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语文高考阅读题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6-11 02:27:26

如何做好语文高考阅读题的几点建议

摘要: 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感,教授他们适当的阅读技巧及适当的答题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高考 阅读题 语感 表达技巧 答题模式

每次高考完了以后,学生对语文感慨最多的可能就是语文阅读题,许多学生感慨自己在考场上不知道那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答题时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多年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积累,我有了许多感悟,现将这些感悟汇报如下。

一、重视积累,通过增大学生的阅读、背诵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许多人看来,语感是一种飘渺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其实不然,语感同其他许多语文能力一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实我们只要重视积累,就会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强调的就是一种语感,有些东西只要读多了,就会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许多人认为,这仅仅是针对一篇诗文的。无可否认,这确实是针对一篇诗文而言的。但是,当阅读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候,语感就会形成。古代私塾里的基础教育就是从《四书》《五经》开始,一般情况下,私塾先生要求先把《四书五经》通读乃至通背,在此基础上先生才会进一步传授更深一层的知识,甚至有些学生开始自学。其实古代许多在文学上有杰出成就的人,都熟知《四书》《五经》。因为他们在熟知的基础上已经无形地培养了一种语感能力,正是这种语感能力让他们具备了理解更深层次文章内涵的能力。

古人的做法,也许在当代人看来是低效的。初期肯定是非常低效,但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古人的故事,他们会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们常常对此惊叹不已,惊叹之余细想,如果阅读量、背诵量达到一定程度,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因而,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阅读题的答题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古人读书使用的死方法――多读多背。高中生一进入高中,老师应该列出适当的篇目,这应该包含古今中外的名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记录的可以是自己的感想,可以是文中内含丰富、句式优美、结构匀称、辞藻华丽的句子,并让他们把这些句子背诵下来。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我们就会像古人一样达到快速阅读、快速领悟文章精髓的目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诱发潜在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语感就好比人的灵感,灵感往往就在那么一刹那间,过了那一刹那,灵感可能稍纵即逝。其实语感也一样,我们在读书时常常会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感受,那种感觉若有若无,直到最后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也消失了。在现代文阅读课上,我们提问学生,有些学生站起来时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但一张嘴,似乎又不知所云,这就是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背后,其实就是语感在自己的大脑里具备了雏形,但这种感觉又不完全成形,有时其实就在站起来的那一瞬间语感已经消失了。

那么如何再次唤起这种已经消失了的语感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生活的实际,挖掘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深刻内涵。文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实际经过艺术加工以后的真实再现。鸿篇巨制《红楼梦》能给那么多人带来心灵的震撼,能让那么多红学研究者如痴如醉、废寝忘食,除了其深刻的艺术价值外,我想更多的是因为作者曹雪芹对生活的深沉感悟。《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书,还不如说就是曹雪芹的一份生活简历。大观园里的众生相,是那么的栩栩如生、逼真形象,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或则亲身经历,是不会达到如此效果的。在此为什么要强调“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一问题呢?其实就是为了说明文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当语感在某一刹那消失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深沉含义。记得在上《祝福》时,我要学生理解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沉原因是什么?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诱发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恩爱的青年男女最终没有走到一起,那是为什么呢?很多学生都想到了那是父母的反对。为什么要反对呢?许多学生想到了“门不当,户不对”。“门不当,户不对”,又受什么影响呢?许多学生说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想,我顺理成章地引出: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仍然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更何况是处在封建时代的人们呢。那么大家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沉原因是什么呢?全班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封建思想”,具体地说是“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这仅仅是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实例,其实,像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会经常遇到。可见,我们在平时多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是可以加强学生语感的,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的。

三、注意让学生弄清一些常用表达技巧的概念及作用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我们发现其实许多阅读理解题都与表达技巧密切相关。何谓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的就是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等),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选材剪材,等等。

为了证明表达技巧在高考解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例举几个这几年中与表达技巧密切相关的题目。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其答案是:“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表现手法里的修辞的作用。又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诗歌鉴赏题第二小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其答案是:“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类似这样的题目,在高考中举不胜举,可见,表达技巧这一类型的题目颇受出题者的青睐。

为了让学生在高考阅读中答题能够胸有成竹,我们在平时授课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表达技巧的讲解。其实每篇课文几乎都会牵涉到表达技巧,对于那些特别突出的我们要不厌其烦地讲。如在设计鲁迅的《祝福》的教案的时候,我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只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在课文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篇课文的人物描写在课文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把这两个问题解决掉我仅仅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我发现以前要花四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现在一节课就讲完了,而且效果很好,这符合新课标的精讲多练的要求。我通过实践深切地感觉到,一篇课文如果围绕表达技巧入手,不但可以节减课时,而且可以提高成效。类似这篇课文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我们都可以只围绕表达技巧来备课,譬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紧紧围绕类比这一表达技巧来备课,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细读全文,勾勒重点;细审问题,把握出题者的考查目的

高考的阅读理解,我认为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一是科技说明文;二是古文阅读;三是诗歌鉴赏;四是富有较强时代气息的中外散文。这四大板块其实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典型的课文篇目,譬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里的文章就是四篇较好的科技说明文,教师在授课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细读文章的习惯和勾勒重点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文章有中心,段落有中心句,句子有关键词,但现在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在阅读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读完了以后也不知所云,其实关键是在阅读的时候没有勾勒出文章的重点,因而无法把握文章到底要写什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最后是一无所获。在上这个单元的时候,要重视学生勾勒文章重点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勾勒文章的重点。同样,其它板块的文章在高中课本上也有明显的体现,譬如,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的散文单元里的《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很好的值得我们重点学习的文章。至于古文高中的每一册课本里都有,诗歌也差不多每一册课本都有,我们可以精选文章,着力去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

每年高考完毕,我都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了解,结果有许多学生再次看到题目的时候,都感到非常后悔,究其原因,不是因为自己题目不会做,而是自己审错了题目,因审错题目丢分的可谓是大有人在。尤其是一些学生对题目的概念混淆不清,弄不清出题者考查的目的。譬如,在题目中如果是问表达技巧,大多数同学都明确怎么去答,但一旦改成与之类似的概念“表现手法”“手法的作用”等时就不知道怎么答了,因此我们在平时授课时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注意给学生归纳总结那些提问方式不同但答法相同的题目。

五、明确答题模式,让学生在答题时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不同于理科类的学科,理科类学科大多可以用公式去套,语文答题几乎是没有公式可套,但经过几年的归纳总结,我发现语文答题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至少可以让学生明确答题的方向。综合这几年的高考的答案,我总结出了一个答题模式:通过写,营造了氛围(或烘托了心情,或奠定了基调,或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采用了手法,这一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表达了情感(或突出了的特征),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这一答题模式尽管不能算是公式,但通过多年的实践,对于那些拿到题目不知道怎么答的同学至少不至于漫无目的地去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答题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教无定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语文教学更应该“授之以渔”而不应该“授之以鱼”,传授给他们适当的阅读技巧,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这才是解决学生答题盲目或不知道怎么答的关键,这应该是提高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通法 下一篇:论中国企业员工跨文化交流能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