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大量引入的利与弊

时间:2022-06-12 10:14:56

【摘 要】随着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更加注重会计制度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指导性、实用性和规范性。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用成文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要性。针对新准则中大范围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现象,文章对其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会计制度;公允价值;利弊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大量引入的背景

因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只能反映企业原有账面价值,难以客观公正的反映出企业的现有资产价值及财务状况,不利于企业了解与同类竞争者相比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了适应我国各类细分市场企业的发展,更为了规范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加强协调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指导性、实用性和规范性,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新企业会计准则21项具体准则中得到强化,在运用上也和《国际财务会计准则》接轨。

二、公允价值大量引入准则中的益处

(一)真实反映企业现目前经营状况,促进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它与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现目前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我们能从公允价值计量中感受到企业拥有的实际财富、业务经营状况。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能通过公允价值计量下本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了解企业内部资本结构、权益结构和资产流动性状况等,从而采取科学措施,调整企业管理结构、投资融资结构、利润分配结构,促进企业整体结构的优化。

(二)考虑了资金货币时间价值,企业、行业间更具可比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充分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有利于加快资金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周转速度,更好的促进现金流在企业购买存货、进行生产、销售产品之间的良好的运转,使企业供、产、销融为一体,让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整个行业间在销售量、利润与现金流上更具可比性,帮助企业在同类竞争市场中的准确定位。另一方面,因其货币时间价值带来的不同投资项目未来收益情况不同,企业的管理者会更慎重的进行企业内部资金的投资决策,发挥出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经济财务效应。

(三)利于发挥金融工具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采用公允价值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衡量,能吸引企业增强投资,增加自身财富的积累。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条件下,因公允价值与外部经济环境、经济条件紧密相关,随外部市场波动状况影响较大。因而,管理者更乐意于将企业所赚取的利润投入到金融市场领域中,进行股票、基金、债券的投资,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更好的发挥其对企业短期利润增加的作用。

(四)利于企业加大对商誉这项不可确定资产的投资。商誉,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因其价值随市场发展状况不断上下波动,无法准确用货币进行衡量。因此,在会计确认时,对其高于账面价值部分往往不计,而对低于账面价值部分进行无形资产的摊销。公允价值的大量引入,利于鼓励企业加大对无形资产尤其是商誉的投资力度,更加注重对企业文化、企业价值理念、企业的品牌形象的打造,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知名度,促进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公允价值大量引入的弊端

(一)因经济的不稳定性,产生严重顺周期效应。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我国高通货膨胀的存在,加之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允价值的正确计量。当经济景气时,因通货膨胀的原因,使企业在估量财务状况时,往往会高估原有资产的价值;而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则会低估企业财务价值,这种顺周期效应会导致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所拥有的价值。

(二)缺乏公开活跃的市场作为基础,限制因素多,运用范围窄。因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较晚,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房地产市场、证券交易市场等经济交易场所制度不规范,导致我国缺乏一个公开、活跃的市场,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得到运用的前提条件之一是需要一个公开、活跃的交易市场作为基础。因此,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仅仅局限于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型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小部分市场中,运用范围较窄。

(三)可操作性强,易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计量还存在操作性强,会计信息易于失真的问题。例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指本期内发生的因公允价值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损失,原有会计准则要求当期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在当期转回,而新《企业会计准则》则要求企业在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将原有损益一并转到本年利润。

(四)容易导致市场出现“羊群效应”,不利于整个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盲目跟随他人,随波逐流,追涨杀跌,缺乏主观对事物的判断和自我个性的投资状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管理者可能根据不切实际的市场信号,做出错误的投资判断意向,使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出现不佳的状况。另一方面,企业盲目跟风投资,会造成我国经济过热,大量投机者趁虚而入,热钱涌入我国资本市场的现象,出现泡沫经济,不利于整个社会宏观经济发展。

综上,公允价值在我国2006年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得到大量引入,使我国会计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大量运用公允价值利于完善我国现有会计制度,并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但因其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企业财务可估量型波动较大,在经济过热与过冷时,无法真实反映企业资金状况,不利于管理者合理安排本企业的资金。加之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全开放程度,也决定了我国不能大范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因此,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工作运用中,还需要一个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以保证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金若,辛清泉.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信息实证文献研究的批判及重新检验[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 任世驰,陶晶.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与资源配置悖论[J].财经科学,2013(11).

作者简介:廖梦怡(1991- ),女,汉族,大学本科,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方向:会计学;何天驰(1992- ),男,汉族,大学本科,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方向:材料科学;肖正(1993- ),男,汉族,大学本科,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方向:材料科学。

上一篇:昆虫干制标本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刑事和解制度范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