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之道

时间:2022-06-12 12:41:54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之道

作为首都唯一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年的发展,从“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北京亦庄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500多家企业,万元GDP能耗小于0.16吨标煤,水耗不到5.8吨,远低于全国部级开发区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

2011年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62.38%,大大高于北京市36.05%的水平,专利授权量增长49.59%,是北京市平均水平22.01%的一倍以上,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92件,同比增长72.69%;

全球前十强的制药企业在这里寻求技术服务;全球第一个获得特异性识别猪流感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和ELISA诊断试剂盒在这里诞生;

诺基亚、GE、松下、拜耳、SMC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及其研发中心在这里抢滩登陆,金风科创、英纳超导、神州细胞、泰德制药等一批掌握着世界前沿技术的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

在北京亦庄,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核心动力。

唱响“十二五”开局

2011年是南部新区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开发区在高端产业、服务环境、社会民生、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全国第一条液晶显示8.5代生产线如期投产;奔驰汽车全球首个海外发动机厂开工建设;承载部级新药创新孵化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任的亦庄生物医药园正式开园;当年获批、当年竣工、当年验收封关的全国领先的亦庄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营;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建成功;部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获准建设;全市最大规模的示范性公租房项目率先启用……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南部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742.4亿元,同比增长6.8%,占全市的五分之一;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产值增长率分别达到74%、28.6%和17.2%;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50.1亿元,同比增长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5.8亿元,同比增长25.3%,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大项目强势增长,产业聚集快速提升。2011年新批企业投资总额(含增资)63.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引进央企项目13个,累计超过60个;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2个,累计达到108个;跟踪储备重大项目138个,项目引进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量持续增强。

开发区大力推进落地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去年共有奔驰越野车、北汽新能源汽车等25个项目实现投产,当年新增产值50亿元。中电华通、协和药厂等40个产业项目实现开工,涉及投资总额291亿元。区内在建产业项目达64个,在施面积232万平米,项目开工与投产的推进节奏明显加快。

“北京创造”品牌效应

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新区工业增加值完成582.1亿元,同比增长17.2%,增速在全市各区县中排名第一。作为北京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主要平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和低能耗、低排放“三高两低”的要求作为产业发展目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努力建设能够体现首都特色、发挥首都优势,与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高水平开发区。

基于“三高两低”的产业目标,开发区在产业发展措施上突出产业链招商和集群化发展。即:通过引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项目,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目前,已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多家企业在亦庄投资发展,其中包括7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108个项目,以及一批优质内资项目。基于这些重点项目,北京亦庄成功打造了若干产业集群,形成了“北京创造”品牌的集群效应。

一部手机――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讯产业集群;一块屏――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显示器产业集群;一个芯片――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一辆车――以北京奔驰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以及以拜耳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SMC、ABB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GE为龙头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和以云基地为代表的云计算产业集群。

开发区目前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北京市的比例分别达到50%、48%、22%和17%。

“创新驱动”组合拳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发区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提出了科技强区战略,还全面实施了“大旗舰”打造工程、“小巨人”孵育工程、科技平台升级工程等科技强区工程。

“这些工程的实施,其根本意义不在于拨付多少扶持鼓励资金,而在于整合创新资源,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大兴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伯旭表示。

基于这样的理念,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出了一系列“创新驱动”组合拳:

为培育创新型小企业,建设了汇龙森科技园、北工大软件园、生物医药园等一批专业孵化器,聚集了400多家拥有核心技术、高成长性的初创企业;

为推动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成立了软件联盟、抗体联盟、生物技术研发服务联盟、云计算联盟、诊断试剂联盟、高技术服务业联盟(钢铁行业)等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技术联盟”,引导企业占领技术价值链高端,赢得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为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建立了企业创新信息服务数据平台、专利服务平台和8个获得国际、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检测服务机构;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了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和上市培育4类业务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出“政府主导,企业操作”的投资管理模式。

自2008年出台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政策以来,共支持了426家企业的636个项目,支持资金达4.6亿元。目前,开发区企业承担了国家、北京市级科技项目300多个,获得财政资助超过15亿元。

科技强区战略带动了企业创新活动,2011年1-10月,区内企业共申请专利1608项,同比增长超过30%。目前,开发区内64家企业的243种产品被认定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区内有国家、北京市级研发机构111家;北京市专利引擎试点企业已达185家。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开发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离不开人才

多年来,开发区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放在促进开发区高端产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及创新人才推进工程、海外人才引进工程等十项人才工程,着力打造“北京・亦庄”人才品牌。

开发区确立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体系,共颁布20多项人才政策和措施,支持各类人才在开发区创业和就业。同时,建立了立体化的人才开发体系。开发区目前共设有10多家博士后工作站,4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建立了一整套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

目前,开发区已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体系。成立了专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开发区分中心,开设“绿色通道”,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个性化”、“专员制”服务。每年设立1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来激励和保障高层次人才到这里创新创业。

截至目前,开发区人力资源总量超过20万人,其中两院院士2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30余名,拥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00多人,大学学历以上人员近10万人。认定了六批共168名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27人入选中央“”,37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17人获得北京市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10人获得北京市留学人员创办企业资助。2011年,开发区还被中央组织部正式批准建设部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1+1>2”

2010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战略决策。两区的融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大兴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优势,开发区充分发挥品牌、政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优势,携手建设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在发展规划上,在全区范围进行合理化布局,形成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产业发展主体平台,带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新媒体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军民结合产业园、生产业产业园、新空港产业园等六个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形成了“一区六园”的产业发展格局。

建立了联合招商工作协调机制,成立联合招商工作团队,以“北京・亦庄”为品牌进行统一招商,有利地促进了项目引进工作。新区融合发展以来的两年多时间,吸引投资总额约120亿美元,大大加快了引资速度。

融合有力拓展了开发区产业发展空间。自开发区12平方公里扩区工作启动之后,仅仅用了50天时间,就完成了12平方公里内的18个村搬迁任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区速度和拆迁精神。空间的拓展有效提速了产业发展。目前在12平方公里拓展区上,北京奔驰首个海外发动机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经落户开建。

与此同时,开发区为大兴区 劳动者到开发区就业开启了“直通车”,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区的“一点多线”式放射状就业通道。2010、2011两年,就有15000多名大兴区劳动者到开发区就业,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两年来的融合发展成果,达到了‘1+1>2’的预期目标,也充分证明了市委、市政府关于两区行政资源整合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张伯旭主任对此感触颇深。

张伯旭主任表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突破之年,也是新区一体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在产业发展方面,开发区将巩固提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及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支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文化创意三大先导产业,配套发展生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业、都市产业三大支撑产业,形成“四三三”的产业格局,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2倍以上,超过8000亿元,全市占比达到40%,为首都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供图及资料)

上一篇:投资商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法律模式研究 下一篇:7%背后的结构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