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金张掖

时间:2022-08-10 04:01:33

今有深圳,古有张掖。

2000多年前,张掖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担负起“改革开放”的重任,送往迎来,繁荣一派。

曾被古人赞为一城山美,半城塔影的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面积4240平方千米,人口43万,以汉族为主,另有回蒙古裕固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为甘州。隋恢复郡制。唐初设州。元置甘州路。明设甘州卫。清为甘州府,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

1954年,考古学家在张掖市山丹县城南6公里处发现距今约4000多年的四坝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1984年在张掖黑水国遗址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又在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东北3公里的东灰山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炭化粮食籽粒及猪,牛羊鹿的齿骨等。由此证明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张掖先民已在这片土地上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能用石球石纺轮纺织制衣,制造彩色陶器,并开始使用青铜器了。

古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到达新疆继续西行,前往印度波斯希腊和罗马帝国。丝路源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被派遣出使西域,开拓了中原通往西域的路线从而使东汉时期内地与西域以丝绸为主的商业贸易得以繁荣,中国丝绸途经张掖运往西域,远销大夏,安息大秦直至地中海地区,19世纪,德国历史地理学家希特霍芬提出以丝绸为这条路命名,丝绸之路就此得以流传至今。

古时张掖素有金张掖之美称,地处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西魏(535~556年)时期,西域商队云集张掖,东罗马帝国和波斯钱币可以在张掖市场贸易中交易使用,当时的张掖成为国际贸易大都市,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至张掖,遍召西域27国使团商贾济济一堂,举办万国博览会,至此外阜商贾学者云集华夏,张掖成为当时丝绸之路上中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汇的开放前沿……

古张掖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它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和历朝诸代设州置府的治所,有塞上锁钥之称。

如今,张掖市内仍残留汉明长城,历代石窟碑塔,墓葬群等星罗棋布。这里流传着大禹导弱水入合黎,老子骑青牛人流沙周穆王乘八骏西巡会见西王母的传说,张骞班超法显玄奘等人踏过这片土地走向陌生的国度,为中原大地打开一扇扇传播文明的窗口: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在此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马可・波罗旅居张掖一年……这些历史记载使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神奇。

创建于魏晋时期的马蹄寺保存着文物价值极高的雕塑和壁画。马蹄寺又名普光寺,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北距张掖市65公里,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当有人在敦煌开凿莫高窟时,东晋河西大学士郭禹却在这依山傍水的地方开凿自己心目中的马蹄寺,最初用心仅为隐居,讲学之地,未知追随者众,最终竟开凿了70余孔窟龛,使马蹄寺成为蔚为壮观的佛教圣地,连三世和五世达赖喇嘛也曾亲临朝圣,拜谒。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最绝的要属三十三天石窟,5层19龛建筑群,犹如童话世界,每层佛龛阶梯蜿蜒,仅容人攀登神奇得让人不堪回首。马蹄寺因传说中天马在此踏有蹄印而得名,传说中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

与张掖宾馆一墙之隔的大佛寺始称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磐像,故又称卧佛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赐宝觉寺。康熙十七年(1678年)改称宏仁寺。该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大佛寺正殿为两层楼重檐歇山顶,高33米,平面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占地总面积1770平方米是甘肃境内最大的西夏建筑遗存。殿内卧佛为木胎泥塑,金装彩绘,身长34.5米,肩宽7.5米,光耳朵就有2米多长,是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像。

据张掖市文化馆前馆长曹恒介绍,张掖史上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塔,现保留下来的只有木塔和土塔。木塔现立于市中心张掖中学校园内,原名万寿寺,初建于北周,后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该塔高九级,每级八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全塔主体为木质,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为空心砖砌,每层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全塔结构纵横交错,绝无一钉一铆。登塔凭眺,全市风光尽收眼底。

上一篇:走进凉山的爱心使者 下一篇:冰沟丹霞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