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13 05:33:03

能源基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重化工飞速发展的阶段,而环境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大问题。随着各个地区能源基地的建立,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本文在以上的背景之下,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的能源基地开发与运作过程中环境危害的原因,对能源开发过程中环境问题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层面、企业层面以及社会层面阐述了能源企业环境行为规范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能源基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呈现出连年递增的趋势。这就为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与能源基地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本文在以上的背景之下,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的能源基地开发与运作过程中环境危害的原因,对能源开发过程中环境问题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层面、企业层面以及社会层面阐述了能源企业环境行为规范化建设的对策。本文的结论有助于为探讨我国环境保护的模式提供借鉴,能够积极推动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比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能源基地环境问题概述

(1)水污染。在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中,由于钻井产生的废水废渣、洗井过程中产生的废液都是难以避免的,在这些废水废液和废渣中,含有不少铅、汞、硫化物等对环境带来危害的物质,这些废水如果重新注入地层或者任其自然蒸发弥散,则对环境的影响则不可小觑。(2)大气污染。能源基地的钻探和开发中,会泄露一些废气或者天然气,以及钻井设备排放的废气与烟尘,这些气体中往往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氢以及烃类污染物等,会对环境水体造成破坏,对当地的动植物以及居民产生健康危害。(3)废弃物污染。能源基地在开发勘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诸如粉煤灰、污水沉淀物等固体废弃物。这些物质会对当地的植被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

二、导致环境问题的成因简析

造成以上环境问题的原因是等方面的,概括来讲,主要包括:(1)法律方面的原因。能源基地为当地带来大量的税收,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然而由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还有很多亟待完善之处,导致环境保护措施没有被严格的执行。(2)资金方面的原因。能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能源基地对于资金的需求非常迫切,这就导致企业对于环境的投入少之又少,随着资金供需矛盾的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3)公众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巨大推动力量,而我国目前的能源基地往往地处偏远,当地居民还没有形成比较明确的环境意识,导致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一直存在。(4)企业方面的原因。企业逐利的特性决定了经济利益是其最终所追求的最大目标,因此企业往往将对于环保的投入当做额外支出的成本,因此企业缺乏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动力。

三、能源基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深水区,同时也完全进入了重化工飞速发展的阶段。通过能源基地的群集效应,能够显著增强能源产品的竞争力,控制成本,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与行业的特殊性,能源产业多年来都因循着粗放发展的模式,直接的后果便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环境破坏明显。结合以上所做的分析,本文给出以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能源基地制度层面的策略。首先应该结合能源基地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构建一套完善的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周期性地对能源基地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量化评估,对不合格的部分给予处理,并提出整改期限。还应构建顺畅的政府—公众沟通机制,使企业的环境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政府所掌握,从而形成有效的环保机制。(2)能源基地企业层面的策略。能源基地的企业结合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应该积极进行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新技术来探索适合的能源技术和先进的减排技术,以多元化融资渠道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3)能源基地公众层面的策略。首先应该提升能源企业员工本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该积极结合各类媒介,通过对环保理念的宣传来引起大众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度。在能源基地的企业间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进而发动群众对基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环保的整改和落实。

我国各个地区能源基地的建立,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为了切实改善能源基地对环境的危害与影响,应该结合地区现状与能源基地的生产特点,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并结合具体的原因给出具备科学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GDP。

参考文献

[1]吴晓青,洪尚群,段昌群.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13~16

[2]章铮.生态环境补偿费的若干基本问题[C].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81~87

上一篇:社会网络的运作空间: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边界... 下一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