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延伸与创新

时间:2022-06-11 06:20:34

“双元制”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延伸与创新

摘 要 形成于职业培训的“双元制”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继续延伸,并因应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发展创新,一方面将“双元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融合到德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传统中,形成教学与企业相结合的思想;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把“双元制”的岗位导向转变为职业导向。同时,德国高等教育实施“双元制”的专业类别由工科向经济学领域延伸,这是德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双元制;德国;高等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9.21(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1-0092-04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最初形成于德国职业培训中,被称为“现代学徒制”。它是德国在工业化背景下,对中世纪学徒培训的发展,其特点是办学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学生同时具备企业学徒和职校学生双重身份。这种学习模式由于很好地结合了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率高,而受到学校和企业的欢迎。20世纪60年代,德国出现了跨企业的培训中心(一般也是由IHK管理),满足了不能承担培养学徒任务的中小企业的需求,从而将这一模式更快地传播开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种模式开始在德国高等教育中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到德国的职业学院(BA)、应用科技大学(FH)及综合型大学(Uni)等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领域。

2012年,笔者随团对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以下简称HDU)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考察,重点对“双元制”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实施样态进行考察,认为德国“双元制”在高等教育中继续延伸,但有了发展与创新。

一、形成了教学与企业相结合的思想

“双元制”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而在德国的高等学校,这种思想转为教学与企业相结合。应该说,教育与科研相结合是洪堡的思想,对德国大学甚至欧洲大学的影响深远。所以,德国的高等学校都十分注重科研。而近几年来,实行“双元制”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职业学院乃至综合型大学则进一步把教学与企业结合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企业紧密结合

HDU是地处拜恩州最东边的应用科技大学,其教学、科研覆盖半径是70公里左右,生源也主要出自于此。在这个范围内的主要企业是宝马、奥迪的马达生产厂,纺织工业机械的轴类生产加工厂,硅片生产基地和玻璃加工基地(包括汽车玻璃和手机、相机用光学玻璃等)。相应地,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从专业设置到项目规划都充分尊重、利用了这一区域内的企业资源,以大型企业为主兼顾中小企业类型,开设了机械工程与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与媒体技术、企业管理与商务信息、土木工程与环境管理、自然科学与工业工程5个系。

(二)学校规划遵从区域经济变化

HDU的专业教学还充分适应了地区的产业变化。如,拜恩州政府已决定至2022年关闭所有核电站,靠风电、水电、生物发电提供能源。基于此,HDU申请开设了生物能源和电动能源驱动方面的专业,为即将开设的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储备。

需要指出的是,学校规划既要遵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也要遵从学校的专业特色。在德国,开设新专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区域有需求,师资、设备还要有保障,才能通过专业评估和州政府的审批。同时,德国高校自身十分注重培育专业特色,区域内各高校间注重平衡发展和错位发展,以保持自身的优势。例如,同样为了适应州政府“至2020年使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的规划,HDU的方向是把机械制造专业转向能源设备制造,为此学校成立了相应的公司E-WALD,计划在帕绍和雷根斯堡之间建立200个充电站;而慕尼黑大学的方向则是与宝马公司合作改进电动汽车的蓄电池,使其重量更轻、续航能力更强。

德国高校与企业的对接是敏锐的,不只盯着知名企业,也紧盯中小企业。前几年,北京一家医院在代根多夫设立了一个诊所,主要开展中、西结合的健康保健。HDU认为这是一个趋势,所以正与之商谈合作开设健康护理方面的专业,学生在代根多夫学习西医护理,到中国来学习中医保健。这是高校服务区域的具体体现。

(三)通过科技园区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合作

德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包括教育合作和技术合作,其教育合作途径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合作途径基本相似,但其管理更为规范。在技术合作方面,德国高校科技园区建设是重要的途径,我国与其有较大差距,更值得借鉴。

科技园区(Technology Cam- pus)是学校的附属科研机构,采用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园区承担的科研项目一般来自DFG(德国科研基金会),与园区所在地的企业需求相契合,多数是与企业合作进行的。园区接受创业公司(如上文所述的E-WALD)作为孵化器来引导区域经济。除此之外,园区还承担研究生指导和本科生的双元制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内容与园区当前的科研项目密切相关。

德国法律为大学的科研活动提供了较大空间,其管理机制相当灵活。HDU学校规模仅2000人左右,但其在周边城市建立了8个科技园区。学校设立专门机构(IAF)管理科技园区的建设、研发和教学工作。在每个园区中,均由一名教授担任主任,设置两个秘书,除此之外的研究人员则随项目变化而流动,多数是非本校人员,也接纳本校学生。科研设备多数是由基金项目带来的,与企业共享,企业的科研设备也与园区共享。

(四)政府鼓励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

德国高校每设置新的专业都要经过州高校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审核内容之一是资金来源。一般来讲,德国高校办学的资金70%来自政府,2%左右来自捐助,28%左右来自高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如果某高校的某专业从捐助、企业获得支持资金多,州政府不但不会削减政府支持,相反还会增加资金补贴。若获得捐助、企业支持的资金少,州政府不会按缺补足资金,而是降低补贴标准。这促使高校从专业设置、教学安排到科研规划都会主动围绕企业需求进行。

在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也给予支持。政府为园区提供土地、资金,园区则为当地提供一定的就业职位,为本地区的毕业生提供科研机会,防止科技人才流失,园区也能够吸引与园区科研方向相同的企业到当地落户。

可以说,德国高等教育中的“双元制”融合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传统,进而转变为教学与企业相结合,使得高校的功能发挥更为完备。

二、岗位导向转向职业导向

德国的学徒职业教育模式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和入岗条件来达到标准化,因此,岗位针对性十分强。直至今天,在德国的培训中心,依然是按岗培训,按岗持证。但IHK的证书设置也正在向兼顾职业资质的宽广程度以及劳动力迁移的灵活性方面转变。在考察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德国高等教育中的双元制是以职业为导向的。

首先,德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体现职业导向。德国高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分为基础性内容和应用性内容,注重课程体系在两类内容安排中的整体性,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应用科技大学会根据师资、双元制课程开设情况等,在应用性内容中设置若干专业方向,推出不同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因此,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会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同专业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这些不同的学习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

其次,德国高校在课程实施中注重项目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或科研基金,是真实的,不是模拟的。项目教学多是由企业人员(或科研机构人员)实施,由于德国高校的教授均参加科研,因此本校教授也会指导双元制学生。对学生而言,多数是通过学校的指导找到项目,一般是在实习学期参与项目。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并不局限于拿两个证书,即毕业证和由IHK发放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会在毕业证书上注明“某同学参加了某项目的深入研究”。这一经历是企业所看重的,因为做项目意味着学生并不是某一个岗位的合格者,他拥有的是宽广的、系统化的、适合多个工作岗位的资质,即是某一职业的合格从业者。

三、经济学领域实施双元制的积极性高涨

德国以制造业闻名于世,其与制造类相关的工程学科也比较发达。从双元制形成的脉络来看,也首先是在制造类及其他工科专业中发展出来的。但在学习交流中发现,德国高等教育中,经济学领域反而是实施双元制的主力。表1是2011年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专业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德国高等教育中,经济学领域是双元制学生数最多、参与企业数量最多的专业领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的经济支柱固然是制造业,从业人员达到500万人,但在融资、出租和企业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则达到700万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德国维护欧盟经济秩序的责任和对外出口的扩大,都扩大了对经济学领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如在雷根斯堡工商协会访问时,看到新增了“中国问题专家”证书,专门为德国在华投资企业培养管理人员。

二是中小企业对双元制学生有需求。在德国,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出于业务需求,德国的企业十分注重员工的多国、多地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尤其是在经济学领域。这使得开办经济学专业的学校和学习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争相增加自己的工作经历。而经济学专业除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紧密相关外,连主干课程的作业也导向让学生到相应企业做项目。

三是继续教育学生青睐于经济学领域专业。德国大学里有许多是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他们依然保持职员的身份,但同时参加E-learning等方式的课程学习,学分通过后也可以拿到学士或硕士学位。这类职后教育的学生多数选择经济学领域专业,以丰富自己的能力结构。而这类学生多数选择参加双元制教学,因为他们有供职的企业,便于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国高等教育中的“双元制”与职业培训中的“双元制”有区别,其共同点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支付学习费用,学生可同时获得两种证书。其不同点是: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前者是松散的——不一定到实习公司工作,而后者是紧密的——学生在接受培训时就已经是职员身份;在教授内容上,前者以职业为导向设计培养方案,后者以岗位为导向设计培训内容。

目前,德国职业教育面临欧洲化的进程,掀起了又一轮改革的热潮。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是正在进行时,他们也正在讨论如何吸取美国合作教育、英国“三明治”教育等方式的优点,以培养更加符合德国企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月琴,魏晓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其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10(3):90-93.

[2]陈莹.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提法之商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66-70.

[3]高松.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发展评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89-93.

[4]周明星.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82.

Extension and Innovation of “Dual System”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of HDU

ZHANG Lei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5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mand of qualified personnel and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ual system formed in vocational training has been extended and innovated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The one innovation is to integrat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n dual system into the German tradi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mbination. The other innovation is to transfer the dual system from post-orientated to vocation-orient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Meanwhile, the specialty classification of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dual system has been extended from engineering to economic field, which is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ermany.

Key words dual system; Germany;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上一篇:浅谈少儿舞蹈表演表情训练 下一篇:运用口算扑克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