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时间:2022-06-10 01:53:31

浅议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是教师进入实施环节之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即教师在上课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充分理解课程思想,深刻挖掘课程功能,恰当确定课程目标,结合师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有效的组织策略等,它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一、整体控制教学设计,思考教育价值选择

通过对优秀教师教学设计的研究发现,优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大都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即“要到哪里去?”“如何到达那里?”“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学生在哪里?”“教师是谁?”“师生要建立怎样的关系?”[1]其中,前三个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三项主要活动,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准备。

1.“要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即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决定教师行动的方向,是教师制订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结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分析,明确本节课学生必须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思考这次学习活动会对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习惯产生哪些影响,有没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技能背后的原理等。

2.“如何到达那里?”

“如何到达那里?”这是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判断。教师要确定采取怎样的方式、以怎样的程序、通过怎样的途径、使用怎样的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还需要考虑时间的分配、节奏的控制、材料的准备、学生的分工等问题。

3.“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

“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这一问题涉及的是开发和实施评价的环节。为了确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思考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评价教学材料,对教学作怎样的修改,等等。

以上三个问题是对实施课程的一个整体控制,它有助于保证目标、活动和评估之间的一致性。问题的答案也要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普适性,方便教师间的交流与分享,有利于新教师的学习和效仿。

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是评价教育质量最为重要的标准与特征,学生、教师及其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在哪里?”“教师是谁?”“师生要建立怎样的关系?”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反映教师的教育价值选择,体现优秀教师的智慧所在,它具有模糊性、个体性。

4.“学生在哪里?”

“学生在哪里?”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找到学生的准确位置,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是什么情况,群体怎样,个体又怎样,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预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多少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差距有多大,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所要考虑的。而且,每一个环节都将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想到课堂教学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能采用怎样的形式和手段处理意料之外的情况等。

5.“教师是谁?”

“教师应该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教师们都能谈出很多,但事实上“教师是谁”这一问题并不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自我定位。优秀教师往往能够根据教学任务将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度、相关知识的广度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建立紧密的联系,不仅清楚要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而且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仅清楚要采用怎样的呈现方式和思考路径,而且能够运用教师个体独有的语言、节奏,在设计中彰显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个体风格。

6.“师生要建立怎样的关系?”

关于“师生要建立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无数学者、专家、教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回答。由于个人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性格倾向的不同,学生对教师的喜好也会不同;由于个体的教育理念、智能类型、教学风格、个性特征不同,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与学生相处的态度和方式也会有不同。总之,师生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样与多元的。

笔者认为,基于专业职能的视角,教师应考虑自己和学生要建立怎样的关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深刻、持续的信念,批判性地去思考社会问题和现象,对现有的知识持怀疑态度,运用民主对话为创造理想世界而奋斗”。[2]如果教师能够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师生关系进行更为理性而有深度的思考,在教学设计时就能选取适宜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事例,帮助师生逐步形成高效的沟通模式和互动策略,这应该是优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凸显的特质。

上述六个问题是优秀教师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对普通教师反思教学设计也很有帮助。首先,可以用上述“六问”对一次教学设计进行价值判断。比如说:教学设计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它是高效的还是低效的?它是只利于当前还是立足于长远的?针对当前的具体情况它是最合适的吗?支持这种选择的思想和行动是稳定的吗?这个教学设计中反映了教育的哪些一般规律?它具有哪些鲜明的个人特质?其次,还可以对教学设计的主要成分和核心关系逐一批判,审视它的整体结构和重点环节,并对它的科学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加以判断。最后,还可以对每一次的教学设计自我评价的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对于一些共性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优势与不足加以分析,思考和谋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在实践中反思,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在实践中反思,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方式。“当一个实践者进行这种反思过程时,他就会成为实际情景中的研究者,并在这种过程中获得正规的和严谨的专业知识。”[3]就学校而言,组织案例分析、建立共享机制、加强场域互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较为有效的途径和策略。

1.组织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具有较强的便捷性,可以不受学校发展背景、组织文化、时空条件、人员规模的限制,学校的领导者、项目的组织者或普通教师都可以根据现实需求确定主题,选取典型的案例或案例群进行多向度、多维度的交流与讨论,这对解决单项问题、培训新教师的帮助很大。提高案例研究的系统性、计划性,思考案例研究的影响因素,消除案例研究功效的不稳定性是学校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很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2.建立共享机制

共享行为是个体需要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的组织文化、评价制度、工作模式会通过对教师动机和行为的作用而影响教师群体的课程转化能力和教学设计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优化共享机制是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和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加强场域互动

人的一切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每一场域的组织成员都有着较为一致的价值和态度,以及较为相似的工作节奏和速度。场域的相对独立性和闭合性影响了组织成员的域外联系。学校作为一个较为弱势的场域,特别是在理论研究相对欠缺、对经验的依赖显著、受现实的局限较强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追求即时效能。教师应从教育的本源出发思考问题、设计课程,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服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研究部门的联系,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这也是一个关乎学校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影响力的重要策略。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课程认识水平与课程转化能力,并影响教师的课程实施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借鉴和实践反思,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P•L•史密斯,T•J•雷根.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13.

[2]Giroux H.A.Living Dangerously: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New Cultural Racism[A].Giroux H,Mclaren P.Borders: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Studies[C].New York:London Routledge,1994:29-55.

[3]Donald.A.Schon.The Reflective Prac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69.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

上一篇: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下一篇:放手让学生去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