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多情善感”

时间:2022-06-12 06:13:08

教会学生“多情善感”

摘 要: 本文从阐述高中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现状入手,针对性地探究问题的成因,并针对问题寻找对策,指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亲情的文章,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善感灵心,使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情感之美,形成积极健康的为人、为文态度。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审美情趣 亲情

每年高考的满分作文很令学生们向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部分作文是因真情实感打动读者而获得满分的。每当看到这样的作文时,不禁叹道:我们的学生总是写不出这种看似平淡却很细腻的情感,不敢写这些真实的经历,认为不够轰轰烈烈难以打动读者,宁可编一些假、大、空的内容来凑够字数,结果一读起来就有别扭的感觉,有矫揉造作之感,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震撼。而学生觉得不这样编就没有内容可写了。

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学生不够“多情”,即不能使自己的情动起来,内心情感没有被触动,其实这是审美情趣的丢失,不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亲情之美、友情之美、师生之美……以为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经历才值得写,平常的那些情感没有美可言,不好意思写出来,所以不编的话就没有可写的内容了。审美情趣缺失,让大多数学生心灵的触觉已经不再敏感,多愁善感的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激情已离他们远去,他们的内心已波澜不惊、静如止水。没有美好的感受,作文没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没有充满诗意的情节,缺乏生活气息,所以作文自然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感动不了读者。针对这种情况,我转变指导作文理念,力求“以情感人”,作文时要把真情实感表现出来,教会学生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做人做文都要“多情善感”。

教学生多情善感,我认为关键是以最易感动他们的亲情来做文章。

对学生来说,生活是较为简单的,主要是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只是偶尔接触或有所耳闻目睹,而家庭生活学生们最熟悉,从出生到长成青少年一直都在享受亲情的呵护,所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味那弥漫在成长岁月里的亲情应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如果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自己家庭生活中感人肺腑的细节,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就能使文章出色、升级。因为亲情最容易打动一个人的心,亲情更是剪不断、丢不去的情感。

通过几次和学生谈心,我发现学生在犯错误后最不愿提及父母,主要是担心父母知道后担忧自己,我就想到其实学生内心的感情是很丰富的。于是每个学期的家长会前我都会布置学生们写一段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或者一封信留在课桌上给他们看。家长会后家长反映孩子写给他们的多是一些感谢的语言,感谢父亲高山般的爱和母亲春风般的温情,多是回忆某一些感人的细节,读来很感动,也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我再把这个情况向学生反映,表扬他们的这种做法,顺势和作文联系起来,学生们发现原来生活如此之美,和父母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是那么的有情味,这些和父母亲人相处的时光是那么的美好,这些情感在心中激起层层波浪。他们明白了这些都可以写到作文中,领悟到真情实感之美。

高二上学期我校请了一位讲师到学校进行孝心讲座,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上舞台说自己想对亲人诉说而不好意思当面说的话,学生们说的很多都是感恩父母的话,感谢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的扶持,很多都是琐碎但隐含着真情的小事,使台下的同学感同身受而痛哭。经过讲师的调动,学生对父母亲人的爱有了新的认识,懂得了自己是生活在爱的海洋之中,生活中处处是爱之美,审美情趣得到了大提高,我班的蓝洁云与贺兰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她们哭着诉说感人的往事,我们也领悟到那份真情美。回到教室我进行了“加时赛”,让全班学生明白:注意生活中的小事便能发现美、体验美,从中便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作文既有话可说,又可以用情感去打动人。我当即布置一篇作文:每个同学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回忆和父母相处得最美的时刻,感激父母对自己成长的扶持,表达自己渴望的父母子女关系……收齐全班的信后我帮他们一一寄出去,后来家长和我联系时说自己的孩子变得懂事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老是抱怨父母。也许,这一切乍看觉得与作文无关系,但我觉得懂得感恩亲人的人是多情的人,多情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便能发现生活中美的闪光点,发现了闪光点,审美情趣也提高了,多情善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喜欢通过作文表达内心情感,作文表达的情感也就积极健康向上了。此后写作文,同学们的水平提高了不少,懂得审美了,敢于写真情实感,下面是我摘取的两个习作片断:

妈妈为我做了一件“土棉袄”,“土”是说妈妈手工缝制,款式不新颖,其实芯是蚕丝的。我们这里养蚕多,妈妈自己人工抽丝做了一件给我御寒,说市面上100%蚕丝棉衣不是上千元就是几佰元,自己做虽土一点,但货真价实。开始我嫌土一直不穿,有一天实在冷得不行了,我硬着头皮穿上去教室,同学们不但没有嘲笑我,反而羡慕我,我原先真是虚荣,不懂妈妈的一片爱心……

原来妈妈的土棉n里蕴涵着这么美的亲情,这位学生发现了,我表扬了她,看得出她在以后的习作中感情丰富细腻多了,这是多情善感的作用。

另外一个片段如下:

一次放学回家,我远远看到了爸爸熟悉的身影,那辛勤劳作的情景让我心酸不已,他的腿微微发抖,满身泥土,脸上密集的汗洙汇成一条条小河往下流淌。看着爸爸的样子,我眼眶湿了。我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改变这种状况,我知道只要我有出息,爸爸虽然很累但一定感到高兴。……

通过几次相关活动,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有所提高,也变得多情善感了,凡事都去多想多感受,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亲情之美。

另外,我还常常给同学们念一些有关亲情扶持的文章,那些文章既有生活气息,又能通过打动学生来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感情变得丰富一些,会多情善感成为感性的人。例如:萧红的《永久的憧憬和怀念》,文章怀念有着白雪的北国小城呼兰,怀念她的祖父,怀念大雪中黄昏里围着暖炉,听祖父读诗篇的童年,对那温暖的祖父之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当萧红越过了千山万水,那扶持的幸福与快乐不绝如缕,亲情的温暖陪伴着她孤寂的心灵。“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这些温馨的动作和言语很能打动读者。听罢全文,学生们有点感触了。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常常就在那一瞬间,可能是一种声音,可能是一种色彩,可能是一种状态,甚至可能是细微寻常,极易被人忽视的场景,会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弦,给我们恒久的思想感悟与强烈的情感共鸣。

又如杨绛的《回忆我的父亲》,文章对父亲的纪念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是生命中的丝丝缕缕,杨绛女士让吃饭、睡觉、看书、写字、淘气、犯错都充满了诗意。学生们懂得了作文就是生活,而生活的浪漫与情趣是靠多情善感悟出的。类似的文章有许多,我坚持每节课前5分钟念一篇文章给全班同学听,这样积累下不少感人的文章,学生审美情趣改变还是令人满意的,善感使得感情细腻丰富,我坚信:做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感性的人,就不怕做不成文章。

同时,我还利用教材文本,激发学生对生活情趣的感悟,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对生活情趣的感触神经。教材中感人的亲情故事与场面不少:朱自清的《背影》,的《回忆我的母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还有古文《项脊轩志》……如我在教《我与地坛》时,结合学生的情感现实提了一个问题:母亲愿意残废的儿子去地坛吗?母亲愿意残废的儿子在地坛吗?对母亲的言行神态你感受如何?并要同学们品味“我”思考的句子。然后全班有感情朗读,当读到“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时,音乐《懂你》在教室里缓缓响起,学生的眼中噙满了泪水。学生读懂了母爱,母爱的伟大常常是存在于琐碎中,靠我们去发现,靠我们去领会。最后给学生们诉说自己在亲情方面感到遗憾的经历,每个同学都说得尽管平凡却非常感人。教材的文章告诉学生:这些美好的情感靠我们去观察、发现,也许我们正享用却忽视了它,要多情善感才感受得到,感受到后写出来就是好作文了,真情实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震撼。

当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着手,我这里谈的亲情只是一个突破口,因为亲情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也是最容易感受到的感情,让学生先从感恩亲人开始进入感悟生活美之途。生活之中许多美好、难忘的回忆总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情趣,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往往来自亲人的关爱,有了亲情的温暖,即使在生活中最黑暗的时刻,也一样能找到心灵的安慰。学生感悟亲情、感恩亲人,做一个感情丰富、多情善感的人,作的文章自然能以情感人。

参考文献:

[1]中学生作文学习与人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通讯.2005.4.

上一篇:基于中美比较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预警及其... 下一篇:课堂教学中的协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