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不老松

时间:2022-06-13 10:03:53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培育出了一批经过斗争考验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是各条战线的中流砥柱。许毅同志就是新中国财经理论战线上这样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和领军人物。

2006年正值许毅同志从事财经工作及研究65周年,又恰逢这位前辈90华诞,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庆祝纪念活动,高度赞扬了他为促进我国财政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许毅同志是我国财政战线的老前辈,他90高龄的人生历程,既有艰苦的革命经历,又有丰富的财经工作和研究经验。他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分配论”的核心思想,为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怀着崇敬的心情,本刊记者于2006年5月20日专访了许毅同志,但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次接受教育和思想洗礼的绝佳机会。我们面前的许毅有着颇具传奇色彩的革命经历和始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始终充满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赤诚而质朴的爱;他待人谦和,极具老革命家的风范和政治素养,浑身散发着伟大的人格魅力;他有着异常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并且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能做到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着对新事物很强的接受能力。走进许毅的世界,我们更能明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财政大家的成长历程,进而激励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这不失为对这位老人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一、 栉风沐雨,传奇人生

1917年11月,许毅出生于江苏南通县蒋灶镇一个开明、殷实家庭,父亲是当地的名医。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后,其父被迫远走他乡,原本小康的家境逐渐衰落下来。年仅13岁的许毅不得不到海门大生第三棉纺厂当起了学徒。在工厂的三年时间里,许毅广泛接触文化与会计知识,这段经历也在有意无意之中成为了他从事财经工作的起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促使年轻的许毅开始思索民族危亡、国家命运等沉重问题,这一时期,他也开始广泛阅读进步书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成为了他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和耳闻目睹,他对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向往之情也更加明确起来。

1938年11月,许毅正式投身革命工作,组织力量并担负起苏北敌占区救亡工作团联络部部长的使命,到敌占区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作为当时新四军与的联络员,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指挥的黄桥战役中立了战功。

1940年起,许毅在苏北地区先后担任“联抗”政治部敌工科科长、“联抗”司令部大队教导员,主抓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并于1941年5月在“联抗”光荣加入了其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之后许毅主要从事根据地财经工作。先后担任苏北联抗司令部粮秣处主任、紫石县财政局副局长。抗战胜利后,任苏中行政公署财政厅军粮特派员、苏皖地区一分区专员公署财经处粮库主任。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华中支前司令部财粮部副部长、财经分处主任、粮秣总站站长和裕丰实业公司总经理。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担任苏北支前司令部财粮部副部长,负责组织苏北片的财粮支前任务。1949年5月上海解放,在陈云同志的指挥下,许毅参加了对资产阶级的第一次重大经济斗争,他指挥数十万水运大军,负责由苏北地区向上海和苏州突击运输粮食和棉花,粉碎了资产阶级和敌特势力利用“米棉之战”欲置新上海于死地、从经济上搞垮共产党的阴谋。在打击投机资本、平抑物价的经济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许毅于1950年初离开苏北,调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计划处处长,进入解放后的上海,开始从事城市经济工作。

从纱厂小学徒到华东地方大区财政部计划处领导,许毅一步步走来,颇具传奇的色彩,其间人生角色的转换、思想境界的巨变,可谓历尽艰辛。回首往事,许毅感慨地说:“正是民族的危亡,才促使我去寻求一条救国之路。政府从不抵抗到消极抗战,失尽民心,促使我们热血青年转向了中国共产党。”如果说是自在的基础让许毅在旧社会纷繁复杂的学说中剥茧抽丝,最终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选择了跟中国共产党走的正确方向,那么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领导才能和业务水平则是许毅有意识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不断走向自觉的一个过程。

二、 锐意创新,与时俱进

在参与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与财经理论的科学探索中,许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由实践到理论的探索,1955年许毅任财政部经济建设财务司重工业处处长,1956年任工业财务司副司长,1958年任经济建设财务司副司长和第二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行长;1963年任财政部党组成员兼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随即对财政科研的特点与规律性问题进行了探索,认真贯彻“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路线,针对部门科研工作的性质和任务,选择更具战略性的和稳定性的重大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粉碎“”后,许毅又回到了他无比热爱的科研工作岗位,在财政部党组的指导和支持下,他求实创新、大胆改革,开始财科索、财政学会和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建设,迎来了财政科研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他先后担任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委员会经济组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咨询员、全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成本研究会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中国成本研究会、中国金融学会、中国财务学会、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和中国投资学会顾问,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早在1988年9月,他就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协会选举为该会年度会员,并被收入《国际名人词典》第21版中;同年又经国际传记协会理事会决定,被收入《世界名人名誉册》;1991年被美国国际传记协会收入《名人录》,并被授予杰出贡献证书;同年5月,被中外名人研究中心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

许毅是我国财政理论界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的创始人。早在50年代,许毅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公共消费”、“公共财政”的理论影响,提出了“财政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命题。之后,在他的代表作《财政学》中,许毅运用国家分配论的基本观点,对财政学理论体系进行了革新,突破财政学传统的收、支、平(平衡)、管(管理)模式,系统提出了建立社会三大基金(补偿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实现六项扣除的宏观财政分配论,探讨了财政平衡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问题,探索了财政分配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以积累和消费为基本矛盾,许毅为财政学建立起一个不同于收、支、平、管体系的全新的社会主义财政学体系。

1958年,在对若干典型工业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许毅的第一篇经济论文《关于经济核算的几个问题》在《经济研究》当年的第4期发表。在这篇论文中,他就国民经济范围内同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核算的矛盾和统一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一富有创见性的理论探索,把传统上只讲微观企业核算的经济核算研究推向了宏观领域,并启示人们对整个财政经济问题从宏观决策上进行研究。从时代背景上看,1958年是盲目追求高速度的时期。在这个宏观决策上出现战略性失误的时候,许毅提出的国民经济范围经济核算更显得难能可贵。密切注意和研究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是许毅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工作特点的主要方法,在财政部工业财务司副司长、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行长等工作岗位上,他对流动资金、固定资金这两大资金再生产进行了深入研究。随后,他以经济核算理论为基础,深入调查研究了流动资金管理问题,并同王琢、黄菊波合作,与1959年写出了专著《流动资金鉴论》。1981年,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许毅又完成了《社会再生产规律与流动资金运动》一书,其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对《流动资金简论》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也是其认真务实、与时俱进精神的体现。

作为财政理论的研究者,许毅功勋卓著,是为泰斗;作为一名关怀天下的人文、社会学者,许毅同样成就斐然。

改革开放以来,许毅自始至终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参与改革理论的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形成了关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的一系列真知灼见。当前,许毅研究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通过对西北、东北、山东、河南、两湖、两广等地农村经济的实地考察调研,面对开拓农村大市场,提高农民收入的战略任务,一向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关心农民群众疾苦的许毅从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经济大开发的角度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必须从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入手,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这样农业产品才能由过去的小商品发展成为大商品,进入城乡大市场并走向国际市场。

在研究当前问题的同时,许毅也是兼做历史问题研究的专家,他在史学方面的主要贡献表现为对根据地财政经济史和近代中国外债史资料的整理出版与研究。他1976年即受命组织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联合各地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编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形成了一支比较完整的从事根据地财经历史研究的队伍,以及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20多年来,他先后组织力量出版的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达37种,共4200多万字;根据地财经史18种,共560万字。所有这些成果都为后人研究根据地财经打下了基础,它不仅填补了中国现代财政史研究的空白,总结了革命战争时期财经工作的经验,同时也为认识财政本质,认识财政分配对巩固上层建筑和调整生产关系,巩固社会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建立社会主义财政学新体系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一支比较完整的从事根据地财经历史研究的队伍和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许毅还领衔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和档案部门主编了《清代外债史资料》(上、中、下三册)、《民国外债档案史料》(1-12卷)、《民国历届政府整理外债资料汇编》(两册)。这是迄今中国出版最为齐全的外债研究史料,是关于中国外债史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奠基工程。接着,他又主编了《清代外债史论》,这些工作前后花费近16年时间,完成了总计1000多万字的资料整理工作。

许毅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基础等问题,以1988年发表的《“两声炮响”与我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关系》一文为代表,逐步形成了对历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具有重大影响的观点。他从历史研究的因果关系入手,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怎样使中国摆脱“百年屈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他的领导下,编撰和出版四卷本系列丛书《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

三、 大家风范,赤子情怀

在财政科研战线的领导岗位上,许毅坚持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主义,主张海纳百川、量才使用。对于人才,他一向大胆放手使用,并切实关心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积极为他们排解后顾之忧,以便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科研事业上来。在生活中,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爱憎分明,又平易近人,非常富有亲和力。我国财政科研能有今天蓬勃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与许毅倾注的大量心血是分不开的,人们既崇尚他的组织才能,又钦佩他光明磊落的为人,都亲切地称他是财政科研战线的“司令”。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和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资格获得者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许毅的学生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有的继续从事财政经济理论研究并成为学有所成、桃李遍天下的专家,有的则成为了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的业务领导。但是每当他们说起自己的恩师时,和蔼、待人宽厚总是使用得比较多的词汇。

早在多年前,本社社长兼总编刘丽君同志就师从于许毅同志,还一起探讨三农、地区经济发展等问题,并于2002年被许毅聘为其财经研究助理,许老当时已德高望重,但其博大的胸襟以及待人的和蔼依然如故。《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创作伊始,许毅同志就一直深切关怀着杂志社的成长,经常参加杂志社的活动,并给予了实际而有力的支持。作为晚辈,当我们走近许毅同志并对之进行专访的时候,看到的还是那张真诚而亲切的面容,虽九十高龄,但采访过程中,其思维的敏捷似乎依然未变,而其身上不时散发出的伟大的人格魅力也将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

许毅以其崇高声望和卓越成就,被公认为中国革命从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征途中成长起来的革命者和马克思主义财经理论家。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和和平建设征程里,他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为人处世风格――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懈的探索精神,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风,时不我待的工作热情以及无欲无求献身革命的人生态度。

许毅对革命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贞不渝,在财经理论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财经科研队伍建设上的成就,以及他那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同志和学生无私的爱和年届九十仍然战斗不止的精神,成为指引学界后人不断开拓创新的一面旗帜。在此,我们祝愿许老福寿安康、继续书写出新的人生传奇。

上一篇:构建我国总会计师的体制与机制 下一篇:《暂行办法》助总会计师权责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