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灵活性

时间:2022-06-13 12:25:42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灵活性

摘要: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基本学习生涯纪律基础。而小学教学教育是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以及教学兴趣的关键,文中就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灵活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灵活性;逻辑思维;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发散思维、灵活思维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小学教学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虽然通过教育改革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性的游戏教学过程,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此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灵活性面对与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是要通过教师思维灵活性来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以及趣味性,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灵活性。

一、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灵活性的分析

小学数学教育是数学的基础,加强教学灵活性可以增加数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灵活性首先要从教学形式上进行灵活多样的改革,在传统课堂内单一封闭、刻板保守形式的“黑板+粉笔”的课堂面授方式中穿插互动交流、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样性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根据教材中例题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活跃课堂教学的变化。

二、小学数学教学灵活性加强的措施

(一)根据教材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趣味性教学。我国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基本形式及基础应用。其教学过程单调、内容较为枯燥、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其实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现有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生动化、趣味化。

(二)增强数学教学灵活性,鼓励学生合作解题。数学科目由于其自身特点,一道题可以有多个解题方法。针对这样的特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对数学解题过程进行教学。分男女组或同桌、前后桌组合,以“问题”为驱动教学的根本因素,按照“合作预习——探究答案——启发引导——巩固拓展”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问题,学生按组设计和交流对问题的看法。然后让学生互动解题,通过多种途径找到解题的答案,开阔学生的思路。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最后通过各组将答案与解题思路的公开与讲解,促进所有学生对于不同解题思路的理解。教师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 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结合学生教育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升华,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转变角色,做一名引导者。

三、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设计灵活性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教学过程需要灵活性,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通过灵活的设计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教材内容怎样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要在一课时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没有设计那就会像在走迷宫,很难达到目的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靠近预先的设计目标,并在整个课时教学过程中按照大纲要求将教学内容教学完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等技术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学设计必须是科学的,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科学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设计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保证没有一个学生处于教育劣势,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发挥和完善自己的才能,能适应环境并积极参与改造的活动。这样就能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因材施教。因为教学设计强调教学不仅要从社会需要、教学内容、教师及教学资源等实际出发,更要求对学习中进行科学分析,综合考虑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教学环境,并通过评价进行反馈,根据某个或某类学习者实际,采取强化措施,使教学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效果,促使他们按各自的特点有效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后,科学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大量的用于课程设计、单元设计、课堂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设计等,因而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保持最佳状态。因为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反映是应变的,而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所以课堂上学生 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提出一些未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超出了教师的课堂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全面,还要灵活。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递者身份外,还有能力的培育者身份,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如果把学生硬拉到自己固定的教学设计模式里,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这样,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是掌握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造成了思维模式单一,考虑问题不全面等严重后果。总之,教师应该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数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渴望,鼓励学生多方式解题,而不是把学生思路引向自己设定的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教学目的的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目的实施的基础,良好的教学设计加上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趣味性是保障学生对于数学兴趣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盛来强.小学数学教学特点分析「J.基础教育 ,2006,12

[2] 高红.小学数学教学灵活性的加强——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与学习兴趣「J.教育科学前沿.2008,1.

[3] 张宇.小学数学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分析「J.教育学报,2006,12

[4] 杨耀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性「J.义务教育信息,2001,4.

[5] 王维东.数学解题思路的发散思维培养「J.基础教育信息,2006,1

上一篇:激发初中生物课堂学生兴趣的方法研究 下一篇:如此教育,让“人”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