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的情感研究综述

时间:2022-06-12 01:50:01

旅游中的情感研究综述

摘要:人在,情感即在。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情感研究由先前的哲学和心理学占主导逐渐转变为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十余年来,国际旅游学界的学者也开始对旅游现象中的情感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国内此领域则少有人关注。本文认为,游客情感当是旅游背景下情感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鉴于此,本文从游客情感的影响因素、游客情感的动态变化、游客情感产生的影响以及其他4个方面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并从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旅游体验以及其他4个视角总结与评析国内学者有关游客情感的研究工作。研究发现,拓展研究主题、丰富研究方法、综合援引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是国内外旅游学界情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情感; 游客情感; 情感的动态性; 情感管理; 旅游体验

0引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情感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就旅游而言,旅游者常常会接触到各类新鲜事物,随着旅游刺激物的不断变化,旅游者的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可能产生愉悦、兴奋、悲伤、愤怒、后悔等正面或负面情感,这些情感不仅构成了旅游者重要的旅游经历,同时也对他们的旅游动机、满意度、行为意图和人际互动等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术界,情感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束缚与情感的难以把握,传统意义上的情感研究大多散落于哲学与心理学等学科中。哲学主要从宏观抽象的层面上对理性与情感的关系进行探讨,心理学则主要从个体生理心理层面探究情感的形成机制以及情感的内涵、性质与功能等基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情感问题的增多以及相关学科条件的成熟,尤其是现象学哲学思想的发展,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语言学、人类学甚至是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建筑学等学科中都先后出现了情感研究之热潮,情感成为一个备受多学科关注的全新研究领域或研究视角。重要的是,这些关于情感的新兴研究工作开始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分析情感,并试图突破先前理性主义的思想堡垒。其中,社会学的贡献尤为突出,它一方面向我们揭示情感背后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关注情感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在管理学中,以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于1981年提出“Z理论”为标志,管理学之情感研究同样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有关研究可以归纳为情感消费、消费情感、情感营销、情感劳动和情感管理这5个方面。作为管理学的一支,旅游学界的情感研究可以说是伴随着管理学情感研究的发展而起步的,并在近十余年里取得初步成果。遗憾的是,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相比,国际学界旅游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成熟,缺乏对情感的全面认识与深入把握,这一点在国内工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旅游现实中情感问题的重要性、各学科情感研究的积极性以及旅游学界情感研究的不成熟性这3重背景下,我们认为,对国内外旅游领域中的情感研究进行梳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一方面,它能够深化对旅游者的认识,为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策划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对游客自身旅游质量的提升有所助益。鉴于此,我们首先将1999年作为时间界限,选择SSCI、SAGE 、Elsevier Science Direct等重要数据库,先后输入emotion、tourist emotion等关键词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检索,然后对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中的重点论文以“滚雪球”之方式查找到其他相关论文,最终纳入综述的英文论文是21篇。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则主要以CNKI数据库为主,通过输入“情感”“旅游情感”“情感管理”“旅游体验”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最终获得中文论文50余篇纳入综述范围。

1国外旅游学界的情感研究

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者认为,不同划分依据下,人类情感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从情感的性质出发将其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这两大类。概括地看,国外旅游学界的现有研究涉及的积极情感主要有快乐、兴趣(interested)和爱(love)等,其中,表达“快乐”含义的英文词汇有多种,包括delight、joyful、pleasure、amused等;消极情感主要有恐惧(fear)、愤怒(angry)、厌恶(disgust)、悲伤(sadness)和后悔(regret)等。旅游作为一种追求愉悦的活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情感多表现为积极方面,这也是现有研究所重点关注的。不过,旅游环境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又会使旅游者面临各种突况,因而他们的消极情感也会随时出现,例如恐惧、悲伤、厌恶、愤怒等。同时,当旅游现实与最初的期望不符时,游客还会有失望、后悔等情感。

下面将从游客情感的影响因素、游客情感的动态变化、游客情感产生的影响以及其他四方面对国外旅游学界的情感研究进行介绍。

1.1游客情感的影响因素

游客情感的影响因素可大致分为个人因素与外部环境两大类。个人因素可以是认知评价、身体状况、个性、习惯、性别、年龄、职业、客源地等。外部环境既可以是自然环境、微观水平的人际互动、中观水平的社团与范畴单元根据社会学者特纳(Turner)的说法,中观水平的社团包括组织、社区和群体这3种基本类型,范畴单元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社会区分。,也可以是宏观水平的体制领域、分层系统、国家以及国家系统等。

有学者从社会情境(contexts)角度对游客情感的产生进行分析。例如,Mitas等(2012)运用民族志的方法对45岁以上成熟成年游客的社会关系与积极情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幽默带来的娱乐、友谊带来的温暖、对活动的兴趣以及对逝去事物的令人敬畏的反应(sublime reactions to loss)这4个过程将社会情境与积极情感联系了起来。这些社会情境塑造了参与人员的积极情感,而积极情感反过来对他们社区感的建立以及重游意愿具有重要作用(Mitas,et al.,2012)。

也有学者依据心理学的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CAT)对游客情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简略地说,所谓认知评价理论,其核心就是将情感视为个人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或评价的结果,同时,人的情感会受到其对某情境或事件的认知与评价的影响。在CAT理论分析框架下,不同学者选择不同的评价维度去研究游客情感。例如,Ma等(2013)选择了“高兴”(delight)这一特定情感,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游客在主题公园中“高兴”的前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后指出,高兴并非只是由惊奇(surprise)引发的,而是由目标一致(goal congruence)、新颖(novelty)、目标重要(goal importance)、目标兴趣(goal interest)、目标实现(goal realization)等评价性因素构成的多路径产生的,其中目标一致指的是评价某一情境是否有利于目标的完成(Ma,et al.,2013)。Hosany(2012)则选取了快乐(joy)、爱和惊奇这3种情感对引起旅游者这些情感的评价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愉快(pleasantness)、目标一致、内部自我相容(selfcompatibility)是这些情感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中,内部自我相容是指评价某一事件是否符合个人的规范与道德标准,包括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外部标准是指个人标准符合某一社会群体感知的外部规范或要求;内部标准则指的是个人自身内部的标准(Hosany,2012)。在Carnicelli等(2010)看来,恐惧是探险旅游活动中的一项基本情感,因此他们对旅游者在3次探险活动(跳伞、白浪漂流和攀岩)前后的恐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整个探险活动过程中,参与者想象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当人们的想象比较糟糕时,恐惧的情感就会被唤醒。例如,活动开始前,旅游者想象降落伞不能打开、可能翻船等情况时,未知的、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唤起了旅游者的恐惧;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认识到自己在遇到激流、丢失安全帽、从船上掉下等情况下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情感。最后,作者得出结论,游客的恐惧并不只与活动本身有关,还与旅游者想象的认知方面有关(Carnicelli,et al.,2010)。

经上述分析发现,国外学者对该主题的研究基本集中于个人认知评价对某种特定情感或总体性情感的影响,且多借鉴心理学知识,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影响游客情感的外部环境因素的研究,则多借鉴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探讨旅游过程中的微观人际互动,且运用质化研究方法。

1.2游客情感的动态变化

动态性是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游客情感。作为一项短暂、动态的活动,旅游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改变,使人们暂时摆脱单调的日常生活,并随时可能接触到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陌生的社会关系、陌生的生活方式等新鲜事物。重要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时空转移,因而产生愉悦、兴奋、惊奇、疑惑、忧愁、恐惧、愤怒等多种情感,且这些情感会随着旅游的动态过程而呈现出多样化和易变性的特点。针对情感的动态性,本文择取了3个典型案例进行介绍。

案例一。Lin等(2014)运用调查问卷和日记(diary)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阶段度假旅游者的具体情感如何发生变化以及情感与个性(personality)的相互作用。其中,调查问卷用于度假开始之前,测量内容包含人口统计变量题项、修订的分化情感量表(the modified Differential Emotions Scale,mDES量表)和10项人格量表(the TenItem Personality Inventory,TIPI量表)三部分。mDES量表是由9项积极情感、8项消极情感和2项中性情感构成的五点式里克特量表。TIPI量表是由10个反映人格特征的陈述句构成的语义差异量表。就日记方法而言,它有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3种类型,用于活动过程中,要求调研对象每天进行填写。本案例中的日记包含mDES量表和一个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要求被调查者随意写下当天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事情。如此,采用半结构化形式的日记方法可同时收集量化与质性资料。研究者经数据分析发现,度假旅游者的情感多表现为积极方面,其中,愉悦(amused)、兴趣、快乐、爱和自豪(proud)这5种情感随着度假阶段的不同而变化明显,愉悦、快乐、爱和自豪这4种情感的强度在度假的第二阶段达到顶峰,而在最后的第五阶段跌到谷底,这些情感的强度随时间的发展呈倒U型曲线;同时还发现,度假者情感的变化受到其个性的影响,个性决定了度假者恐惧和悲伤的基线水平(baseline level),并对度假过程中的厌恶情感起到调节作用。

案例二。Coghlan 和Pearce(2010)同样采用日记的方法收集数据,对志愿者旅游(volunteer tourism)的旅游体验、情感和满意度进行研究。与案例一有所不同,案例二中情感测量参考的是修订的情感环状模型(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circumplex model),并根据志愿者旅游的特点最终确定了由18个情感形容词构成的环状模型。日记方法要求被调查者每天在情感环状模型上选出他们当天体验到的情感及其强度水平(低、中、高)。研究发现,旅游者的情感随时间变化出现了3个不同的阶段:前3天是积极的(positivity),第4至8天是烦恼的(annoyance),最后2天是可接受的(receptivity),作者认为,这一现象与旅游者的日常活动及其个人特征有关。同时,研究者进一步指出,旅游者满意度并不总是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满意度与旅游前的期望和动机呈弱相关(Coghlan,Pearce,2010)。

案例三:Falconer(2013)运用半结构化访谈、焦点小组、参与观察和感官日记(sensual diaries)等方法收集数据,研究了女性背包客在美食旅游(food tourism)中对食物的动态身体体验和情感体验。其中,感官日记的方法要求调查对象每天记录并描述他们的即时感官环境、身体体验以及情感。研究发现,背包客可以通过对食品与饮品的多种感官体验来塑造他们的地方感,例如,味道和气味中的思乡、异国情调和家的感觉中的浪漫主义想象,或者地方性食物与全球性食物(local and global foods)的比较等。此外,如果旅游者没有达到期望的状态,他们就会出现高度冲突的情感,从兴奋和高兴变为失望、内疚、羞愧、生气、沮丧、思乡、厌恶以及最后的缓和,这也就是情感的阶段性变化(Falconer,2013)。

从以上案例分析发现,在研究内容上,国外学者关于游客情感动态变化的研究往往伴随着游客情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该主题的研究较为丰富,既有量化的,也有质性的。值得注意的是,这3个案例均采用了“日记”这种数据收集方法。实际上,无论对研究人员还是参与人员来说,日记方法都是一种挑战,它既要求调研对象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又要求研究人员有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还有可能使研究者面临缺乏参与人员以及退出率较高等问题。但是,另一方面,日记方法收集的资料是依时间顺序排列的,它们能够较好的揭示事件的实时进展,并避免回溯式调研的滞后性和某种程度的不准确性等弊端(卡拉・威利格,2013)。因此,日记方法所获取的信息具有重要价值,是其他方式所难以得到的,值得研究者不断尝试,尤其是对游客旅游过程中情感动态性变化的研究。

1.3游客情感产生的影响

游客情感产生的影响这一主题在旅游领域的情感研究中最为成熟,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游客情感对满意度和行为意图等的作用方面。

游客情感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往往伴随有行为意图和认知等相关变量。例如,Bignê和Andreu(2004)对情感与满意度和行为意图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情感和满意度、间接的行为意图(忠诚、愿意支付更多)有关,和直接的行为意图(强化服务体验,即第二天或季度过后再来消费)无关。Yüksel等(2007)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购物风险感知对游客情感、满意度、忠诚意图的影响,结果显示,风险感知与满意度和忠诚意图呈反相关,其中情感是中介变量。Faullant等(2011)通过对登山体验进行研究发现,快乐直接影响满意度,而恐惧对满意度的影响则通过认知产生作用。

在游客情感对其行为意图的影响方面,White(2005)指出,情感是影响旅游者行为的重要因素。Morris等(200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人们对广告的认知(cognitive)态度、情感(affective)态度和意动(conative)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情感与认知相互依存,但是在对个人意动态度的解释上,情感解释总方差的百分比大于认知,也就是说,情感对个人意动态度的解释力比认知更强。Yüksel(2007)对购物环境、游客情感、购物价值(shopping value)和旅游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购物环境影响游客情感与购物价值,继而影响旅游者的购物乐趣、与销售人员交谈、重游意愿以及消费更多等行为。Malone等(2014)运用解释现象学的分析方法(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approach,IPA)对享乐主义(hedonism)在伦理旅游(ethical tourism)中的角色进行研究,指出,享乐主义情感在激励(motivating)、合理化(rationalizing)并强化旅游者的伦理选择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Zeelenberg等(2004)和Snchez等(2011)反其道而行之,主要对顾客的消极情感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失望、愤怒和后悔直接影响顾客的行为反应,如抱怨、不购买、口头传播、转移商家等。

该主题的研究主要从消费者行为视角出发,多采用量化的实证研究路径,但也不乏一些质化的研究方法。此外,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主要关注游客情感对旅游者自身产生的影响,例如满意度、忠诚和行为意图等,较少关注游客情感对物理环境、微观人际互动、中观社团单元乃至宏观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作用。

1.4其他方面

除上述三大研究主题外,国外学者关于旅游活动中的情感研究较为分散且多样化。从情感主体来看,有导游、酒店员工、旅游地东道主以及研究者自身等。例如,Houge和Kerr(2013)通过自传式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搜集数据,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导游人员在探险旅游中的压力与情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导游会更有压力感,而他们与雇主(employer,即雇用导游的人,包括游客等)的相互作用中常常需要付出高水平的情感劳动,并由此产生紧张、愤怒、挫败、矛盾等情感。由于酒店员工的自我情感评价能力对其业内和业外的服务行为都会有重要影响,Tsai (2009)研究指出,国际酒店员工的情感管理能力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及员工本人的重视。Tucker(2009)从地理学视角出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到土耳其旅游的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土耳其妇女的尴尬与不安以及游客的羞愧(shame)其实反映出东道主与游客之间的一种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关系,羞愧使人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某种不合规范性,并因而有可能打破原有的话语权力关系,使之变得更加公平。此外,作者的羞愧情感也使得作者对自己在旅游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性角色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则有利于缓解旅游研究中固有的殖民关系(Tucker,2009)。

从研究视角来看,有学者从管理学视角进行研究。例如,Sofiyabadi等(2012)指出,对旅游者的顾客关系管理要考虑情绪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一重要因素,作者将情绪智慧归纳为4种主要技能: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移情能力(empathy)以及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也有学者从体验的视角进行研究,例如Kim(2012)在对电影旅游体验的研究中指出,影响观众电影旅游体验的主要因素是他们在情感和行为上的涉入,而不是认知。

总体而言,国外有关学者既对旅游活动中不同主体的情感进行研究,也对各种不同的情感问题进行研究,并注重采用多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2国内旅游学界的情感研究

国内旅游学界的情感研究集中于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以及旅游体验等方面。

2.1管理学相关研究

管理学视角下,国内旅游学界的情感研究聚焦于情感管理、情感营销与情感劳动等方面。此类研究多停留于描述层面,如情感管理的必要性、意义、策略等方面。这里仅对这一研究主题下运用量化方法的几篇代表性论文进行介绍。

关于“情感劳动”的研究,焦莎莎(2010)对酒店员工感知到的组织公平性、员工的情感性劳动及顾客感知到的服务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论表明:组织公平性对员工的情感性劳动有正向影响;情感性劳动对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产生影响。关于“情感管理”的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感管理研究”课题组(2010)对旅游企业情感管理、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以及总体情感指数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情感管理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员工总体情感指数均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尊重”(respect)的情感对员工离职意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理解”(understanding)与“关心”(care)对员工离职意向的负向预测作用不强。在对“消费情感”的研究中,粟路军与黄福才(2011a)以“认知-情感-行为”理论为基础,对服务公平性、消费情感与旅游者忠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论表明,服务公平性通过消费情感与旅游者满意度两个中介变量对旅游者忠诚产生影响;旅游者满意度对旅游者忠诚有直接影响;正面消费情感对旅游者满意度、口碑宣传具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同一作者的另外一项研究表明,服务质量通过消费情感的中介作用对顾客忠诚产生影响(粟路军,黄福才,2011b)。与之相似,蒋中平(2013)也运用“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对服务质量、消费情感与游客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结论是,服务质量和消费情感都是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即认知和情感对游客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游客期望并不直接影响游客满意度。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学者管理学视角下的情感研究多是遵循典型的实证主义路径,研究思路基本上是先建构理论模型,通过调查问卷等方法得到一手数据,进而借用SPSS软件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再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其实,这些数量并不算多的定量研究也可归类到消费者行为研究,只是本文从管理学之情感管理、情感营销、情感劳动等概念出发才将其暂时归入到管理学研究主题中。

2.2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视角下,国内相关学者主要对情感与目的地形象、满意度、感知服务质量、顾客忠诚、行为意图等的关系进行研究。

首先,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相关研究,国内同行主要认为,目的地形象应该同时包含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例如,王纯阳与屈海林(2013)以大陆居民赴香港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对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期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目的地形象包含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两方面。刘力(2013)通过分析影视剧对潜在游客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同样证明了目的地形象包含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且影视剧对潜在游客旅游意向的影响被目的地形象完全中介。

其次,有关旅游满意度的研究,国内学者则主要聚焦在“情感”与“满意度”的关系上。实际上,两者的关系并不明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情感与满意关系的主张大抵可归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顾客满意包含认知与情感两种成分,情感是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例如罗盛锋等(2011)通过研究情感因素对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影响,证明游客的“满意”是认知与情感两条路径综合影响的结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满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例如贾跃千(2009)在对游客景区体验的构成因素进行研究时将满意视为情感的一种,找到了游客体验后情感的4个维度,即满意、惊喜、快乐愉悦、负态情感等。

至于情感与感知服务质量、顾客忠诚以及行为意图等关系的研究,前文管理学视角的相关研究已经有过阐述。总体而言,与国外学者关于游客情感的影响研究相似,国内消费者行为学视角的研究也是旅游学界情感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的一部分。国内外研究态势的主要区别在于,目前,国外学者对该主题的研究热度正在淡化,研究兴趣更多地转向游客情感的产生及其动态过程,而国内学者依旧将情感的影响作为研究的重要出发点。

2.3旅游体验相关研究

自1999年谢彦君《基础旅游学》首次将旅游体验纳入旅游研究领域并在其《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中对旅游体验进行深入探讨以来,国内学界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但是对旅游情感体验、旅游情感的研究却并不常见,而且这三者常常混淆使用。其中,对旅游情感的研究散见于旅游心理学的相关论著中,对旅游情感体验的研究则往往作为旅游体验研究中的一部分来体现,例如谢彦君(2006)在对旅游体验的研究中时常提到情感,还提出了表达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快乐-痛苦。虽然这些隐含或明显涉及情感的体验研究不同于专门的情感研究,但它们为旅游中情感研究的出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那么,“旅游体验”“旅游情感”与“旅游情感体验”这3个概念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联系来说,根据施密特(Schmitt)的说法,体验分为5种类型,它们是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换言之,体验包含了情感体验。从搜集到的文献看,目前国内只有邹本涛(2011)对“旅游情感”(tourism emotion)与“旅游情感体验”(tourist emotional experience)进行了区分。在他看来,旅游情感作为名词,是人们关于旅游的情绪与感情的总和;旅游情感体验作为动词,是旅游者对旅游情感的认识与反应过程。前者的主体,既包括旅游者,也包括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和其他社会成员,是多重的,其客体是旅游及其要素;后者的主体仅指旅游者,是单一的,其客体是旅游情感。

其实说到底,这3个概念的区别,关键在于“情感”与“体验”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在此做3点说明。

第一,情感与体验紧密相连。首先,就体验而言,心理学界通常把情感在意识层面上的感受称为体验(孟昭兰,2005),大多社会学家也同样把体验定义为对情感状态的有意识觉察(乔纳森,简,2007)。由此看来,体验主要就是指情感体验,是情感达到意识水平的体验。它既包括由情感引起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同时又必然包含情感所具有的特定色调。情感怎么来理解呢?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内心体验是它的多种构成成分中的核心要素,体验所具有的特定色调是情感之所以与认知不同的关键。因此可以说,情感虽然作为名词,但它离不开体验的动态过程,而体验亦不能不涉及情感。

第二,从情感与体验的区别来看,首先,体验既包含认知也包含情感,并且体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情感的内在感受。其次,国内现有研究多属于对体验或情感体验的研究,而不是情感(乔纳森,简,2007),即使这些研究以情感为名。例如,谢彦君(2006)研究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以及邹本涛(2010)研究旅游情感体验时都以体验为出发点,研究的是达到意识水平的情感体验;娄世娣(2006)在旅游心理学专著中也未曾涉及对意识水平下情感的解说,并将快乐、满意、爱、愤怒、哀怨、憎恨等说成是体验。这些研究其实将情感与体验相混淆,并没有认识到情感既可以发生在意识水平上,也可以发生在意识水平下。对于意识水平之下的情感,人们常常不能有意识地确认并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换句话说,处于意识水平下的情感并不构成体验,而更需要研究人员进行挖掘与抽取。情感的面部表情、肢体表情和言语表情等外部表现则是探测意识水平下的情感的重要途径。

第三,从研究视角看,体验研究更侧重于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和基于体验的企业管理、产品设计以及营销策划。情感研究则注重从社会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群体的情感如何在社会情境中产生以及它在社会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可以说,情感研究沟通了微观与宏观、主体与客体、情感与理性,这些都是体验研究所缺乏或者不能给予人们的启发。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更倾向使用“游客情感”(tourist emotion)这一概念,而不是“旅游情感”之概念。在这一概念中,情感的主体是旅游者,情感的客体是旅游活动的全部要素。我们以为,作为概念,“游客情感”应该同时包含静态情感状态和动态情感体验过程两个方面。

2.4其他相关研究

国内旅游学界的相关研究还涉及旅游者的特定情感、旅游纪念品的情感体验设计等主题,主要以设计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学者为主,本文不再展开。

对旅游者具体情感的研究,主要有怀旧、后悔等。怀旧是较早受到学者们关注的一种社会性情感。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与旅游动机有关的研究和对旅游中怀旧类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薛婧,2012)。旅游后悔的研究,主要有影响因素研究(白凯,孙天宇,2008)和后续行为意向研究(刘红霞,宋保平,2010;白凯,2009)。这类研究以综合阐述为主,有些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则表现出多学科的态势,如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总体而言,与国外同行的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相比,除对怀旧、后悔等特定情感的研究外,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可以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情感研究。学者们多是从其他视角出发,将情感作为研究中的变量之一来探讨情感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对旅游过程定情感的产生、变化及其作用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更很少提及旅游背景下情感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因此也就缺乏对旅游背景下情感的全面认识。

3研究述评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际旅游学界的情感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相关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实践运用也较为缺乏,

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

则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外学者已经由消费者行为学视角的笼统情感研究逐渐转向综合视角的具体情感研究,而国内相关研究还基本限于管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视角,忽略了情感内涵的广泛性。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在游客情感的影响因素和游客情感的动态变化等主题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国内学者理解游客情感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除情感对满意度、后续行为意图、目的地形象等的影响外,国内外学者对游客情感的影响研究都还较缺乏,例如,游客情感对其旅游动机、活动效率和身体健康等的影响,对自然环境、微观人际互动、中观社团单元乃至宏观社会文化环境等的作用等。

从研究方法来看,无论是数据收集方法还是数据分析方法,国外研究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量化研究,也有质性研究,而国内的相关研究方法则较单一,主要采用综合阐述和量化的实证主义路径,鲜有质化研究成果。其中,对情感的量化研究多借鉴心理学中的情感形容词表检核法,即通过一组情感形容词构成的量表对情感进行测量。由于情感具有动态性特征,且问卷测量这种自陈报告法适用于了解被试在近一段时间内较稳定的情感状态,因此,这种单纯的问卷调查在情感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对于情感研究,应该针对特定的问题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并创造性的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从理论知识来看,国外相关研究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国内相关研究的学科基础则集中于管理学与消费者行为学中,有关情感的理论进展略显不足。本文认为,鉴于情感研究具有综合性与跨学科性特征,游客情感研究必然需要广泛地从其他较成熟学科的研究中加以借鉴,进而根据旅游研究的特点,构建自身的研究特色与框架体系,这也是学科融合趋势下应持的态度。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研究旅游活动中的情感问题时,应该重视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辨析,例如“旅游体验”“旅游情感”与“游客情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旅游体验是达到意识水平的体验,旅游情感不仅可以产生于意识水平上,而且可以产生于意识水平下,同时,旅游情感体验构成了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情感的主体,既包括旅游者也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其他成员,游客情感的主体则专指旅游者。

总之,作为一个传统又全新的研究领域,情感论题拓展了旅游研究视野,丰富了旅游研究思路,值得严肃审视并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白凯.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研究[J].旅游学刊,2009(2):3640.

[2]白凯,孙天宇.旅游后悔心理形成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12):109111.

[3]“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感管理研究”课题组.旅游企业情感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总体情感指数的关系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5157.

[4]贾跃千.游客景区体验的构成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5]蒋中平.服务质量、消费情感对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3.

[6]焦莎莎.酒店组织公平性、员工情感性劳动与服务质量关联性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7]卡拉・威利格.心理学质性研究导论(第2版)[M].郭本禹,王申连,赵玉晶,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35.

[8]刘红霞,宋保平.旅游购物后悔心理影响因素及后续行为意向研究[J].旅游论坛,2010(3):274278.

[9]刘力.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9):6172.

[10]娄世娣.旅游心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54.

[11]罗盛锋,黄燕玲,程道品.情感因素对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学刊,2011(1):5158.

[12]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8.

[13]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5.

[14]粟路军,黄福才.服务公平性、消费情感与旅游者忠诚关系:以乡村旅游者为例[J].地理研究,2011a(3):463476.

[15]粟路军,黄福才.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顾客消费情感的中介作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b(1):713.

[16]王纯阳,屈海林.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期望[J].旅游学刊,2013(6):2637.

[17]谢彦君.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快乐-痛苦[J].财经问题研究,2006(5):8892.

[18]薛婧.旅游怀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9]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225233.

[20]邹本涛.旅游情感体验的内容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9):2127.

[21]Bignê J E,Andreu L(2004).Emotions in segmentation:An empirical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1(3),682696.

[22]Carnicelli F S,Schwartz G M,Tahara A K(2010).Fear and adventure tourism in Brazil[J].Tourism Management,31(6),953956.

[23]Coghlan A,Pearce P(2010).Tracking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satisfaction[J].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10(1),4258.

[24]Falconer E(2013).Transformations of the backpacking food tourist:Emotions and conflicts[J].Tourist Studies,13(1),2135.

[25]Faullant R,Matzler K,Mooradian T A(2011).Personality,basic emotions,and satisfaction:Primary emotions in the mountaineering experience[J].Tourism Management,32(6),14231430.

[26]Hosany S(2012).Appraisal determinants of tourist emotional respons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51(3),303314.

[27]Houge M S,Kerr J H(2013).Stress and emotions at work:An adventure tourism guide’s experiences[J].Tourism Management,36,314.

[28]Kim S(2012).Audience involvement and film tourism experiences:Emotional places,emotional experiences[J].Tourism Management,33(2),387396.

[29]Lin Y Q,Kerstetter D,Nawijn J,Mitas O(2014).Changes in emot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personality in a vacation context[J].Tourism Management,40,416424.

[30]Ma J,Gao J,Scott N,Peiyi D(2013).Customer delight from theme park experiences:The antecedents of delight based on 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42,359381.

[31]Malone S,McCabe S,Smith A P(2014).The role of hedonism in ethic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44,241254.

[32]Mitas O,Yarnal C,Chick G(2012).Jokes build community:Mature tourist’s positive emo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9(4),18841905.

[33]Morris J D,Woo C,Geason J A,Jooyoung K(2002).The power of affect:Predicting intention[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42(3),717.

[34]Snchez G I,Currs P R(2011).Effects of dissatisfaction in tourist services:The role of anger and regret[J].Tourism Management,32(6),13971406.

[35]Sofiyabadi J,Karimi A,Nasab S N(2012).Emotional intelligence:A critical factor to success in tourist relationship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5(8),199208.

[36]Tsai C W(2009).The important effect of employee’s emotion management ability on his/her service behavior 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9(10),14371449.

[37]Tucker H(2009).Recognizing emotion and its postcolonial potentialities:Discomfort and shame in a tourism encounter in Turkey[J].Tourism Geographies,11(4),444461.

[38]White C J(2005).Culture,emotion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research and practice[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8(6),10531.

[39]Yüksel A(2007).Tourist shopping habitat:Effects on emotions,shopping value and behaviors[J].Tourism Management,28(1),5869.

[40]Yüksel A,Yüksel F(2007).Shopping risk perceptions:Effects on tourists’emotions,satisfaction and expressed loyalty inten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8(3),703713.

[41]Zeelenberg M,Pieters R(2004).Beyond valence in customer dissatisfaction:A review and new findings on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regret and disappointment in failed serv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57(4),445455.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Emotions in Tourism

LIU Danping, JIN Cheng

上一篇:高层办公楼VRV空调系统设计的探讨 下一篇: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纠偏处理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