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时间:2022-06-13 10:36:47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摘要: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贴近生活、时间保障、方法指导、民主和谐四个原则,在情境、操作、活动、猜想与合作中探究,让学生在过程中探究体验数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 探究 原则 方法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总结、实验、操作、调查、搜索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的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通过尝试探究式教学,我遵循了以下四个原则和六种具体实施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探究式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贴近生活性原则。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体现了数学。教学中我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正体现课本数学向生活数学的转变。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要灵活地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学习材料。如:我在教学第二册《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我以本校为中心,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判断四周建筑物的方位,以上、下楼梯和过马路靠右行等交通规则为情境确定方位,以自己座位为中心说出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等,让学生充分体验方位的现实意义,真实生动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2、时间保障性原则。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它应当赋予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为了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有时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少,只注重形式,“走过场”,而忽略了探究的价值。磨刀不务砍柴功,给足学生探究合作的活动时间,重视探究过程,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应通过活动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去探究知识和提高探究能力。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10-7=3 13+3=16,13-7=6 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3、方法指导性原则。我在授课中认识到:一是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二是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并进行适时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不能成为一种放羊式。指导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感,小学常见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包括符号化、分类、集合对应、数形整合、数学模型,化归、等价变换统计等思想,解题常用顺推、倒推、枚举、归纳、类比、试探变更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等思考方法。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

1)、示三个比:2:4,4:8,6:12。

2)、察一下,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

3)、个比的比值最大呢?(它们的比值都是1/2,所以它们一样大)

4)、还能写出一些比值是1/2的比吗?看谁写得又多又快。(学生独立写出很多比值是1:2的比,然后汇报交流)

5)、注意什么,就可以写得又多又快呢?(只要注意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或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就可以写出许许多多比值是1/2的比)

6)、值相等的比,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一组呢?(不是,还有很多组)

7)、!谁来说一个比,其他同学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看谁写得多。(指名学生说一个比,其他学生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然后交流)

8)、己随意写出一个比,看能不能写出一些和它比值相等的比。(学生自己写,然后交流)

9)、们写出了很多比值相等的比,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规律呢?(学生概括,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4、民主和谐性原则。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光去看待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应注重在教学中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因此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占据学习的主动性,在师生关系中获得一种平等的主体意识,为融洽师生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一要以微笑、轻松的姿态走进教室从形象上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可,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二要变教为导,培养学生民主意识. 师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得到知识的提升,即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学生都可以而且也应该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样,通过对问题的共享和对话,才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获得相互的信任和尊重,在悄无声息中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探究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发展,充满活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再不是教师一言堂,改变传统的学生接受式学习的被动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与学生围绕“圆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问题展开自主探索,有的同学采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周长,然后用尺量出直径,再计算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有的同学用棉纱线缠住圆周长然后拉直了再量;有的同学用铁丝围绕圆柱侧面折成一个圆,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们或讨论、或动手、或计算、或思考,课堂研究气氛浓厚,充分发表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学生探究意识强烈,直至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大致关系为止。

二、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1、在情境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估算――验证――结论。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意设计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空间,模拟的货架上、柜台里摆了水果、蔬菜等各种生活用品。请每个学生猜一猜:这一堆鸡蛋大概有多重?那一包肥皂粉估计又有多重呢?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购物情境里,非常迫切地想去掂一掂、称一称,弄个究竟。因此课堂气氛高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数学的实践活动,感到既轻松有趣又特别难忘。

2.在操作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1)“45-3”你会用小棒摆吗?(从4捆5根拿走3根)

(2)“4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发现什么?

(3)5减9不够减怎么办?(四人一小组,先自摆,后交流摆,也可以看看别人摆的,先从4捆中借1捆与5根加起来够成15根,再在15根中减9根,然后过渡到数的计算,在十位上借1与个位上的5一起够成15,减去9.)

3.在实验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实验――对比――结论。在实验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师生反复进行实验: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模型进行装沙实验, 学生边实验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得出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4.在活动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游戏活动――解决问题――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玩中得出学习结论。如一年级教材中的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所设内容是通过投球比赛来进行的。为了让让学生理解”投中”、“没中”,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领悟力差,对“投中”、“没中”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我先进行投球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理解“投中”、“没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本情境图,选出优胜者画上笑脸,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讲讲你是怎样选的?让学生又带着问题继续探究,从而列出减法算式,得出结论。

5.在猜想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猜想――探究――验证。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会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

6、在合作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讨论---验证----结论。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 学会“讲”――别人发言时, 要集中注意力听,分析判断别人的观点是否正确;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摆一摆”时,让一位学生在台前根据要求摆,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总之,数学教学中不应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氛围,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积极自主探究、乐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乐于学习。

上一篇:读懂数据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下一篇:谈图文并茂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