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方言联绵词探源一则

时间:2022-06-10 11:00:52

摘 要:古汉语中有很多联绵词(即双音节单纯词),由于时地语音变化,有些词在方言俗语中有了不同的读法,但意义却没多大变化,有些可在典籍中找到其音、义的源头。

关键词:方言 狼抗 联绵词

“方言是同一种语言的地域性分支,是由同一种古老的语言慢慢分化形成的,因此一种语言内的各种方言之间必然有内在联系。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其或同或异的特点,在语音方面有的方言保持古全浊声母,有的将古全浊声母转化为清声母等;”[1]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有些古汉语词汇在方言中就有了另外一种读法。对这些方言词汇作探源分析,对于了解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和探索联绵词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

láng hāng拟音:“榔夯”也作“旁夯”(可能是其变读)是流行于贵阳周边布依族聚居区的一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东西堆得不整齐,松乱。如:“你把柴堆得啷个榔夯,占地方都不说了,还容易倒下来嘛。”(你把柴堆得这样不整齐,不仅占地方而且还容易倒下来。)其中的“榔夯”是一个叠韵联绵词,在这里是极言其不整齐、不紧实,引申出“庞大、占空间”之义。“榔夯”是一个多义词,除此以外还可表示“做事情马虎、不精致”如:“你做得也太榔夯了嘛,不安逸做就早说嘛。”(你做事情也太马虎了吧!不想做就早点说。)

“榔夯”应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语,六朝时出现的古汉语联绵词“狼抗”应是其源头。“狼抗”,“狼”《广韵》唐韵鲁当切,《集韵》《韵会》卢当切,《正韵》鲁堂切,音。《说文》:“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从犬,良声。”清・段玉裁注:“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详其状可识别也。”

“抗”,古文:“亢”《唐韵》苦浪切《集韵》《韵会》《正韵》口浪切,音伉。《说文》:“也,从手亢声”。清・段玉裁注:“也。”夕礼注曰:“抗,御也。”《左传》曰:“以亢其雠。”注云:“亢犹当也。亢抗之借字。”周礼:“纲恶马。”注云:“纲读以亢其雠之亢。书亦或亢。亢,御也。禁也。纲亦亢之,借字也。引申之义高抗。”

“狼抗”,“狼”(唐韵,宕摄)“抗”(宕韵,宕摄)是一个叠韵联绵词。在六朝时出现,表“自大、高傲”义,该词有“狼亢”“狼”“抗”“康”“ 榔”等核心义为“大”“空”[2]的异体字,其读音形式皆为前后音节都以复合带鼻音韵母ang为韵母,以此音节演化出“圹”“梁”“”等联绵词族,其中的一部分在典籍中以文字形式保留了下来。

狼抗:用于指人的性格,《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为“傲慢,暴戾”。[3]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大将军当下,时咸谓无缘尔。伯仁曰:‘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且人臣安得称兵以向朝廷?处仲狼抗刚愎,王平子何在?’”又《识鉴》:“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晋书・周传》:“ 处仲刚愎强忍,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宋书・始安王休仁传》:“休佑平生,狼抗无赖。”

狼:用来指人或物大而笨重。《西游记》二十四:“自家身子又狼,不能移动,只等行者来,与它计较。”《西游记》七十六:“那呆子生得狼,又不会腾挪,这一去少吉多凶,你还去救他一救。”《红楼梦》八:“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蠢大之物等语之谤。”凌蒙初《拍案惊奇》卷一:“若不是海船,也着不得这样狼东西。”《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二卷:“那树又大了,本等招风,怎当这一只狼的船,尽力生根在这树上。”又《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把家中细软尽情藏过,狼家伙什物,多将来卖掉。”《围城》七:“辛楣把带来的十几本书给鸿渐道:‘这些书我不带走了,你将来嫌它们狼,就替我捐给图书馆。’”树《姑苏春》:“不晓得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箱子这么狼,可看样子分量倒不怎么重。”[4]康:用来形容不精致之物。《醒世姻缘传》三十六回:“卷了细软东西,留下些抗物件。”又《醒世姻缘传》:四十一回:“其那康的物件日逐都与魏运运了家去。”

榔:器物长大,笨重,用起来不灵便。《西游记》:“奈我这口刀着实榔,不遂我意,奈何?”“榔”亦称“榔杭”。

圹:原野空荡辽阔,一望无际貌。《庄子・应帝王》:“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之野。” 陆德明释文引崔云:“圹犹旷荡也。”

梁:建筑物中空廓的部分。司马相如《长门赋》:“委参差以梁。”

闶阆:张衡《西京赋》:“高门有闶。”《汉书・扬雄传》:“闶阆其寥廓兮。”注:“闶阆,空虚也。”

:身材高长貌。明・焦《俗书刊误・俗用杂字》:“呼长人曰。”《宋本广韵》:“,,身长。”

“láng hāng”拟音“榔夯”,其词义与“狼抗”同。“狼抗”有同义异形词“榔”(亦称“榔杭”),“杭”(匣母宕摄),“抗”又胡郎切(匣母宕摄)二字音同。贵阳话有四个单字调:“55”“31”“53”“24”,[5]普通话的上声读“35”,贵阳话的上声读降调“31”,“láng hāng”应是“榔杭”的变读。古汉语联绵词有些词例以口语形式在俗语方言中口耳相传,由于时(古今)地(方域)语音变化,不同时地词义引申途径不同,所以这些词在音、义上便有了多种分化。这些词,有些可在典籍中找到与之对应的书面形式,但更多的却没有专字,如贵阳方言“láng hāng”便没有书写专字;在需将这类词写下来时,只能随便找字音与“láng hāng”发音相近的两个字来用。

参考文献:

[1]翟时雨.汉语方言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王敏红.狼抗考源[J].语文研究,2008.(3).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4]闵家骥.简明吴方言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247.

[5]汪平.贵阳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张凤,(1988―),女,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1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布依族,贵州贵阳人;李延新(1988―),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1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聊城。

上一篇:论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下一篇:浅谈纪实性广播剧的创优“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