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转嫁与现实置囿

时间:2022-06-11 01:04:52

摘要:本文试图以自我与他者、人类与异己这种二元关系来阐释海明威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海明威两篇小说结尾部分的解读,说明海明威是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的。

关键词:海明威;生态伦理;人类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66-02

起初对海明威的生态伦理意识考量时,一直无法确立自己的立场,是支持认为他具有生态伦理意识的说法还是认同多数人对他自然观矛盾性的评价。迟迟不能下笔的原因是似乎很多观点都不能准确表达自己心底的声音。在我回忆老师所讲的异国形象理论时受到了很大启发,再对海明威的生态伦理观进行思考,思路就豁然清晰。我试图以自我与他者、人类与异己这种二元关系来阐释海明威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在我们考察海明威生态伦理观时,会发现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都是与自然密不可分的,但是不能简单的看到他亲近自然,就判定他有正确的自然观,海明威是渴望把自然视为理想的他者,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包括作家在内的群体都面临着精神上的危机,作家对人类文明产生质疑时,就希望将理想转嫁到自然上。但实际上海明威并不是真正的融入自然,他是想逃避到自然中,借征服自然来显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最典型的例子是《大双心河》中的尼克,熟悉尼克系列小说的读者都知道他是从孩童成长为成年男子的,战争结束后,那些犯罪和暴力似乎离尼克远了。他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垂钓,这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于是尼克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他顺着河流来到山中的平坦地方,在这里熟练地搭帐篷,捉蚂蚱,钓鱼。一切在他的安排中都井井有条,在这里,“什么东西都不会来侵犯他”,在这一小块天地,尼克就是主宰者,对它们有生杀大权。他知道什么时候能抓到蚂蚱,“尼克想在太阳尚未把草晒干前捉些蚱蜢当鱼饵。……尼克知道如果草上没有露水,他得花上一整天的工夫才能抓到一满瓶好蚱蜢,……”钓鳟鱼也一样,他更懂得在何时何地能钓到想要的大鳟鱼。很明显,尼克来到这里是以征服者的姿态来的,可见他需要自然是某种他可以掌握的东西,而他欣赏自然,是因为它满足了自己的愿望是想将他自己从成长和战争的噩梦般经历中解脱出来的,这似乎可以抚平他身体和心灵的创伤。正是这种以征服为目的的理想转嫁,最终会面临现实的困境。在故事的结尾海明威描述了一个地方“河流变窄,而且进入了沼泽”,但尼克“不想眼下就走进沼地”。 实际上沼泽象征了大自然神秘的力量,说明人无论多强大,如不是融入它,都将失败。而海明威似乎想给了读者的答案是他害怕回忆过去。看到河流变窄,他感觉十分害怕。他不敢走过那个地方,也不敢进入沼泽。在他的意识中,河流宽度的变化是与他的心灵创伤有天然的联系。但是这样的结局正说明了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他是想通过对自然的征服来实现自我价值,这完完全全是把自然放在对立面上,当做他者和异己来看视。

同样的结论也可以在《老人与海》的结局中得出,我们看到的是书中海明威将象征自然的大海描写得生机盎然,充满无穷的魅力,给予老人和读者一种很大的精神上的愉悦,表现出热爱大自然的一面,圣地亚哥赞美大马林鱼优美的姿态,绚丽的颜色,顽强的生命力:“这条鱼是我的朋友,我的兄弟,凭它的举止风度和他的高度尊严来看,谁也不配吃它”;另一方面,圣地亚哥从未动摇过杀死大鱼的决心:“于是他替这条没东西吃的大鱼感到伤心,但是要杀死它的决心绝对没有因为替它伤心而减弱。”圣地亚哥要杀死大鱼来实现自我价值,就像原定要取的名字一样“人的尊严” ,这是海明威赋予圣地亚哥的真正主体生命价值和意义。“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关乎个体和人类的尊严。可是无论圣地亚哥怎么抗争,也改变不了他的胜利果实被群鲨吃掉的残酷事实。这种客观世界的存在与强大是任何一个人类都左右不了的。圣地亚哥在思考是什么将他打败时,在这里海明威给老人的答案是:“只怪我出海太远了。”这正好说明了海明威仍然是在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在思考问题。

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只有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存在物无内在价值,仅具有工具价值,它们被排除在人类伦理关怀和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之外。”海明威对待自然的态度既是这种自然观的展现,人和自然的对立以及人要征服和战胜自然成为他创作的主旋律。

但是这种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生态伦理的思考,由于受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作者得出的结论并不是进步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一位伟大的作家形成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呢?

二、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成因

首先,海明威这一自然观的形成主要是受西方文化二元对立思想,西方文化的重要思维模式是一种二元对立思想,这使西方人较早产生主体和客体对立的观念,以致决定了西方人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一方面,主客对立使西方人总是把人和自然截然分离;另一方面,主客对立容易使西方人产生人类高于自然和应该战胜、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最终成为西方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范式。”海明威生活在西方现代社会,其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他的自然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西方现代社会里,正是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自然科学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人类对于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充满信心。近代培根的实验科学、笛卡尔一牛顿机械自然观由于片面强调分析方法、强调主客二分,突显人与自然的区别,迸一步强化了人类中心丰义思想。”

其次,是由海明威自身性格决定的,毫不夸张的说海明威是十分注重自己的声名与个体欲望的实现的。同时他也十分懂得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由于战争的原因,他在社会舆论中成为了英雄、硬汉。海明威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作家,就像他的冰山原则一样,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他想呈献给读者的,无论是在作品中还是当时社会舆论中。他的硬汉形象就是他自己塑造出来的,他在救护站给伤员发给养时被迫击炮炸伤,在给家里的信中,他添枝加叶的讲述了自己有227处伤,“声称自己是第一个在意大利受伤的美国人”回家后面对被过分夸大的事实,他也不予否认,甚至“对《奥克帕克人》报的一名颇有名望的记者说,他曾被机关枪撂倒过两次,中了32弹”。他追求猎奇生活,出海捕鱼、参加斗牛、非洲狩猎,与人决斗。使他在当时的美国人心中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他自身也渴望征服大自然,从而强大起来。“他之所以喜欢到非洲去,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被观看、被消费、被书写的“他者”。在他者的土地上,海明威获得了猎杀和审美的消费满足,而他留在这块土地上的是酒瓶、商品标签等现代商业文明垃圾。”这里的狩猎己经成为人类自己勇气、尊严的求证方式,以终止动物的生命为代价,自然仅仅被视为人类征服的客体,而且给人一种感觉:越是难以征服的对象越能给人征服的乐趣和荣耀。在故事中海明威曾说“我为自己打中了它但没有把它打死而感到说不出的窝囊。我并不在乎杀死任何东西,任何动物,只要杀得干净利落,反正它们早晚都得死,因此我丝毫没有负疚感。我们吃动物的肉,收藏它们的皮和角。” “只有当捕杀到那头猎物才足以使他成为同行中第一名的时候才捕杀,”“除非它很棒,否则我不愿杀它,”

现在学术界开始更多的研究海明威的生态伦理意识、女性意识。但是用任何一种新锐理论来解读经典作家时,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个作家在但时的时代是否真的具有超越本时代的敏锐的前瞻性。我认为海明威受到西方传统价值观、个人、等因素的影响,是不具备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的,他只是把自然当做他者来进行理想的转嫁,但由于作家处在人类与异己的二元对立的置囿中,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许多小说的结尾,我们看到的都是在自然面前强大的人类的最终失败。

参考文献:

[1]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M].陈良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2]张禹九.总有女人的男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3]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零分作文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下一篇:阿拉伯语语音教学之三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