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与排除原理及应用

时间:2022-06-10 12:02:16

包含与排除原理及应用

【摘要】从集合的角度,引入一个有限或无穷的集合U及U的子集A,子集A的特征函数A(x)根据U中变元x属于或不属于A,定义A(x)=1或0,在此基础上证明了包含与排除原理的两个定理,并且通过实例对这两个原理进行了应用.

【关键词】集合;子集;特征函数;包含与排除

为了证明本原理的定理,我们事先要做一些引导,我们讨论一个有限或无穷的集合U.U的子集A的特征函数A(x)是U中变元x的函数.根据x属于或不属于A定义

A(x)=1或0.

U的特征函数为常数1(因此U也表示单位数),空集的特征函数是常数0,U的子集A,B,C,…的特征函数分别用A(x),B(x),C(x),…表示,如果不致发生误解的话,也可以把A(x),B(x),C(x),…简写成A,B,C,…即用同样的符号表示U的子集和它的特征函数.

A是B的一个子集的充要条件是对所有x成立A(x)≤B(x)或简写成A≤B.

如果U是一个有限集,那么子集A中元素的个数是∑A(x),其中和式取遍U中所有元素.

定理1 设有N个对象,令Nα,Nβ,…,Nμ,Nλ分别表示这些对象中具有某种性质α,β,…,μ和λ的对象的个数.类似的,令Nαβ,Nαγ,…,Nαβλ,…,Nαβγ…μλ分别表示同时具有性质α和β,α和γ,…,α,β和γ,…,α,β,γ,…,μ和λ的对象的个数.那么不具有性质α,β,γ,…,μ,λ中任一性质的对象个数N0等于

N-Nα-Nβ-Nγ-…-Nμ-Nλ+Nαβ+Nαγ+…+ Nμλ-Nαβλ-…±Nαβγ…μλ.

证明 设A,B,C,…分别为具有性质α,β,γ…的对象所组成的子集,则A,B,C,…的余集的交集表示不具有性质α,β,γ…中的任何一个性质的对象所组成的集合.我们需要找出它所含元素的个数,令N0是它所含元素的个数,N是对象的个数,其他Nα,Nβ,…的含义同定理.由上可得A,B,C,…的余集的交集的特征函数是:

(1-A)(1-B)(1-C)…=1-A-B-C-…+AB+AC+BC+…-ABC-…

所以它的元素个数N0等于

∑[(1-A)(1-B)(1-C)…]= ∑1-∑A-∑B-∑C-…+∑(AB)+∑(AC)+∑(BC)+…-

∑(ABC)-…= N-Nα-Nβ- Nγ-…+Nαβ+Nαγ+ Nβγ-…-Nαβγ-….

即求出所需求元素的个数,定理即证.

定理2 假定有N个对象,像在定理1中那样,它们能够具有性质α,β,…,μ,λ,给每个对象带上一个权数.用Wα表示具有性质α的所有对象所带的权数总值(那些对象所带权数数值的和),用Wβ表示具有性质β的所有对象所带的权数总值等等.类似的,令Wαβ,Wαγ,…,Wαβλ,…,Wαβγ…μλ分别表示同时具有性质α和β,α和γ,…,α,β和γ,…,α,β,γ,…,μ和λ的对象所带权数总值.如果W是所有对象所带的权数总值,那么不具有性质α,β,γ,…,μ,λ中任一性质的那些对象所带的权数总值等于W-Wα-Wβ-Wγ-…-Wμ-Wλ+Wαβ+Wαγ+…+ Wμλ- Wαβλ-…±Wαβγ…μλ.

证明 设A,B,C,…分别为具有性质α,β,γ,…的对象所组成的子集,则不具有性质α,β,γ,…中的任何一个性质的对象所组成的集合是A,B,C,…的余集的交集,则有∑xA是具有性质α的所有对象的权数总值,类似的∑xB表示具有性质β的所有对象的权数总值……我们需要找出A,B,C,…的余集的交集中对象所带的权数总值,由此可得,它的特征函数是:

(1-A)(1-B)(1-C)…=1-A-B-C-…+AB+AC+BC+…-ABC-….

那么,不具有性质α,β,γ,…中任一性质的那些对象所带的权数总值W0等于

a+b+c+…+k+l-min(a,b)-min(a,c)-…-min(k,l)+min(a,b,c)+…±min(a,b,c,…,k,l).

证 令N=max(a,b,c,…,k,l).当N=0时,结论显然成立.当N>0时,将数1,2,…,N看作对象,并对它们应用定理1.如果一个数≤a,则称该数具有性质α,若≤b,则称具有性质β,等等,既没有性质α也没有性质β…的对象的个数显然等于0.于是

N-[a+b+c+…+k+l-min(a,b)-min(a,c)-…-min(k,l)+min(a,b,c)+…±min(a,b,c,…,k,l)]=0,即证.

在这里我们从集合的角度,证明了包含与排除原理的两个定理,其中定理2是定理1的推广,而定理1是定理2的特殊情况.并通过例题对所证明的定理进行了应用,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通常应用定理2即可.

【参考文献】

[1]刘玉翘,陈汉卿.集合初步知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潘东,金以慧.可拓控制的探索与研究[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6,13(3):305-311.

[4]崔明荣.现代数学的集合论思想[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1).

上一篇:正态分布及其扩展综述 下一篇:有关焦半径圆锥曲线问题的极坐标解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