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出题海 迈向沃野

时间:2022-06-11 09:42:17

曾有一个由小孩子回答的问题: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这个教学故事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贴近生活,能触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发他们的想象力,启迪他们的智慧。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是否也做到这一点呢?回顾我们往日留给学生的语文作业,大致包括读课文,默写课文,做练习等,这些固然能巩固所学内容,但它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触动他们的心灵。甚至一些学生做语文作业只是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根本不去研读文本,学习的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动脑完成的语文作业,如何展现思维的亮点?这样的语文作业布置、写作现状实在令人担忧。笔者不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布置怎样的作业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启迪他们的智慧呢?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让笔者在困惑时看到了希望。因为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着眼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要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而语文教学是一种母语教学,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因此,笔者认为改进语文作业的布置,让语文作业走向生活,让学生游出题海迈向生活的沃野,才能为高中语文教学找到一个新的出路。本着新课程的这些理念,以作业为突破口,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课前5分钟”言语实践作业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生活语文,笔者设计了言语实践作业,即在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学生进行一定的言语实践。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可以讲一个成语故事;可以鉴赏一首古典诗词;可以推荐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可以评述自己喜欢的一句广告词,等等。教师当堂点评,并每周由学生评委评比、总结。笔者所带的文科班有一位女生推荐了郭敬明的《夏至未至》,读了原文中的一段关于人生幸福的话。优美的文字,淡淡的忧伤,贴近生活的情感,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一时间,班里掀起了一股“郭敬明”热。这样,“课前5分钟”言语实践作业坚持了一个月,学生就慢慢喜欢起来,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逐渐升温,还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2.经典朗诵作业

古诗文是经过千百年时间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然而,古诗文的背诵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要么不喜欢背诵,要么死记硬背,效率极低。基于此,笔者每月举行一次经典朗诵比赛。学生自选课内朗诵内容,自行配乐,但必须是脱稿朗诵。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正是乐于表现自我风采的阶段,教师放开手脚的经典朗诵,给了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古诗文背诵面貌一新。如班里有一位同学,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就是不喜欢背古诗文。但开展经典朗诵比赛后,他连《长恨歌》、《离骚》都能流畅地背完。由原来的老师逼着背转变为学生主动背,背诵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解决了古诗文背诵难的问题,还为良好语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小作文训练作业

现代语文考试制度的制定,作文占据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采用了“教师一作文一学生”一体化做法。具体就是,除每两周一次的大作文,学生每周写一篇小作文。在小作文中,学生可以创作小说、戏剧;可以编写小幽默、小笑话;可以写读后感、观后记;可以写一周以来的学习收获;可以写生活中的困惑;还可以向老师倾诉、交流,等等。在小作文写作中,没有体裁的限制,没有字数的制约,没有师生的对立,学生“我手写生活”。这样,学生有了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写作空间,作文情况大有好转。有同学写小幽默:不识英文的老太太把“Made in China”中的“Made”拼成汉语的“妈的”而生气;有同学写课堂上地理老师左一个圆,右一个圆,信手拈来,却比圆规画得还圆,由此感叹真是“熟能生巧”;也有同学创作宿舍情景剧,把清晨起床时似醒非醒、忙碌、杂乱用略带夸张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同学写心情散文,把放假前制作“倒计时牌”的思家之情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总之,学生的作文不再是东拼西凑、言之无物的灰色文字,而是略带稚气却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绿色作品,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才情的同时,也提升了写作的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作业布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曾经的题海战术已经远远不适应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作业布置上,就是布置生活化语文作业,使作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被学生欣然接受,让学生自觉地思考。从而游出无边的语文题海,迈向广阔的生活沃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上一篇:寒冷地区建筑遮阳体系的冬夏功能转换设计研究 下一篇:北欧的理性与非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