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优先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时间:2022-06-10 05:54:04

【前言】基于生态优先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传统用地适宜性评价忽略了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安全格局等生态因素。其栅格加权叠加、不同的分级方式也容易造成评价结果失真,使生态优先原则没有得到完整体现。 2 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赣湘合作试验区湘东园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地处江西湖南...

基于生态优先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摘要:本文以赣湘合作试验区湘东园为例,在生态优先理念下,通过以地形地貌和水敏感性为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对基于产业发展路径的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修正完善,将生态高敏感和较敏感用地划入不适宜建设用地,形成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高城乡规划科学性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生态优先;生态敏感性;用地适宜性;GIS

1 相关理论综述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的用地的自然条件和开发的区位条件所进行的工程评估及技术经济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常用的方法是多因子加权叠加法。1969年,麦克哈格在其代表作(Design with Nature),以环境科学知识为基础,分析各种环境因子并划定区域中具有高自然度的环境敏感度地区,在先期评估阶段即依城市发展或公路规划等不同的需求,经叠图技术分析换分出适宜性高低地区[1]。

经历了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时代,保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的重要前提。俞孔坚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和“反规划”理念,将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比作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需要规划具有前瞻性。而“反规划”的方法论一改传统城市规划着眼于建设用地的视角,从恒常不变的生态基础设施出发,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2]。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将对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景观资源加以保护并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无论是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安全格局都体现了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生态优先这一原则[3]。

传统用地适宜性评价忽略了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安全格局等生态因素。其栅格加权叠加、不同的分级方式也容易造成评价结果失真,使生态优先原则没有得到完整体现。

2 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赣湘合作试验区湘东园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地处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处。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产业园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避免走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湘东园规划面积约100km?,区域内现有国道G320,浙赣铁路、沪昆高速等重要交通设施。最低小海拔高程为45m,最大海拔高程为300m,高差约255m,整体坡度缓和,属于低丘缓坡地貌。区内有萍水等重要水系流经,自然生态本底丰富(图1)。

2.1 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首先从老关镇低丘缓坡的自然地形条件出发,以高程、坡度为地形评价因子,再从产业发展路径出发,引入交通、区位条件等因子,形成开发建设视角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接着构建由地形地貌和水安全格局组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式,通过比较合区,将规划区划分为不同生态敏感性分区。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结论,修正完善基于产业发展路径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形成生态优先理念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图2)。

2.2 基于产业发展路径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在产业园发展初期,用地选择主要考虑靠近现状产业基础,便于提供生产配套服务;靠近对外交通设施,便于物资集散;靠近城镇中心,便于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基于以上的产业发展路径,本次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地形地貌、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作为评价一级评价因子。在二级评价因子中选取对产业布局起关键作用的因子,交通条件有G320、沪昆高速,区位条件从生活配套因子(老关镇区、湘东区中心城),生产配套因子(醴陵东富工业园、萍乡陶瓷工业园)全面考虑规划区用地适宜性。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各单因子的分级及赋值标准,将不同量纲的因子转化为适宜性等级(表1)。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对各评价因子栅格化处理(图3),通过加权叠加和分类得到规划区基于产业发展路径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图4)。

2.3 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适应的能力[1]。本次评价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宜规律,明确不同生态敏感性地区的空间范围。

2.3.1 评价因子与赋值

受基础资料收集的限制,生态敏感性评价从地形地貌敏感性、水敏感性进行评价。地形地貌敏感性包括高程、坡度敏感性,水敏感性包括地表径流、现状水系、低洼易涝敏感性[2],共五个因子构成本次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专家打分,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分级及赋值标准。与加权叠加方法不同,水敏感性评价通过二级评价因子之间比较合取叠加的方法,两两比较后取生态敏感性较高的栅格值作为比较后新生成的栅格的像元值(表2)。这种方法避免了同等地位的因子因为加权叠加和分类方法的不同产生的评价结果失真(图5)。

2.3.2比较合取

采用比较合取的方法,将水敏感性和地形地貌敏感性进行比较,取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像元值作为新栅格的像元值,得到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可以发现较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为规划区内地表径流和重要山体,并形成连续的生态斑块,是规划区生态廊道、禁建区适合的选取对象。

2.4 生态优先理念下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对基于产业发展路径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完善。将生态高敏感性和较高敏感性区域归入特别不适宜建设区,即Ⅶ类用地。考虑到栅格叠加的过程中产生过多的零碎用地,是评价结果的“噪音”,即干扰信息,应整理合并。此项工作可借助Acrgis10.0中消除(elimination)工具完成(图7)。

经过修正后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按从高到低分为六级。其中Ⅰ、Ⅱ、Ⅲ类用地为适宜建设用地,用地地势平坦开阔,交通区位条件良好,生态敏感性较低,适合成片开发建设。Ⅳ类用地为有条件限制建设用地,地势稍有起伏,生态敏感性中等,有低丘分布,在维持现有地形特点、保护原有植被格局的前提下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减小对原有生态格局的影响。Ⅴ、Ⅵ类用地为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布在区内主要山体和地表径流、现状水系等区域,生态敏感性高,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可打造城市山体绿地、滨水公园,作为生态廊道重要战略节点保留[1]。

3 结语

本文在生态优先理念的指导下,以生态敏感性对传统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修正,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但受基础资料收集和规划编制重点的限制,本文在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选取上不够完善,权重分布和分级标准有些仍依赖规划师主观经验判断。这也有待于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优化。

参考文献

[1] 马烨,张昀,马小晶.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株洲枫溪生态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6):234-240.

[2] 俞孔坚,李迪华.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C].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2002.9

[3] 乔欣. 城市用地评定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导入[D].重庆大学,2004.4

上一篇:在新专业,我5点就起床 下一篇:星座11/0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