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古代城市风景营造方法浅析

时间:2022-06-11 11:06:54

张掖古代城市风景营造方法浅析

摘要:中国古代传统城市有着其独特的风景营造智慧和方法,古人通过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其自身的营造智慧,创造了宜人的人居环境,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景营造理论与方法。本论文以“张掖古城”这一历史城市的人居环境风景营造方法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张掖历史城市的风景营造智慧,透过对它的研究来寻求中国古代河西地区因地制宜的城市风景营造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把传统的营造智慧融入到今天的城市建设中去。

关键词:张掖,古代城市,风景营造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张掖城市的山水格局

张掖地处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东屏焉支山,西沿河西走廊,南依祁连山,北靠龙首山、合黎山。辖境自南向北分为祁连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合黎山山地三大地形区,地形特点为南北依山,中部绿洲、戈壁,是典型的走廊地形。北部山地包括龙首山及合黎山,统称走廊北山。是张掖地区免受北部风沙侵袭的天然屏障。境内河流皆为内陆河,为黑河水系,发源于祁连山的 陶勒南山、陶勒山、走廊南山等山峰。黑河汉代称“羌谷水”,后改称“黑水”。后亦称“甘州河”“张掖河”等,还曾冠之“金川”之美名。

城市选址与山水环境

张掖城亦称“甘州城”,因境内有甘峻山故名。“张掖”之名始于西汉,源出于汉武帝“张中国之臂掖,断匈奴右臂”之战略思想。张掖城位踞河西走廊中部,扼东西交通咽喉。古代张掖城市的“形胜”极佳,所谓“形胜”者即“得形势之胜便也”。张掖 “河西咽喉地,陈子昂传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土壤肥美,耕牧为宜,环以祁连合黎之山,浸以居延鲜卑之水,控制羗胡用武之地。”[[民国] 白册侯,余炳元.新修张掖县志.1959]可见,张掖古代城市的选址是选在洵山峙水之地,并采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将秀美的山川纳入城市之中。由此可见,张掖的人居环境是由周围的山水环境和其城市的性质所决定的。古人在进行城市选址的时候,首先要对其自然环境有所了解,根据实际的生态环境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如何避免自然灾害、因借自然,为生存提供稳定的物质资源。

山水环境对于张掖城市选址的影响颇大:位于群山之中,使张掖城市处于一个山体环抱的空间。从生态学角度看,这样的选址避开了西北风,而且处于黑河由北而西冲击形成的湿地,形成了较好的小气候环境。从军事角度,群山可以作为城市防御的第一道屏障,以保护城市的安全。此外,张掖城市得黑河水之利,黑河水来源于祁连雪山融水,《甘州府志》有记:“引入五十二渠灌田,甘州永赖以为水利,是以甘州少旱灾者,因得黑河之水利故也。”可见,甘州凭借祁连山的雪水,灌溉绿洲良田,使张掖物产丰富;再者,张掖的选址得地形之利,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扰掠,明王朝在西北大力构筑长城防御体系—关隘。它利用自然地形,或劈凿陡坡成山墙,或挖地或沟灌满水做边壕。城墙多就地取材,或用砖石砌墙,或用夯土版筑。这样,在城池防御、保境安民中起了不可估计的作用。

唐代诗人陈子昂游历河西时曾说:“河西之命,系于甘州。” “观甘州之山川,诚河西咽喉地也。”同时,张掖又是古代东西交通“丝绸之路”和南北交通“龙城古道”的交汇点,境内道路四通八达。且甘州境内的“汉塞”,主要是以东大山、北大山地势险峻,间以烽燧、关隘形成屏障。之所以在此建城有三个优势:一是具有优越的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繁荣城市商业;二是其山水环境能够形成坚固的城防体系;三是引祁连山雪水提供了大量的灌溉用水,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其自然山水环境造就了气势恢宏的城市格局。

张掖古城的园林景观营造——以甘泉书院为例

张掖曾是一座湿地之城。甘州府志记载,“连片苇溪,遍地古刹”,城内三分之一是芦苇池,池水大部分来自地下泉水,甘泉即其地下泉水之一,在城南门内城墙下,泉水北流出城灌溉农田,据《甘州府志》记载,“城南门内有甘泉庙,层阁上连雉堞,甚宏敞”。距泉不远的北面,从泉洞中涌出的泉水流入泉池,周长约30米,沿边有木构曲栏,泉池周围台阁典雅,对亭穿廊,游鱼可数,“甘泉观鱼”为甘州胜景之一。

古人读书周围环境的营造风格由来已久,西周的太学辟雍环水,孔子授徒的杏坛、泮水,都在水泉、林木之盛。张掖的甘泉书院由御史王诰于嘉靖三十一年创建,书院南靠城墙,面临甘泉,北依湖池,景色宜人。书院内有聚众谈心的集贤堂、有登高远望的三阁台、有供人休息的爽心亭、有景致深幽的玩书楼、有与甘泉池水相映的甘泉楼、有鹅鸭嬉戏的双苇湖,整个书院设计视角有山有水,高处有望景的楼阁,低处有湖泊环绕,体现了一个山水园林的布置规则。

五云楼是甘泉书院建筑之一,位于张掖城南门内东侧,楼的一半在城墙上。此楼甚为壮观,登此楼可一览全城内外景色。民国诗人罗家伦所作的《咏五云楼》“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学,错将张掖认江南。”描述了登上五云楼看到的景象,塞外张掖竟也有如此的江南水乡的景色。而远处巍巍祁连山顶白雪覆盖,如银色的屏障。如此之胜景,江南绝无,看到此景,才感到自己置身于塞外祁连山下的张掖城。祁连山的巍峨壮观与张掖的江南秀色相映成趣,也彰显了山与城之间的协调与自然。

张掖古城风景营造方法对现代的景观设计的启示

首先,保护景观的生态格局,将城市放到大的山水格局中审视,使山水与城市相融合,依据自然山水格局对城市格局进行统一安排,通过城市轴线及重要建筑物与山川的关系来安安排,从而建立理想的人居模式。山水环境是中国古代城市风景营建中最重要的问题,山-水-城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次,古人在进行城市营建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城市风景的营建,常用“对景”、“借景”手法来使得城市和周围的山水环境之间相互融合。《园冶》中有记,“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可见此营景手法的重要性。例如张掖城市东边与龙首山的主峰东大山形成“对景”关系,从而增强了城市和山体的联系。

再者,在中国古代城市的营景手法中,对自然风景并不单单只是“因借”,而是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园林中的各种造景手法将山水、建筑和植物三大园林要素巧妙融合,对城市景观的重要节点进行悉心营造。

参考文献

[1][民国]1912-1949《新修张掖县志》

[2][清]乾隆44年[1799]《甘州府志》

[3]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树声.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来加隆.结合山水环境的城市格局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古代延安城为例[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作者简介:王蓓(1987—),女,陕西咸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上一篇:乐山古城自然山水结构研究 下一篇:光进铜退的实施思路与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