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强农村广播建设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时间:2022-06-11 10:20:46

努力加强农村广播建设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广播电视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不受民族、时空、地域等限制,直接面向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阵地,是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年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面向农村,以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大力发展农村广播教育,有力促进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一、在组织“致富早班车”节目下乡进村中,充分发挥传统广播的优势

“大喇叭”进村,在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地域优势。农民不需投入经费和时间,就能学到科学技术,掌握致富政策和信息,符合大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通过农业广播可以尽快将农业科技和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能够起到农业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

就文化水平来讲,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一,其理解能力自然也就不同,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使他们学到更多的有关农业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大喇叭”这种传统但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喇叭具有明显的优点。其优点表现为:(1)硬件设施投入少,主要为利用原有喇叭;(2)收听带有一定强制性;(3)实现技术信息政策进村入户,直接面向农民进行宣传。因此,农民对这种易听易学的“大喇叭”有很大的好感,比起其他的传播方式,“大喇叭”更方便进入到广大的农村中去,更容易融入到广大农民心中。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2002年组织开展“致富早班车”节目下乡进村试点工作以来(简称大喇叭工作),在全国各级农广校的共同努力下,已发展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2万多个大喇叭试点村,已制作了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区域生产、少数民族语言、抗灾应急类农业广播节目2600多集,向大喇叭试点村发放录音带、CD、VCD光盘116万多套(片),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推动试点地区普及性农民教育工作,解决农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各级领导的重视。

二、农村广播在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村广播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阵地

河北省是一个有着近5400万农村人口,1400多万农户的农业大省。为了保证大喇叭广播工作的持续开展,继2008年全省性检查、验收后,该省一直没有中断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站标准化建设的规范与完善工作,让农村大喇叭成为农广校长期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重要阵地。河北省农广校对2009年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标准化村站建设完善情况进行了通报,又为200个达标的大喇叭广播站统一加挂了牌子。而且在对各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基层广播站的需要,为这些达标村站编辑制作了一批农业广播节目录音带。还选择了一批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村站配备了多功能CD播放机。

另外,各基层农广校也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大喇叭广播站的建设。廊坊市农广校为了巩固几年来大喇叭广播站标准化建设的成果,保证农村科技广播工作的持续开展,采取打电话、收集汇报、深入村站等形式对全市70个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站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总结了取得的成效;推广了各县好经验、好做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保定市农广校投资近15万元为省校验收达标的农村大喇叭广播站配套建立了科技书屋。书屋的建立为广播站作用的发挥插上了翅膀,不仅为广播站编辑节目提供了源泉,还吸引了众多农民前来学科技、用科技。当地农民把科技书屋当成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发家致富的摇篮。

(二)农村广播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便利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省区,由于新疆面积太大,县与县之间距离很远,相距近的有100公里,相距远的可达400公里左右,致使信息传递极为不便,因此广大农民接收外界信息十分有限,很难学到先进的农业技术。“致富早班车”既给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服务,也对促进新疆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障边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致富早班车”开通八年多,许多农民对大喇叭有了亲近感,新疆农广校走访了几个试点村,农民反映,这个大喇叭好得很,它可以随着农时变化而相应调整节目播出时间和内容。不管是在家里做饭还是蹲在街上聊天,都能听到广播。有个叫姜增兰的村民说,有些新技术,你天天听,听多了就记住了,天长日久就产生了一种亲近感,一天不听好像少了什么事情似的。

新疆自治区农广校结合民族区域特点,从2003年起,建立 “致富早班车”大喇叭下乡进试点村1035个;向各地(州)、县(市)分校发行汉、民语光盘3.8万张、录音带10.9万盒、有35个县(市)分校利用当地电台把农广校的科教节目送到了千家万户,年播出时间13000小时;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40万人次。为农村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新型农民,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挥农村“大喇叭”功能,更好地为农民教育培训服务

河南省农广校利用“大喇叭”广泛宣传农业科技及生产经营知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1. 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

河南省地处中原,农业生产的特点十分突出,大田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在养殖上主要是养猪、养鸡。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才会关心什么,因此,省农广校就着重选择受众面最广的内容作为播出节目的重点内容,同时,兼顾到政策宣传、农产品加工和其他种植养殖内容。

2. 结合农时的需求

省农广校根据全省农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节目播出的内容和进度,努力做到农业生产需要什么就播出什么,农民群众想听什么就播出什么,把农业最急需的、最关键的技术通过广播的形式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每年的9、10月份是河南省小麦种植的关键时期,这时省农广校根据农民需要,播出小麦品种的选择、测土配方施肥、适时播种等内容;12月至次年1月份播出大棚黄瓜、番茄、辣椒、芹菜等温室蔬菜的管理技术,吻合农时,深受农民欢迎。

3. 结合广播教学节目的特点

广播教学具有制作周期较短,覆盖面较大,传播速度较快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单向传播,不能实时互动,不能实际演示的缺点。针对广播教学的特点,省农广校在选择播出节目内容时,着重现在生产急需的、对直观教学要求不强的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广播教学的优势,尽量避免其不足。

4. 结合听众的特点

近些年,由于打工经济的兴起,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较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出现了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的实际情况。针对这部分人群文化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的特点,省农广校在选择节目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内容,使他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见成效。

三、农村广播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中央农广校广播节目开播以来,就以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为目标,采取多形式不间断、全覆盖地将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送到农民的身边,积极配合全国农民培训工作,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有效地加快了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成效十分明显:

(一)增强了农民科技观念,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过去部分农民观念保守,对新技术接受比较慢,喜欢用老一套传统的方法从事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业生产积极性由此受挫。实施大喇叭科技广播进村以来,村民们的观念变了,开始相信科技,主动学科技用科技。如吉林省东丰县农广校选定具备播放条件处于停播状态的三合乡兴太村和猴石镇的安业村作为试点村。确定人员,定时播放,每天早晚两次。针对农时季节的不同、农户的需求不同安排播放内容;针对本村的特色产业技术为主播放,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们都说:“听广播学技术,种啥养啥不打怵,大喇叭教咱咋致富。”吉林省东辽县2个大喇叭试点村的农民以种玉米为主,通过收听收看有关玉米种植的品种选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抗低温促早熟技术等,玉米种植技术明显提高,亩产由过去的1500斤提高到1800斤,亩纯增加经济收入180元。很多农民走出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树立了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的新观念。

(二)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农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接收农业知识的途径少且不畅通,造成了一些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不能及时地传播到农民中去,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缓慢,农业资源的合理运用、开发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科技广播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农民学习科学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科技动态的窗口,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多方面接受知识和信息,从而加快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使农民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依靠科技组织生产,依靠信息进入市场。如河北省丰宁县的一个村子有70多个养猪户,因缺少科学喂养技术,效益一直不高。广播站建立后,反复播放了四位一体的养猪技术,变自由养为科学养,变一年出栏为6个月,缩短了养殖周期,减少了养殖费用,使经济效益大大增加。

(三)强化了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农村科技大喇叭的开播,有力地强化了农业技术和科技信息的大力传播,促进了农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的形成,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福安村、甲山村、明道村从过去单纯种植玉米,又发展了养殖业。现有养牛、养鸡大户3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在他们的带动下,周边有30户农民发展了养殖业,规模逐年扩大,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全村上下,逐步形成了学习科技,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良好氛围。吉林省安图县两江镇江南村的大喇叭,经常播放辣椒栽培技术讲座,使村里的辣椒种植明显增加,并组建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合作经济股份,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辣椒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支柱产业。

(四)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一个村子响起了科技广播,打破了以往的沉静,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广播节目把国家的农业和农村政策适时地传达给广大农民,把政府想做、要做的事情告诉农民,从而使农民更加信任政府、热爱集体、关心政治,提高了乡村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凝聚力。如河北省秦皇岛市的李官营村自从广播开通以来,农民的精神有了寄托,打麻将、玩纸牌的少了,茶余饭后讨论新科技的多了,闲时到广播站听带子、看光盘,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日益高涨,懂法、护法的意识日益加强,村风民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发展农村广播,使命光荣,大有可为

为了充分发挥试点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农村科技大喇叭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站标准化建设活动,通过对大喇叭村的人员、制度、硬件设施(播放设备、播放场所等)、工作运行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并加以评估考核,保证广播站的正常运转,确保大喇叭在乡村发挥重要作用,使农业政策、科技、信息真正进村入户。进一步加强村广播站的规范管理,使农村科技广播站在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于农村科技大喇叭建设和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农村广播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农村科技大喇叭在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的进程中使命光荣,大有可为。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做好农村广播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广播形式和内容,使其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朋友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技术要求,让绿色电波唱响神州大地的村村寨寨、田野山乡!

上一篇:走过坎坷见坦途 下一篇:食用菌产业铺就一条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