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簧工艺的革新意义

时间:2022-06-13 10:46:10

竹簧工艺的革新意义

摘要:竹簧工艺是我国竹艺术中的一个特殊品种,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湖南邵阳,在清代康熙年间即已出现竹簧制品。它的发明与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对竹艺载体材质和竹刻技艺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与创新,其革新意义广泛而深远。

关键词:竹簧工艺 载体材质 竹刻技艺 革新意义

竹簧工艺是我国竹艺术中的一个特殊品种,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辞海》(1999年版)之“竹部”:“竹簧工艺,亦称翻簧(又称反簧、贴簧、文竹等)。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把楠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产品以实用的茶叶罐、花瓶、首饰盒、文具盒、屏风等为主,色泽光润,类似象牙。主要产地有浙江台州、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等地。”

竹簧工艺起源于湖南邵阳,至迟在清代康熙年间即已出现竹簧制品,并在乾隆以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的发明与产生,既打破了原来单一的以原竹为载体材质的传统竹艺,同时也带来了竹刻技艺的丰富与拓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竹艺载体材质和竹刻技艺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与创新,有着特定的革新意义。

1、竹艺载体材质的革命与创新

我国以竹为艺的历史十分悠久,长期以来随着人们对竹类认识的不断深化,通过利用竹青、竹筒、竹片、竹根、竹篾、竹枝、竹簧等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丰富多样的竹艺术(主要包括竹刻艺术和竹编艺术)。

在我国竹刻艺术史(指传统竹刻)上,从《礼记・玉藻》中记载的西周时期的带有纹饰的竹制笏,到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浮雕龙纹髹漆竹勺”;从唐代的雕人物花鸟纹的“尺八”竹笛,到宋代詹成所雕刻的鸟笼,再到明清时期用竹筒、竹片雕刻的笔筒、香筒、笔床、臂搁、扇骨、笔洗、杯、壶、盒、炉,以及用竹根雕刻的人物、动物摆件等各式各样的实用品和艺术品,均是以竹筒、竹片、竹根等单一的原(圆)竹进行雕刻的,均是对原(圆)竹材质直接进行的艺术加工。因此,从本质上讲,并没有突破单一的原(圆)竹材质,也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原(圆)竹雕刻一统竹刻艺术的单一格局。

至于竹编艺术,无论是数千年来人们利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各种竹篮、竹筐、竹篓、竹席、竹盘、竹盒,还是近现代以来逐渐盛行的竹编动物以及大型竹编装饰品,尽管它们是先劈竹成篾,然后再施以编织,但仍属对原竹进行的简单加工,并没有改变原竹的本来面貌,故其与原(圆)竹雕刻一样,均未超越单一的以原(圆)竹材质为载体的范畴。

而至迟起源于清初的竹簧工艺,它的发明与产生,正式标志着原来单一的以原(圆)竹材质为载体材质的传统竹艺一统我国竹艺术的格局被最终打破。因为,与原(圆)竹为载体材质的传统竹艺直接在原(圆)竹上进行艺术加工不同,竹簧工艺并非简单、直接的在竹簧上施以艺术加工,而是先经过一系列诸如取簧、蒸煮、压平、整边制片、制簧胚成型、贴簧等制作工艺流程,然后再施以雕刻才最终形成的一种相对全新的艺术形式。故竹簧工艺可以说是对竹簧材质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度加工,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或至少部分改变了传统竹艺载体材质的本来面貌,从而把整个竹艺术拓展和引导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竹筒、竹片、竹根、竹篾为载体的新的领域,也由此打破了原来以原(圆)竹直接进行艺术加工的传统竹艺一统我国竹艺的单一格局。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引发了对竹艺,尤其是竹刻艺术载体材质的一场较为深刻的革命与创新。

2、竹刻技艺的丰富与拓展

竹簧工艺所带来的革新意义,除了体现在其对竹艺载体材质本身的革命与创新之外,亦体现在其对竹刻技艺的丰富与拓展。具体表现在:

首先,这场变革,大大丰富、拓展了竹刻艺术品的造型与规格。由于传统竹刻艺术品受原(圆)竹材质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形体多样性的塑造,使得其在造型上较为简单。而竹簧工艺由于其特殊的加工制作流程,因而在造型上可根据现实的和艺术的需要,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诸如圆形、方形、矩形、菱形、球体、方体、异形器等规则或不规则的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竹簧御提天地同春食盒”、近代湖南邵阳地区的“竹簧阴刻山水图异形花瓶”、“竹簧仿西周豆形器食盒”等竹簧制品,其造型均是传统竹刻艺术品所无法实现的,故可以说其在造型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而在其规格上,竹簧制品可根据需要创作出规格不等、大小各异的竹簧工艺品,这与以往的原(圆)竹雕刻在规格上受到材质本身的较大限制相比,可以说同样具有重大的突破。因为竹簧工艺品不但可以制成小型艺术品,而且可以通过多块簧片拼贴的方法制成大型艺术品。如湖南邵阳治簧大师曾剑潭等人于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刻制的八幅长六尺、宽二尺的竹簧作品“潇湘八景”,如此规格的艺术品在传统竹刻中也是难以达到的。因此,这与原(圆)竹雕刻相比,在艺术品的规格上,亦实现了重大突破。

其次,在表现题材上,大大深化、丰富,甚至部分拓展了传统竹刻的表现范畴。由于原(圆)竹雕刻大多受材料限制而采用因材施艺的方法,很难表现大幅场面的题材,这就使得大多诸如山水景观之类题材的竹刻作品往往只能表现山之一角、水之半边式的半景山水或局部山水。尽管也曾出现过少量表现全景山水的竹刻作品,也只是小幅画面的相对式的全景山水,或是经过高度抽象、概括、提炼了的全景山水。而竹簧工艺由于在造型和规格上均实现了重大突破,故可大大突破原(圆)竹材料的诸多限制,能够充分表现复杂多样的题材,包括大型场面的题材画面。如“”期间由湖南邵阳竹艺厂创制的长2.3米、宽1.2米的“竹簧挂屏‘韶山银河’”,较为全面的展现了“韶山灌区”的面貌。这不仅是一幅在规格上堪称巨型的竹簧作品,同时也是一幅表现大型场景题材的艺术品,而这正是传统竹刻作品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的。因此,从这一角度可以说明,竹簧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并丰富了竹刻艺术的表现题材。

再次,这场变革,伴随着将整个竹刻艺术拓展和引导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的竹筒、竹片、竹根雕刻的新的领域,由此也摸索产生出了一些新的雕刻技法,进一步拓展了竹刻艺术的表现手法。由于以往的原(圆)竹雕刻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主要为线刻、浮雕、透雕、圆雕、留青等传统的表现手法,而竹簧及竹簧工艺的发明与产生,使得治簧艺人能够根据竹簧本身材质及工艺的特性,在继承传统竹刻表现手法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些如叠簧雕等合乎竹簧材质及其工艺特性的表现手法。这些相对全新之表现手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并拓展了我国竹刻艺术的雕刻技法,亦具有其特定的革新意义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竹簧及竹簧工艺对包括竹刻艺术在内的整个竹艺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原(圆)竹材质的新的载体材质,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竹艺载体材质和竹刻技艺的一场深刻地革命与创新,有广泛而深远的革新意义。

参考文献:

1、辞海(1999年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胡彬彬.宝庆竹刻[M].长沙:岳麓书社,2000.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上一篇:环艺设计《制图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攸县“唱章”民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