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谎的背后

时间:2022-06-13 06:55:35

三四岁左右的孩子,想象力渐渐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显著提高,于是,有时候说话会夸张地加油添醋,甚至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谎言”。面对这些“谎言”,大人不必惊慌,要弄清楚谎言背后的原因,再正确地加以引导。

原因1 分不清想像和现实

场景回放:

图画课上,老师让每个小朋友画自己最熟悉的动物。天天非常认真地趴在桌子上画了一只大象,可是他的大象却招来小伙伴的讥笑,因为天天画的大象长着一对翅膀。老师制止了讥笑天天的小孩子们,问天天:“你的大象为什么会长了一对翅膀?”天天告诉老师,他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里有一只可爱的大象,长了一对翅膀。

分析

三岁左右的孩子想象力极为丰富,并且学习能力惊人,像海绵一样,迅速吸收外界给予他的刺激,但是孩子的认知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将头脑中想像的东西和现实混淆在一起,把自己想像的东西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上文中的孩子就是对动画片中的大象印象深刻,因此产生混淆。

建议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要预设立场,认为孩子说的都是假的,就是说谎:也不要否决孩子所说的话。不妨告诉孩子“你把你看到的大象画出来给妈妈看看”,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找找现实中大象的图片,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让孩子知道现实中的大象是什么样子,而他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去给大象变化各种样子,以此区分想像和现实。

原因2 保护自己,逃避责任

场景回放:

小雨妈妈正在厨房里忙乎,听见客厅里一阵巨响,小雨妈妈冲到客厅一看,花瓶倒在地上,裂成了碎片,小雨站在碎片旁边。妈妈问:“小雨是不是你把花瓶打碎了?”小雨摇头否认:“不是我打碎的。”当时家里只有三个人,妈妈在厨房做饭,小雨在客厅搭积木,外婆在阳台上洗衣服,很明显是小雨撒谎了。

分析: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分辨什么是好的事情,什么是不好的事情,在他眼里,做好事的就一定是好人,做坏事的就一定是坏人。按照这样的逻辑来推理,一旦他闯了祸、做了错事,比如上文中的孩子,在不小心打碎花瓶后用谎言来保护自己,躲避父母的责骂。

建议:

孩子这样做,其实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同与爱,想要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因此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责骂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情和撒谎相比较,撒谎更让爸爸妈妈生气失望,同时要帮助孩子处理善后事宜,比如将花瓶碎片清理干净,用孩子的压岁钱再买一个新花瓶等等。

原因3 虚荣心作祟

场景回放:

叮当带了奥特曼玩具去邻居家玩,走的时候把玩具放在口袋里带走了,告诉妈妈小朋友将玩具借给他玩几天。可是邻居小朋友的妈妈找上门来,妈妈询问叮当的时候,叮当一口咬定玩具是自己的,不承认自己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

分析

撒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几乎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曾经撒过谎,只不过撒谎的目的不一样而已。上文中的叮当因为太喜欢小朋友的玩具,于是将它带回家,而为了保住这个玩具,又不得不撒谎来欺骗妈妈。后来经过妈妈的劝说,叮当承认了自己把玩具带回家,但是他只是想多玩几天就还给小朋友,并非是要将玩具据为己有。

建议

当发现孩子撒谎时,不要马上揭穿他,否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可以跟孩子好好聊一聊,探寻他说谎的原因,然后告诉孩子撒谎是不好的行为,引导孩子承认错误。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引,告诉他们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当错误发生时应该怎样弥补。只要引导及时,就能够让孩子认识到撒谎的错误,从而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一味地责骂体罚,只会逼迫孩子撒更多的谎。

原因4 不懂得正确的处理方法

场景回放:

童童最不喜欢吃青菜了,中午吃饭的时候,童童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把碗里的青菜倒在旁边的垃圾桶里。洗碗的时候,妈妈发现了垃圾桶里的青菜。询问是不是童童扔的,童童矢口否认。

分析

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对于不喜欢的事情,他们勇于说“不”,但是他们又敌不过父母的控制,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编造谎言。上文中的孩子之所以说谎,是因为他不想吃青菜,可是妈妈强制他吃。如果他不吃青菜,势必会被妈妈一通教训。不想吃青菜,也不想挨骂,可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只好编造谎言来欺骗父母。

建议

如果孩子是因为这种情况撒谎,父母就要检讨自己的言行,是不是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是不是太专制。可以告诉孩子,如果真的不愿意做某件事情,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爸爸妈妈。而当孩子对父母说“不”的时候,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可以先接受孩子的意愿,缓和孩子的情绪,再想其他的办法。

上一篇:一场扔和捡的拉锯战 下一篇:三条怀孕忠告 给使用避孕药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