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诚”的外交理念:看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关系

时间:2022-06-13 02:15:56

从“诚”的外交理念:看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关系

“亲、诚、惠、容”是2013年中国外交最鲜亮的外交理念,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周边外交的概念性纲领。稍有遗憾的是,对 “亲、诚、惠、容”的各种理解和议论很多,却未能见到“权威”的解释。

《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大学》引申《中庸》关于“诚”的学说,以“诚意”为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根本。大体上,古人关于“诚”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涵义:一是“天道”,具体来说是宇宙的一般规律;二是“诚信”,具体来说是“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的修养。前者指向于“天”,后者指向于“人”。

耐人寻味的是,在我们用“诚”字来考察介于“天”和“人”之间的“国”,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诚”就比较少见了,也似乎更不适用。民族国家的时代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是在“无政府状态”背景下的“弱肉强食”的基本游戏规则,另一方面是“平等”的国际规范或者美好愿望——在这两者中,没有人确信哪一个是“天道”。与之相关的是,国与国相交时,“诚”并不是首要的甚至可能不是主要的原则。在“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成为国际关系至理名言的时代里,“诚”被远远地挤到了边沿。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外交决策者们,敢于用“诚”字作为外交理念的要素,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创新。

湄公河地区国家是指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近日台湾一位研究东南亚的学者与笔者座谈时说,“谁掌握了湄公河地区,谁就掌握了中南半岛,谁掌握了中南半岛,谁就掌握了东南亚”。湄公河地区在中国周边外交中有着独特性,是当前可以充分实践“亲、诚、惠、容”四字外交理念的最好对象。那么,需要怎样才能做好“诚”的文章呢?

一是真实真诚。国与国之间的真诚,应建立在面对客观事实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用真心真意来维系和提升双边关系。对于中国和湄公河国家关系而言,其中,“我是大国,你是小国”是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实,只有承认和面对它,才符合真实的国际政治现实。“亲”和“诚”更多是指态度,“惠”和“容”主要是指行动。当然,除了面对基本事实和规律之外,需要在与湄公河国家关系中更多地倡导做“好邻居、好伙伴”,并通过真正的“惠”和“容”来夯实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二是坦诚相待。对中国而言,就是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立场和利益。例如在包括南海问题、抵制战略围堵中国、侵害我国在本地区经济和投资安全等重大利益问题上表明立场、划出红线、明确代价。要避免相关国家在从中国获得巨大的经济好处的同时在战略上抵制和对抗中国。一旦发生严重侵害我国国家和国民重大利益的事件,要“言必行、行必果”,采取相应措施甚至是制裁。当前湄公河国家的内部并不平静,缅甸和泰国在未来的两年内都可能是多事之秋,要避免其因为内部动荡而波及中国,避免2011年密松大坝被搁置事件的再次上演。假设缅甸政府事先知道中国对其突然单方面宣布无限期搁置密松大坝事件反应如此强烈(包括中国总理缺席当年底缅甸主办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第四次首脑会议等),也许会采取更为冷静和合适的做法。

三是尊重差异。国家交往中,一方面要“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也要看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情况。由于文化、宗教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评判、要求别人。比如说,湄公河地区国家的民众大多喜欢那种悠闲的生活,对于发展经济和发家致富并没有中国人那么迫切。所以在和他们交往时,如果一个劲地跟他们说GDP、现代化云云,他们并不见得感兴趣,甚至会怀疑中国人到底想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看到、接受和尊重这种理念的差异,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而对于对方对我们的批评和指责,则要抱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多与对方沟通、交流,而非一味地回避和抵触。对于我们自己确实做得不够、做得不好的地方,更要吸取教训并加以改进。这才是真正的“诚”,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

上一篇:“西北地区”教材剖析(人教版) 下一篇:苏格兰,独立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