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你为什么还不下岗?

时间:2022-06-12 08:17:59

大学老师,你为什么还不下岗?

作者简介:何云波(1963-),男,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比较文学、文学教育研究;长沙,410083。庄美兰(1971-),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重庆工商大学讲师,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学教育研究;长沙,410083。

摘要:“大学教师,你为什么还不下岗”之问,触及的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对教学的忽视。上好课,应该是一个老师的本分。如何上好课,既需要科研的支撑,又需要对待教学的积极的态度和必要的上课方法和技巧。而一些人喜欢把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其实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读书、思考的过程,他本身就是教好书的有力保障。只是,现在中国大学流行的教学与科研都记“工分”的制度,客观上助长了只看数量不问质量的取向。当大学老师无心于将当好“老师”放在第一位,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也就堪忧了。

关键词:大学;老师;教学;下岗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1-0027-03

近日,在一本书中读到一个问题:“大学教师,你为什么还不下岗?”[1]15这一问题,直接暴露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对教学的忽视。

一、上好课是一个老师的本分

从大的方面说,这首先自然跟各大学的“宏大抱负”有关,自以为上点档次的学校,争创研究型或者科研教学型大学,羞于把教学挂上或挂在前面。而名目繁多的大学排名,其评估体系多靠科研的硬指标,人才培养虽然也是其中一项,但短期内很难见效,不少大学都难有那个耐心。而对大学教师个人而言,评职称、评各种人才工程,都要靠科研硬指标,教学马马虎虎不至被学生赶下台就行了。投入精力上好课,完全凭老师的职业良知。讲求实际的聪明的人,自然没必要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教学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课堂受到来自各界的诟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大学老师的失望。大学课堂沉闷无聊,学生逃课,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即便到堂的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为普遍现象。同中小学老师相比,学生眼中的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几乎就成了低能儿,同社会对大学老师心中的形象相距十万八千里。在这种情形之下,“大学教师,你为什么还不下岗?”之问,已经成为学生之问,成为学生家长之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显而易见,最直接的原因是一些大学老师讲课技巧不高,或者课堂根本就没认真准备,上课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的职业就是讲课,讲好课应该是一个老师的本分,可我们的许多老师,常常把这一点忘记了。

二、讲好课需要用心和积累

其实这主要不是因为大学老师的水平,而首先是态度。态度好,肯钻研,水平自然会步步提高。湘潭大学宋德发教授是个好案例。宋教授在讲台上顾盼自如,神采飞扬,课上得非常有趣、精彩,不光深受学生喜欢,其“故事里的人生――西方古典文学选讲”还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其结合教学的科研《大学名师研究》获国家教育规划课题立项。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其实是一个非常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人,也没什么幽默感。他的成功,不来源于本色,而来源于他平时付出的努力。演员有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之分,其实,教师也有本色教师与性格教师之分。本色演员,演与自己相像的角色可能会出新鲜,此外,无论演什么角色都是在演自己,演到第二个角色就给人老套之感;同样,本色教师,讲授与自己固有知识储备与固有教学经验相近的课程可能会出点新鲜,此外,无论讲什么课程都是在讲自己,守着发黄的教材,抱着发黄的教案,一个套路,年复一年地炒着现饭。性格演员,通过努力钻研、积累与探索演练,演什么像什么;同样,性格教师,通过努力钻研、积累与探索演练,在自己学科领域内,什么课程都教得来、教得好。宋老师的每节课都是事先精心准备,先写出详细教案,然后基本上背下来,上课时再用口语表述,避免照本宣科。而什么时候该插话,什么样的包袱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决不是表面上看来的信手拈来,也就是说他课堂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勤”,他的用心和积累。

宋德发教授《如何走上大学讲台――青年教师提高讲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是一部教学研究著作,更是一部真实的青年教师成长史实录,有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叙事探究的意义。他在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自己的大学教师观及成为一名好的大学老师要练的基本功。在他看来,要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教师绝非易事,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数年功。且不说令人煎熬的磨课,单是备课一项就要花费一番心思和大量的时间,甚而随时随地都要处于待命状态。比如,要上好课,例子对于学生的理解非常重要,他为了寻找到好的例子,时刻准备着,记录讲座,随时关注,大量阅读。讲随时关注时,他举了一个例子,“我在学校的理发厅理发,需要等待,就拿起架子上的杂志翻阅。《读者》上的一篇文章《翻译是一门艺术》映入眼帘。一种职业敏感立刻提醒我,这篇文章和自己讲的课是否有关联?马上将《外国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的内容在脑子中过滤了一番,发现这篇文章和‘译介学’可能有关系,于是便想到将它借出来复印。”[1]147-148没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为了找一个好的例子,要像诗人寻求诗句一样,男子寻找心上人一样,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去苦心追求。谁付出的代价大,追求的时间长,要求的标准高,花费的心机多,谁找到好例子的可能性就高”。[1]144不知宋教授的学生们是否意识到老师为了每一节课的付出。无论如何,劳动得到了承认总是令人开心的事,这也正是一个老师的价值所在。

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备课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四五十分钟的一堂课要想真正上好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想起一则笑话:一个人肚子饿了,去买烧饼吃,一个不饱,又要一个,接着又要第三个,直到最后吃饱为止。然而吃饱后,却说早知道最后一个可以吃饱就只要最后一个不要前边的几个了。虽然以此来比喻老师的备课上课过程不是很恰当。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虽然上课的时间可能不是很多,但为上好这几节课的付出却是一般人不一定都了解的。因上了百家讲坛而名利双收的易中天在记者采访盯着他因成名而带来的利的时候也大为光火,认为搂草打兔子的事,怎么就盯着打到兔子没看到搂草的时候呢。何云波庄美兰:大学老师,你为什么还不下岗?讲好课既需要一种态度,也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这里面涉及许多方面,比如如何模仿名师,如何准备讲稿,如何磨课,如何导入,如何结课,如何通过故事和例子化抽象为具体,如何合理地幽默,如何通过插话连通书本与生活,如何提炼属于你的“语录”,……等等。一个老师如果肯花这么多心思设计讲课的每一个环节,想不讲好课都难啊!

常见一些老师为了保证到课率,喜欢每堂课都点名,或者通过提问、做课堂作业的方式变相点名,而学生对此颇为不屑,有学生认为点名是变态,甚至有学生认为“用点名留住学生的老师就像是用怀孕留住男人的小三”。“小三”比喻,见于各种学生网络社区,如百度贴吧、内涵吧、人人网、等等,虽然不堪,却也反映出学生的一种心态,一种老师们不得不关注的心态。其实,真正好的老师是不需要通过点名把学生赶进课堂的,因为他本身就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学生自动走进课堂。当然,这需要老师足够的底蕴、底气。这底气,既来自对教学的态度,也要依靠平时的知识积累。而科研,就是培养你的这份底气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教学与科研不能割裂

有的人习惯把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好像教好书跟科研没有关系,或者教学与科研不同调和,教学好便没有时间做科研,科研好便无心教学。其实,这是对“教学”和“科研”的误解。请问,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与创新,又何来课堂上的神采飞扬,妙语如珠。当然,衡量科研的水平,并不一定要全看课题、论文、著作之类的数量给你攒下的“工分”,有的人也可以述而不作。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读书、思考的过程,他本身就是你教好书的有力保障。大学里的教材从构思到成型再到出版发行,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总是滞后于该学科研究的最新发展。因而大学教师必须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力争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并进而启发学生,提高自己。这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在备课授课、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也能促使教师思考,燃起灵感的火花,使教师本人产生新的见解,从而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问题是,目前高校流行的记工分的政策,逼着一些人为某种实际的功利目的,制造一些垃圾文章,浪费不少本应用于教学的精力和时间,教学没有搞好,科研也没任何社会意义,唯一的价值就是给一些刊物、出版社贡献了版面费。甚而助长了学术腐败和剽窃之风。这样的科研不仅无助于教学还会影响教学,因为一些老师净挖空心思想怎么完成所谓科研任务,放在教学上的精力自然就少了。

《中国青年报》曾经发表《部分大学课堂师生心照不宣一起混》一文,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重在学术研究,上课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工作量,于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所投入的精力便十分不足,由于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但该走的形式又必须走,因此上课便成了走过程。”[2]其实,强调学术研究并不错,关键是不能急功近利,学术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一个学者一生能留下一两部有意义的著作已经了不起了,有的甚至是一部著作耗尽毕生心血。而现在定时定量,每年都要完成规定量的所谓科研,根本没有留下读书沉淀的时间,只能是东拼西凑,甚至剽窃他人。这实在是当今中国高校的悲哀,学术的悲哀。

说老实话,其实上好课的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未必我们的许多同行就不知道,只是很少有人认真对待,真正去付诸实施。反正科研记“工分”(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看刊物、出版社级别不管内容),教学也记“工分”(只看你上了多少课,不管上得怎么样)。既然一堂课上好上坏拿的是同样的钱,上课便成了一种纯粹的良心活。有的老师是为了对学生负责要上好课;有的觉得哪怕是为了自己,让那四十五分钟不至太“漫长”,有一个快乐的过程,也要把课上得好一点,在学生欣赏的眼神中找到一点自我价值感;有的呢,完成任务、拿到工分要紧,对付吧;有的本来就不学无术;有的聪明人觉得自己有能力,为了远大前程,把精力都放到让人名利双收的“科研”上去了。结果,中国的大学教育现状越来越被社会垢病,中国的大学老师的社会形象越来越负面,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在一片“形势大好”中却让一些人忧心忡忡……果真这样,那是大学老师的悲哀呢,还是大学的悲哀呢,抑或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悲哀呢?

参考文献

[1]宋德发.如何走上大学讲台――青年教师提高讲课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15.

[2]何.部分大学课堂师生心照不宣一起混[N].中国青年报,2010-11-06(02).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下一篇:提高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