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果”个头为什么越来越大

时间:2022-06-10 06:30:58

“小水果”个头为什么越来越大

生活实例

豆豆特别喜欢吃水果,豆豆妈妈每天都要去菜场买。黄澄澄的香蕉和芒果、瓜瓤红通通的西瓜、红得发黑的樱桃和李子、紫珍珠似的葡萄、红艳艳的荔枝,还有诱人草莓和小西红柿……各色水果琳琅满目,让豆豆妈不知如何选择,只好今天买这个明天买那个。可是,她发现草莓、珍珠番茄(圣女果)、杏、葡萄、枇杷等“袖珍”水果如今个儿越来越大,有些形状还不规则,棱棱角角的,味道也跟一些小个儿的不一样,而且价格比小的更贵。有时,西瓜一点都不甜,红红的西红柿带一个小尖顶,芒果闻不到香味,一些个头很大的草莓、樱桃颜色漂亮吃起来却没味儿。豆豆妈听同事说,这都是使用膨大剂、催熟剂等化学激素“美容”的结果。豆豆妈感到很困惑:这些水果是不是真的在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化学激素?对健康有影响吗?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有没有影响?

1.现在水果种植过程中,是否存在使用化学激素?

我们日常消费食用的水果种类很多,同类水果中的品种更多,不同水果的形状也多种多样,个头大小不一,由小型果到同类产品的大型果之间,重量、果型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但大小水果的栽培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获得品质优良、数量较多的产品,这就涉及到生长与发育的调控问题,这种调控可以通过一些栽培措施(如施肥、整枝等)来达到,而合理地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化学调控更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方法。

2.那水果为什么个头差别那么大?大个儿水果的品质跟小个儿的相比,有没有差别?

以草莓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我国草莓标准的感官品质指标要求中,按照不同的品种果型大小分为大、中、小型果,按照同品种个体的大小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果,果重由6克到大型果的最低大于30克以上,果形之间相差较大。而且,近年来草莓种植普遍引进高产栽培技术,如果栽培得当,结出来的草莓单果平均重50克,并非靠激素催大。我国栽培的重要草莓品种中,大果型品种(平均单果重大于或等于25克)有全明星、吐德拉、弗吉尼亚、安娜、硕丰等,中小果型品种(平均单果重小于25克)有红手套、三星、丰香、哈尼、玛丽亚等。

实际草莓品种有上千个,固形物含量、酸量、硬度有高有低,也就是有甜的、有稍甜的、有不甜的、有酸甜可口的、有软的、有硬的,形状也是各式各样的。总之,草莓的大小、口味、外形、色泽主要取决于品种的差异。

同品种间水果的口味、果形大小差异,主要取决土壤、肥力、温度、栽培技术、生长时间等。因为植物果实的成长是一个积累糖类物质的过程,在自然成熟时会分解产生较多的果糖等甜味物质,才会甜。如果缩短正常的生长周期,水果的口味和营养成分肯定要差一些。如果合理使用植物生长激素,同品种的草莓个体会起到增大的效果,但无论如何猫不会变得像虎一样大,只能是大猫小猫、肥猫瘦猫的差别。

3.有些水果的口味不好,是不是注射了植物激素造成的?

现在,很多人经常感到水果质量不那么尽如人意。有些水果个头很大,但是风味并不好,就怀疑是使用了“膨大剂”;有些水果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味道并不香甜,就怀疑是使用了“催熟剂”。实际上,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抢季节或长途运输需要,水果生长时间不太够,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未到最佳含量时就被摘下来准备销售或贩运了。另外,水果口味还受品种、栽培技术措施的影响,包括土壤条件、生长温度、化肥的使用、农药及生长调剂的使用等。因此,水果口味不好不仅仅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合理使用的原因。

植物生长激素是不能采用注射的方式进行的,主要是喷或涂抹的方式,而且是在水果生长发育的前期。

4.吃了含有植物激素的水果对身体有没有影响?会导致孩子性早熟吗?

有报道说,吃了使用过激素的水果,会使孩子性早熟。就目前的科学研究发展水平认识,这是不可能的。植物激素是植物体本身就已经具有的激素,大多是小分子化合物,动物激素主要是蛋白质和多肽等大分子化合物,两者的化学结构并不相同。而激素的作用是有针对性的,不同生物体必须选择不同的激素。人和水果一个属于动物,一个属于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根本不同。中国科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合作用动物激素培养植物,把植物激素用于动物的饲养研究,结果是植物和动物双方都没有任何结果。

按国家规定,每一种国家准许推广应用的植物激素,都要经过严格的试验,除了进行检测作用效果的大田试验外,还同时进行动物试验,动物试验包括动物急性口服试验、皮下试验和慢性试验等,经过动物学家、医学专家、人类学家的联合审查,认定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后,方可进行推广应用。例如,目前在国内外应用较多的催熟剂――乙烯利,据研究不仅对人类无致癌作用,反而有抑制小白鼠肺肿瘤的作用。

不过,虽然植物激素不会“催熟”人体,但毕竟是一种农药,不合理使用导致水果中激素的超标残留还是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的。

选购水果注意事项

水果消费有不同的层面,有的消费者经济条件较好,在水果采摘早期购买高价水果,这恐怕不光是对这种水果有特别嗜好,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评价和自我认可的需要。如早几天的樱桃每500克要200多元,晚几天就只需几十元甚至十几元。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没必要购买200多元的不太到成熟期摘下的樱桃。日常消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应明确新技术的采用是比较普遍的,要相信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2. 要尽量避免在某一水果消费期的两端购买。

3. 购买时应注意观察水果的外形,质量好的水果要有丰富的自然光泽,不破、不缩、不流汁,果体均匀,不变形,要有一定的硬度(过软的新鲜度差),表面无病斑、无异味等。

TIPS:什么是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物质是指能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两大类。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以生长素为例,它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果实的生长。植物授粉及受精之后,子房及种子内的生长素含量急剧增加,并吸引养分向果实中运输,因而使果实膨大。在雌蕊未经受精的情况下,只要子房能及时获得生长素,便能诱导某些植物无籽果实的形成,如黄瓜、西瓜、茄子、西葫芦、樱桃和无花果等,可在授粉前用生长素喷或涂于柱头或其他花器上,不经授粉最终也能使子房膨大,形成无籽果实。

由于天然植物激素的提取和来源受限制,目前使用的植物激素类物质,或称“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化合物,按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吲哚类(吲哚丁酸、吲哚乙酸等)、萘羧酸类(a―萘乙酸,萘乙酸甲酯、萘氧乙酸等)和苯氧羧酸类(2.4-D、2.4.5-T、PCPA、增产灵、增产素等)。这些都是国家批准使用的正规产品,可以促进果实发育、保花保果、疏花疏果、延缓或促进果实成熟等,其毒性和残留都符合要求,只要按照说明使用,并不是什么“不法行为”。

实际上,由于这些生长活性物质作用非常灵敏,农民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超量使用的,因为使用量的稍微增加,就会带来生产上的不利影响,导致植物生长障碍或者果实生长异常变形等。如:西红柿采用2.4-D保花保果,如果使用量稍多,西红柿顶端就会突起一个尖顶,非常明显。

上一篇:选择食物不必关注酸碱性 下一篇:美食:重塑你的乌黑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