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一个苹果》的创意设计中探索创新型艺术教育

时间:2022-06-12 10:53:23

从对《一个苹果》的创意设计中探索创新型艺术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型艺术教育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评判标准的多元化,艺术教育更看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学生美的创造力的培养。即学生们通过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够拥有一颗健康、丰富、细腻、博爱的心灵,拥有一双敏锐、敏捷、睿智的眼睛,拥有对人生和世界独立而富于审美意识的观察和慎思,并具有内在的对美的无穷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本人尝试着将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相结合,多角度观察与天马行空想象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两只眼睛和第三只眼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抓住美的多元多样性,积极发挥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试着从作品《一颗苹果》的创意设计的教学探索为例,唤醒学生们心中沉睡的艺术细胞和创造力,以达到对创新型艺术教育的理解和运用。

一、 利用发散思维,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在《一颗苹果》创意设计教学之初,我的设计是这样的:我准备了三个大小形状品种各不同的苹果:A苹果(又大又红)、B苹果(中等金黄)、C苹果(小小青色),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认为最好看最漂亮的苹果。一个班级30人,选择A的18人(50%),选择B的6人(20%),选择C的9人(30%)。从学生选择的结果来看,并不是事先预料的结果,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审判美的标准和生活习性不同。

我抛出一个问题:看到这个苹果,你们最先想到什么?

许君说:我想吃。

陈吕说:看到苹果,我想起了牛顿,要不是那颗苹果砸到了,估计万有引力还得晚出生几年,但如果有一个苹果砸到了我,我想第一反应是吃掉它,所以牛顿只有一个,而像我这样的普通大众却千千万万!

老师:说的很好,这才组合成我们这大千世界,伟大孕育在平凡之中!还有其他想法吗?看看苹果的外形,和什么很相似呢?

陆涵说:我想到了地球,我们生活的这个超负荷的地球,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苹果是好的,美的,但如果被我咬一口,被你吃一口,再把它放一周,结果是什么样?想必大家都能想到。而我们的这个地球,又何尝不是这样,不是海啸就是地震,不是白色污染就是核辐射,我想通过一组图片来反映保护地球的急迫性!

同学们讨论兴趣高涨,在课堂中蔓延开来……

设计这个环节的好处是,教师根据苹果特点创设情景,提出了一些令学生激动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索作品的愿望,主动地发现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的第一个问题很重要,教师要捕捉到学生的兴奋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只有寻到最好的教与学的契合点,才能最终营造出滋生智慧的课堂环境。

二、 因势利导,举一反三,深化教学

最好的教学,应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尽量让学生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头脑。教师对学生激烈的讨论进一步引导,利用两个经典案例将由一个简单的苹果引出更深层的的思考,使其更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我是这样设计的:

老师:现在讲两个有关苹果的故事。

第一个:三百多年前,一颗苹果砸到牛顿,发现了引力定律;三十多年前,乔布斯创建苹果电脑。今天,牛顿的那个苹果已经无处可找,乔布斯的“缺口”苹果,却散布在世界的角角落落……面对这颗被咬掉一口的苹果,大家对此做何感想?

第二个:白雪公主因为那颗毒苹果而险些丧命, 亚当因为偷吃了伊甸园中的苹果而被上帝惩处,让他经历了人的生老病死。我们要责怪那颗苹果吗?(学生们积极的进行思考……)

王东东说:乔布斯把咬了一口的苹果变成永恒,他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使其苹果电脑领先于图形图像处理领域,这确实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他们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我们国内的很多企业一旦有点成绩,就高山仰止。如果联系到自己,有何尝不是?我们经过了高考,都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只有继续坏下去的份,肯定不能和一流院校的学生比,但这一刻我好像明白了,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还可以走的更远,更好!(掌声响起)

老师:非常新颖生动!说出我们青春的不屈!我们只是高考的统一标准模式下,比他们缺少一点,但并不能说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没有更好的未来,我相信大家的潜力是无限的!

彭蒋梅说:逆向思考下,亚当因为偷吃了伊甸园中的苹果而被上帝惩处,但他却拥有了人类的智慧。如果亚当没有因为一时的好奇去偷吃那颗苹果,而是循规蹈矩地看守着伊甸园,他不会有人的痛苦与泪水,但也不会得到自由与智慧。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是的,其实生活就像一只苹果。最漂亮的部分是皮,最可口的是肉,最酸涩的是核。而皮却是中看不中吃,肉只是一种临时性享受,只有核才是真正能发芽再生的根本。很多人只知道羡慕美好幸福的生活,却害怕艰苦的奋斗过程,更不愿去深入生活的内部去探险、去发现、去体会、去创造,因为越接近生活的核心就越酸涩。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关于爱、生命的教育及情感的陶冶成为更高的目的,创造力的培养更被摆在首要位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典型事例和创造的相互融合、渗透,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体内的审美感觉和艺术创造能力也被学生们激发,实现教学的升华。这颗苹果还是上课时的摸样,而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却发生了质的飞跃!相信学生们下次再看到苹果,总能会心的一笑,因为他不光看到红红的皮,更能闻到酸涩的核发出青春的气息。

参考文献

[1]赖声川,《创意学》,中信出版社[M],2006年

[2]翁朝霞,造“活”的艺术教育――从对《梁祝》的欣赏分析的探索谈艺术教育的生态化[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

上一篇:浅谈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当代山水画材料技法拓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