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四月 灵魂在感动 生命在歌唱

时间:2022-06-11 02:50:18

清明四月 灵魂在感动 生命在歌唱

盼着盼着,转眼到了四月,转眼又是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两句古诗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游春的盛况。游春、踏青、寻芳,这是在我国人民先秦时期就有的习惯,《诗经》便载有“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唐代清明节在“寒食上墓”的后一天,经过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之后,整个大唐帝国需要一次情绪的大释放,于是“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采青、插柳、拔河、斗鸡、荡秋千、放纸鸢、打马球……清明节成了事实上的狂欢节。两宋时期游春活动尤盛,开封人自春节后开始争先出城,男歌女舞,其乐融融,一游就是三个月,直到清明前后,那幅家喻户晓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北京人游春在清朝时期表现得最活跃,西直门外十里垂柳成为当时游春胜地。长江之南,杭州人“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著处繁华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是独具个性和特色的节日,内涵幽远,内容丰富。它始终承载两大不变的主题:一是祭奠先人、慎终追远,一是拥抱春天、迎接盛阳。伤悲与欢喜交集,回首与展望汇合,古老的节日由此绵延了数千年。

在上世纪反传统、破四旧的年代,对清明祭祖,众口一词的说法就是封建迷信。而实际上,清明一直就是以人为本的,表面上冲着死人而来,真实意图却在活人。祭祀之日,一家老老少少在长者率领下,带着丰盛的祭品,虔诚地拜献在祖先灵前,斟茶、敬酒、点烟、焚香、烧纸、跪拜、叩头、读祭文……此时,阴阳两隔的生者与逝者仿佛声气相通、心心相印。“事死如事生”,这样善待逝者、表达敬爱和感激,这样严肃的祭奠仪式,是在告诫晚辈和不肖者恭敬伺奉活着的老人,并且一辈子牢记: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感激亲人、尊敬长辈、竭尽孝义。

在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当今,随着政府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2008年,清明节被列为我国法定假日,民俗节气重新被国家制度化,真可谓顺民意、得民心的善举。让传统的清明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目的就是希望年轻一代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热爱传统文化,勿忘民族精神。其实,清明节不就是中国人的感恩节么?

“灯笼蟹鹞去迢迢,关进书房耐寂寥;盼到清明三月节,上坟船里看姣姣。”在周作人笔下,孩子们于书斋里关了两个月,便迫切盼望清明的到来。笼罩着哀威、幽怨的祭祀活动,因时值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季节而显得意趣盎然。“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身飞如雀的快乐情景中,在长者垂范的孝道氛围里耳濡目染、茅塞顿开,使其尊老敬老、知思报恩的意识潜滋暗长、潜移默化,谁能说这不是身体力行、寓教于乐的感恩教育呢?

清明原本就是欢乐之节。除了寓教于乐,中老年人此时到野外逛逛,对于强健身体、延年益寿、开阔视野还有着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黄帝内经》早就说“圣人春夏养阳”,倡导民众在“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的季节“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提出了“步行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号召人们迈开双脚走到户外。

也许,怕冷怕热是寒冬酷夏出行的客观掣肘;也许,腿脚不便是你好静的最大理由;也许,平时对自己的惰性有种种借口。

然而,一年只有一个四月,四季只有一度清明,如此大好游春机会,何不出去走一走?那就明天,带上孙儿,约上老友,向着花红草绿的田野,向着和煦温暖的阳光,GO!

上一篇:防病有术.心脑血管 下一篇:吃出健康.食有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