板上;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支撑体系下方回填土的密实度 ,避免混凝土浇筑时,支撑体系下沉;在浇筑混凝土前,要先加固并进行检查;雨后浇筑混凝土时,应该进行再次加固。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应设有专人看护支撑体系,以便及时处理。

1.3 混凝土施工中须注意的问题

⑴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施工工序技术交底;提前预留好施工缝的位置,柱、梁底部的杂物要清理干净。对于较大的筏板基础,如果中间留有后浇带,后浇带中间的模板可采用薄型的钢板网支设,混凝土浇筑后,不必再拆除;对于楼板与梁的后浇带,应注意加强钢筋的绑扎和位置的正确。

⑵注意柱、梁和板混凝土的浇注顺序。如果结构层较高,一般先浇筑柱子,其后是梁,最后是板的混凝土浇筑。因为柱混凝土浇筑后,进行梁、板模板与钢筋的施工,这期间,混凝土沿柱子高度轴线上有

一定的收缩下沉,对防止混凝土微裂缝有利。

⑶ 如果结构层不高,可采用柱、梁、板一次浇筑成型的方法。同样是先浇筑柱,然后梁、板。在施工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浇注混凝土柱时,柱的底部,一定要先铺一层 50 mm 左右的同标号或高一级标号的砂浆,而且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泵管不能一直停留在一个位置下料,这样很容易使混凝土中的石子随着钢筋的密集而碰落到柱子的外边,并在周围堆积,即使是振动棒振捣到位,也无法使其密实,拆模后易形成柱脚加渣和蜂窝。

⑷混凝土的二次振捣,也是克服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一个好办法,在混凝土浇捣后2 h 内,对已经浇筑过的混凝土进行表面再振捣 ,振动棒插入深度在 3 0~50 cm,可将梁、板钢筋下的少量水分振出,使混凝土表面密实,表面裂缝明显减少。

2 混凝土质量通病产生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2.1 原因分析

⑴裂缝成因:内因主要是由混凝土本身水化热、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和外约束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温度裂缝;外因主要是由于不同材料的配比和水灰比不符合要求,加上浇筑混凝土时,振捣力度不规范,致使混凝土在结构分布上出现不均匀、不密实,或发生离析,在混凝土放热后干缩时形成局部结构强度应力集中所造成。

⑵麻面成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的水泥浆杂物等没有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掉;模板在浇筑混凝土时没有浇水湿润,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时间不够,气泡没有排除,形成麻面。

⑶缝隙与加渣成因:施工缝或变形缝没有彻底清除接缝处表面水泥薄膜、松动石子,软弱混凝土层未充分湿润就浇注混凝土;施工缝处木屑、泥土等杂物没有清理干净;混凝土浇筑高度过大,没有设串桶

、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底层交界处没有灌接缝砂浆,接缝处混凝土未振捣好。

⑷蜂窝成因:混凝土砂、石、水泥、水的计量不准,造成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下料时没有采取措施,造成混凝土离析,使石子集中在某个部位;混凝土未

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接缝不严;钢筋较密,混凝土的石子较大或塌落度过小等原因造成。

2.2 质量通病的控制措施

⑴ 重视模板清理及组装:在模板组装前,应做好模板检修工作,做好模板表面的清理抛光,保证模板表面清洁无异物 。要根据施工图的尺寸,按照施工图和施工操作规程进行组装。

⑵钢筋接头的焊接和搭接要符合规范要求,焊缝饱满无裂纹。钢材的质量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不合格的钢材坚决不允许使用。柱、梁骨架钢筋的绑扎,要求紧固扎实,不得有缺扣;松扣的情况应在规范许

可的范围内,施工时应要求施工人员不能任意踩踏已绑扎好的钢筋骨架,以防骨架移位、变形和松脱。

⑶ 在混凝土浇筑前严格做好模板支设和加固的验收工作,要做到模板接缝严密表面洒水湿润;做好钢筋的隐蔽验收;混凝土原材料计量要准确、拌合均匀,塌落度、配合比要严格控制,并根据气候和砂石的含水率对用水量进行适当调整。严格按照混凝土施工工艺要求,组织好浇筑顺序以及浇筑层高,控制好施工缝预留位置,并在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做好施工缝表面的处理工作。

⑷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 2 m 时,应设置串桶或溜槽并应分层下料,分层分段浇筑振捣,基础、柱、墙体的根部应在下部浇捣完稍等沉实后再浇筑上部混凝土;混凝土振捣应按施工规范的要求操作,控制好

振捣时间,振点的间距不得大于混凝土振动棒的作业范围,防止漏振,但同时也不要将混凝土棒放在混凝土内停留时间过长,形成过振情况

。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有专人检查模板及其支撑的位移情况,随时进行加固等处理。

按照规范要求做好混凝土施工记录,留置混凝土标准养护试块和同条件试块。混凝土浇筑完12 h 内应对其进行覆盖或浇水养护,待混凝土达到强度 1.2MPa,方可上人操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其防火性、耐久性、整体性、可模性好及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以组成大空间等特点,多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的建设中,最近几年建设的厂房均采用此结构,加强工序质量控制是保证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的基础。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如果我们控制好了文中所提到的每个细节,那么我们所建厂房的结构质量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保证。

上一篇:浅谈中央空调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方法及措施 下一篇: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现状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