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类试题

时间:2022-06-13 05:37:10

自然灾害与防治类试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是高中地理重要的选修课程,因为自然灾害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严重,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该专题常以我国或世界某一重大自然灾害为切入点,着重考查这一自然灾害的分布、发生的原因、影响和防御措施等。

一、解答技巧

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高考试题,一般会选择具体的事件作为案例,以分析某一突发事件的成因设计问题,命题特色明显。解题中考生首先要把握住考查的目标,是什么自然灾害?然后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测防御措施。突破方法在于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准确分析,找出试题中灾害的分布特征、推测其产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说明其可能产生的危害与相应的治理措施。

遇到“自然灾害与防治”类试题,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要把具体的灾害放到中国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会导致答题不全面。如地面沉降的问题,需要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相联系;城市内涝问题,需要与我国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容量相对降低联系;地面塌陷,需要与工程建设不当相联系;煤矿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联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联系目前中国能源需求的增加。

二、分类解答

近几年“自然灾害与防治”类的高考地理题常见的设问主要有三种类型:成因(自然、人为)、影响(正面、负面)、措施(生物、工程、技术),其中关于自然灾害成因的考查方式最多。自然灾害就高频考点而言,以下两种题型和考法最多。

(一)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以某地的地质灾害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这类考题要从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结合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由问题找对策,如采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以下是地质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的地区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2)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能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例1(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图1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二)主要水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国危害最大的两种水文灾害有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其中洪涝灾害是造成我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答题要牢牢把握洪涝灾害的答题思路,即从“天、地、人”三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而西高东低的地形地势特点又决定了我国河流自西向东流的水文特点,因此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洪涝灾害严重,而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乱砍滥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使湖泊对干流的调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同时还受台风带来的风暴潮的影响,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又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以下是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涝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的洪涝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的洪涝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例2(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2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参考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题思路】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判断其气候成因。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三、能力测试

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②灾害强度的差异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读“自然灾害与中国奶牛业发展示意图”(图3)。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草场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雪灾、火灾直接损毁草场资源,对奶牛业的发展没有影响

B.草原雪灾、旱灾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对草场资源没有影响

C.草原鼠害、虫害通过破坏草场资源,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

D.草原病害、酸雨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

4.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过度放牧,使奶牛数量增多,促进奶牛业的发展②乱采、乱挖,导致鼠害猖獗,制约奶牛业的发展③奶牛业的过度发展,会加剧草原人为灾害的破坏④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有草原灾害、社会化程度、奶牛品质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长江流域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图(图4)。据此回答5~6题。

5.从图中看,长江流域1950-1990年间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6.长江流域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地区的人为原因是()

①滥伐森林②围湖造田③位于我国经济核心地带④位于季风气候区⑤东部临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7~8题。

7.洪水前的某湖泊图层与洪灾期的图层相叠加,可以()

A.分析洪水灾害的成因

B.预测洪灾期结束时间

C.了解洪水淹没范围

D.计算洪灾损失

8.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利用GIS可以进行()

A.预测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

B.了解灾情状况

C.分析地震危害

D.计算灾害损失

9.图5为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B两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10.图6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2.C

第1题,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高,导致的灾情越大。第2题,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损失绝对数大,对减灾防灾投入大则抗灾能力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影响程度。

3.C4.C

第3题,草场自然灾害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均有影响。第4题,过度放牧会损毁草场资源,从而影响奶牛业的发展;乱采乱挖破坏草场,制约奶牛业的发展。

5.C6.A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1954年、1983年。第6题,结合选项可知属于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①②③。

7.C8.B

第7题,洪灾期湖泊面积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积,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没范围。第8题,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间数据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计算灾害损失并非是GIS空间数据分析的范畴。

9.(1)多分布于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B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C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纬度较高处,在春初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

10.(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上一篇:单纯放疗、顺铂同步放化疗两种方案治疗宫颈癌... 下一篇:宋朝男子的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