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给女儿带娃的母亲和觉得天经地义的女儿

时间:2022-06-10 05:22:42

不愿给女儿带娃的母亲和觉得天经地义的女儿

病态母女关系类型:过度溺爱VS过度依赖

有很多年轻妈妈觉得让亲妈帮自己带孩子天经地义。“我妈不帮我谁帮我?”孩子的事情,父母就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是,很多姥姥却不太愿意带外孙,她们想安享晚年,也担心好心办坏事,怕因为带娃这件事,和女儿的关系搞僵或者比之前更糟。

陶姐来自四川农村,今年62岁。二女儿今年大年初一生了老二,她大年初三晚上赶到了北京。帮女儿带孩子,陶姐已经是第三次了,她有点儿无可奈何,说:“没办法,她们的爸爸去世得早,我不帮她们,谁帮?”

陶姐有3个女儿,大女儿在上海,二女儿在北京,小女儿在成都。她36岁那年,丈夫因车祸离世。那一年,大女儿刚上高一,二女儿上初二,小女儿上初一。带着3个孩子的她没有再婚,陶姐也很争气,为了供养3个孩子,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她曾连续10年,一个人种10亩菜地。陶姐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一口气把3个女儿都供到上大学。

即便再辛苦,她也不让女儿们申请贷款,不让她们勤工俭学。别人都说陶姐逞强,她就说:“女儿要富养,我要让她们从小就吃苦的话,她们可能一辈子都是劳碌命。”陶姐说,丈夫在世时对女儿百依百顺,她不想让她们觉得爸爸不在就得过苦日子。她的无私、坚强和付出,让孩子们感动的同时,无形中也让她们觉得理所当然。

“在我们心目中,妈妈简直就是超人!印象中她没生过病,也从来没让我们拖欠过学费。大姐上大一时要买相机,我妈马上给她打了2000元;二姐的男朋友劈腿,我妈把那男的骂得狗血喷头!”说到妈妈,小女儿很是骄傲。

妈妈一碗水端平,妈妈也无所不能。这是3个女儿对陶姐的一致评价。3个女儿成家立业后,动不动就找她时,焦头烂额的陶姐后悔:当初不应该对她们百依百顺,应该让她们吃点儿苦的。

大女儿怀孕3个月时,让陶姐去上海照顾她。陶姐犹豫了,那年她55岁,常年干繁重体力活,落下了一身毛病。 “我自己种菜卖,也不用跟她们要钱。想吃啥吃啥,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但陶姐没把心里话告诉老大,而是很快就赶到了上海。

除了带孩子,陶姐还给女儿、女婿做饭。外孙两岁半时,刚断奶没多久,大女儿和女婿去英国旅游了10天。“回来时给她婆婆带了3000多元的化妆品,给我就买了个小镜子。”陶姐哭着跟亲戚抱怨,结果这话传到大女儿耳朵里,她马上给陶姐买了套4000多元的化妆品,陶姐把化妆品送给亲家,结果大女儿哭着说:“妈,你成心不让我过好!”这件事,让陶姐铁心回到老家,她觉得再这样下去,和大女儿关系会越来越糟糕。

不久后,陶姐回到老家,并在那里和一个大他5岁的老头谈起了黄昏恋。但是2015年,小女儿也做了母亲。她有点儿坐立不安了,去看小女儿时,偷偷给她塞了一万元钱,言下之意是不帮忙带孩子了。没想到小女儿却“哇”的一声哭出来:“人家都说妈妈最疼老幺,我却觉得您有点儿偏心……”得,陶姐只好留在了小女儿家。而因为二女儿生老大时没帮忙,2017年2月,二女儿生二胎时,尽管她什么都没说,陶姐还是马上赶到了北京。

和内心深处不想帮忙,但又不知如何拒绝的陶姐不同的是,刚从某大学退休的林海芬早就告诉女儿:“我当时带你就蛐量嗔耍你生孩子后休想让我带!”女儿说:“我还偏要你带!”去年秋天产下一对龙凤胎,家里请了保姆,乡下的小姑子也去帮忙了,女儿仍然三番五次让林海芬去帮她。她家离女儿家要坐3个小时公交车,林海芬每星期去女儿家一次,但每次都不住在那里。“因为这是你的家,孩子也是你和你老公的!”每当女儿抱怨她来家里就是和孩子照照相时,林海芬就说:“那你给我一个,让我带回家照顾。跟你在一起,孩子没照顾好,我们俩十有八九成仇人!”女儿拗不过,就让她每个月给点儿钱,林海芬当场甩出一万元,但话说得并不好听:“这钱,不是给你的,因为我没义务给你带孩子!记住:你有你的小家,我有我的生活,你别老是界限不清!”

专家点评:

在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或父母关系疏离的家庭中,母亲常常与孩子相依为命―在生活中相互依偎,在情绪上相互陪伴。甚至,无形中孩子长期充当了母亲的“情绪伴侣”,亲子关系变得难舍难分。类似陶姐这样常年对女儿溺爱与隐忍的背后,往往既有对自身情感匮乏的补偿心理,又有对再次失去“伴侣”的恐惧。另外,陶姐长期以来对于爱的表达也只有辛苦劳作这一种,女儿们也习惯了这种唯一的方式,一旦某天陶姐不再劳作,金钱、思念等其他方式都难以令女儿们感到满足。而像林海芬这样的母亲,对于个人界限的坚持值得肯定,但是表达方式显得有些生硬,所以她虽然维护了个人利益,却让母女亲情难以流动。

无论是陶姐,还是林海芬的女儿,都应该明白:生儿育女的过程是自我的一次再成长,你在与新生命越来越亲近的联结中,也要慢慢从和母亲的紧密关系中分化出来,成为真正独立、成熟的成年人。母亲在享受天伦时,应该尽可能地尝试向外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兴趣爱好,转移自己对女儿的关注和担心。总之,当彼此都不把“带孩子”这件事作为衡量母女情的唯一和绝对标准时,姥姥和妈妈之间就能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机会发展出更多、更丰富的爱的表达方式。

上一篇:基于应变测量的桅杆结构拉耳焊缝损伤识别 下一篇:让父母的“醒神风”来得慢些再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