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2-06-12 10:24:46

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摘 要: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以其丰富的内涵展示了自身的魅力。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精彩描述。

关键词:生活;兴趣;尝试;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提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在教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选材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可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总感觉数学是很枯燥的,离生活很远。从而对数学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怎么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而爱上数学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味数学。

一、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数学,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世界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学习数和数的运算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学习数学必须依赖具体事物,从具体事物入手,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深刻体会数学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数学知识,也是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和体验最多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以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仍然是较难掌握的一部分知识。这一来源于生活中的知识,只有让它再次还原于生活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我先让学生到商店调查一些商品的单价,了解购物的过程,亲身体验一次购物的经历,从而初步体验人民币的作用及使用方式。课伊始,我精心创设了为希望小学捐款的义卖活动的场景作为教学情境,并说明了活动目的和原因后,义卖活动就拉开了序幕,开始是我当售货员,后来是请学生自己来当售货员,活动时请学生拿着手中的人民币(学具)上台来购物(每一件物品的正面都标明了单价),同时请别的同学帮售货员算算需不需要找钱,应该找多少钱?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样就能在活动中进行人民币加减法的探究学习了,刚开始学生一般都会选择单价是整元的物品进行购买,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到后来只剩下不是整元的商品了,同学们就遇到计算的难题――角不够减的情况,这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历,分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因为已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都能从元、角的角度来考虑计算方法,我抓住这个契机,层层深入,最终引导学生得出了“角不够减,要向元借”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并用它解决了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随着知识的不断累积,购物活动越来越有趣,有的学生不仅买一样物品,还挑战自己买两样,甚至买三样物品,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依旧兴趣盎然……就这样,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看得见,也摸得着。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适应了全体学生的需要,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了不同的发展。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数学知识变得容易了、有趣了,让人喜欢了。

正是许多这样的教学实际让我们明白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如果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展开,学习的效率就会得到极大地提高。所以身为一线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

二、在生活情景中探究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和事物最感兴趣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更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我总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探究意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与魅力,从而对这门学科从“爱学”过渡到“乐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时,我抓住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特点,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公路旁的一个挂着汽车限速标志牌和禁止大货车进入的标志牌的标志杆松动了(模型),如果你是维修工人,你将怎样加固它?同时我为学生提供了长短不同的金属条来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充分利用了提供的实验用具,把支架搭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形状来对比其牢固性,最终得出了“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最为稳定”的结论。因为在生活中三角形支架随处可见,所以在实验结论公布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一些图片,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这一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了深切的感受。就这样“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与实验的配合中根深蒂固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正应验了“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这句话,在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眼、耳、口等多种感官都有了不同感受情况下,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数学的魅力便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我想,既生活化又具有实效的课堂,一定能吸引教师们去尝试、去体验、去收获。

三、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感悟生活中的数学价值

数学知识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应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意识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探求出新的数学知识后,还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当中,并用它来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与魅力的同时认识到世界中有许多跟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可以把它们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样既让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学习能力。

如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内容后,利用它来解决科学课中“比较本班男女生喜爱的食物种类、数量并预测哪一类人群更健康”等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我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体会一次当家长的辛劳――班级某位同学有了一间新卧室,如果你是他的家长,请你制订一份这间卧室的粉刷方案。这份方案将用到学生已学过的大量的数学知识,如卧室粉刷面积的测量与计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市场调查涂料的价格和人工费用),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计算,方能完成。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更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从而提升了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的欲望。

大量的教学实例告诉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要能不断地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依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整个过程,就能促进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从而发展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以更好地达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晓群.重视数学学习中必要的体验[J].初中数学教与学,2007(12).

[2]王喜滨.用兴趣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J].成才之路,2009(18).

上一篇:关注学生发展 让学生触摸数学 下一篇: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堂表达现状的探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