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出来的贵阳话

时间:2022-04-18 12:44:19

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之后,第一款来自台湾的小米酒叫马拉桑(Malasun,或Ma﹒La﹒Sun),是一种用台湾产的小米、糯米及麦芽按照千年传统烤制成的米酒。“马拉桑”在台湾原住民阿美族语言中的意思是“喝醉啦”。据说这种纯小米酒浓郁香醇,顺口留香,只要沾上口就舍不得放下,直到喝醉为止。

无独有偶,贵阳人将少数民族烤制的米酒叫“biang﹒dang酒”。biǎngdǎng(近似于普通话发音,以下同)是贵阳话摔倒着地的声音,意思是喝了这酒会在不知不觉中醉倒地。布依族、苗族自制的米酒,酒色清亮透明,黄澄如琥珀,醇香味美,清雅诱人,入口顺滑,往往是饮者将其当饮料来喝,当其还只是在品尝饮料口味、尚未领略到酒味时,就已经“biǎngdǎng”了。

“Malasun”的读音可以用中文写出“马拉桑”,作为商标用字,助推了这款台湾少数民族酿制的小米酒走向市场。可是,“biang﹒dang”却没有相应的中文字,想用形象的汉语方言来推销贵州少数民族烤制的米酒就成了难题,贵阳当地人认为非常诙谐又形象的“biang﹒dang酒”及其绝妙文化内涵,只能孤芳自赏了。试想,当向外地人解释“biang﹒dang酒”时,除了形声“biǎngdǎng”外,还需要辅予形象摔地的动作,声像俱下才能让人弄明白。

贵阳方言在进化过程中虽然逐渐趋于弱势,但还是保留了一些独特的、极具贵阳特色的方言词语。这些只能用汉语拼音标示出近似发音、却写不出相应汉字的词语,至今仍然高频率地流通于贵阳人的语言交流之中。只要听见说这些词语,就知道是地道的贵阳话了。

除了以上提到的“biǎngdǎng”外,还有不少贵阳方言词语,在现有的字典、词典中找不到,无法用贴切的汉字写出来。

baī,就是跛(bǒ)的意思。贵阳人说“baī子”,就是跛子(bǒ zǐ)、瘸子(qué zi)。贵阳童谣:“baī子baī,baī上街(gaī)。……”就是以baī的韵母“aī”为韵脚的。如说成跛(bǒ),就不那么生动押韵了。

biaó,表示滑出的动作。如:“肥皂从手头biaó到地上”;“那(à)条老蛇朝水头(toū)一biaó就不见吘。”这一个biaó字的形象动作,包含有:滮、飙、镖、鳔等字的意思,但是又与之有别。另又形容滑。如:“兹条鱼滑biaóbiaó嘞,捉不住。”这也是贵阳话有的双声叠韵构词。

dài,拉、扯。如:“兹条索索dài不断”、“dài开活结就打开降落伞。”

gaǒgaō,糊状食物。如:“用包谷面搅点gaǒgaō来吃”。

gaǒ捞捞,急促促,不顾一切。如:“事先不讲清楚,害得我gaǒ捞捞的赶来,结果小事一桩。”也有单说gaǒ,如:“你gaǒ哪样,车上座位多得很,不用往前挤。”

gīgǎ,吱嘎,象声词。一般指开关门的声音。也可以重叠说,如:“椅子坏吘,一坐上去就gīgīgǎgǎ嘞。”

kàng,盖、戴。如:“拿盘子kàng倒菜碗”、“他kàng起那顶帽子,像苍蝇顶豆壳。”贵阳话中常常说“霉kàng kàng”,就是倒霉透了。用双声叠韵,加强语气,很形象地说被霉运盖住了。或者说“霉时烂kàng”。

kí,“去”的发音。贵阳花溪、青岩发kī音。一些在搞贵阳方言的文章将贵阳话的“去”字用“克”来注音,这就乱来了。既然写出来的是“克”字,就应该是普通话发音,普通话中“克”字读ké,与贵阳话“去”的发音kí不同,且意思是“去”,发音是ké的绝不是贵阳话,而是湖北、云南的方言口音。贵阳方言不像广东方言一样本身没有专用字,何况“克”字贵阳话说k?,和贵阳话的“去”字发音根本挨不上边。用“克”字注音贵阳话的“去”字,是不熟悉贵阳话想当然地硬凑方言注音。有一副与方言有关的对联,是对现在这种“原创”作品最好的描写:

上联是:现在而今眼目下,

下联是:或许大概差不多。

liā, 有粘的意思。如:“吃糍粑糖liā倒牙齿”、“用双面胶把画liā在墙上”;有亲昵的意思。如:“兹个娃儿只liā他外婆”、“空巢老人很想有人liā”。贵阳童谣:“liāliā药,liāliā药,liā倒扯不脱!”有的书写成:黏或昵,词意是对了,但是音不对,字词典上“黏”或“昵”都没有liā的读音;当读音为liǎ时,有塌、掉的意思。如:“书包带从肩膀上liǎ下来吘。”又如:“太阳把手膀脚骭都晒liǎ皮啰。”当说“liǎ鼻涕”时,是指鼻涕从鼻子里淌出来挂在鼻子上不揩,多指小娃娃,如:“都上小学了,还在liǎ鼻涕?”但是,当说“lià鼻涕”时,是指不用手帕、纸巾搽鼻涕,直接用手或衣袖揩鼻涕,如:“我手上都是泥巴,只好lià鼻涕喽。”贵阳话说“liǎ”,又专指狎昵、亵慢或谑戏谑词。如:“他讲的话好liǎ”!“那个人专搞liǎ事”。

luī,“追”的发音,luī山狗。

māngmāng,饭。儿童语言。如:“来,吃māngmāng”;“我只要每顿饭有两碗白māngmāng吃,就知足了。”

ngā,夹、压。如:“风吹门把我嘞手指头(doū)ngā倒吘!”又读音ngá,如:“饼干都ngá碎了。”

ngaň,严密。如:“把坛坛盖kàng ngaň。” 贵阳话经常讲:ngaň丝ngaň缝,就是密不透风的意思。

ngāng,声音很响。如:“喇叭从早上就ngāng起,吵死人!”“他中气足,说话ngāng声ngāng气嘞。”

ngèn,硌。如:“饭里头一颗石沙,差点把我嘞牙齿ngèn落。”“鹅卵石路ngèn得我嘞脚板好痛!”也说gèn。

pāi,贵阳儿童游戏“跳板”用的块状物,可以使石块,也可以用纸折成。pài,张开。如:“他pài开两手拦在门口。”

pēn,靠。如:“找个铁饭碗,pēn倒吃兹辈子”、“他累老火啰,pēn倒栏杆就睡着吘。”也说pén。

piā,象声词,如:“pià嘞一声,茶杯打烂吘”、“pià嘞一声,给她一嘴巴。” 也说pià。记得贵阳说相声的欧少久给捧哏的猜一字谜:“piā,刮刮刮,刮,piā。”谜底是为人民服务的“为”字,他说,“piā”是在墙上写“为”字大标语的时候,用大刷子蘸石灰水往墙上写点时发出来的声音。欧少久说的是北京相声,但是形象而有趣地应用了贵阳方言中的精彩元素。

tèn,震动。如:“兹条路太烂,坐在车上心子都要tèn出来!”打tèn,停顿。如:“照倒稿子念,还要打tèn?”、“他办事太麻利,从头到尾一点都不打tèn。”

zǔ,阻。如:“伤风吘,鼻子有点zǔ。”

zuǎ,踢。如:“下午zuǎ足球”、“走路不小心zuǎ倒坨石头。”

zuāi,往下。如:zuāi瞌睡,指打瞌睡时头往下一点一点的样子。“他在那个位子上zuāi吘”,就是指他从那个职位上跌下来了、倒霉地下台了。他zuāi了一跤,就是指他跌了一跤; zuài,跩。本来指走路像鸭子一样摇摆的样子,贵阳话引申为得意、神气,如:“老二才找到几个钱就zuài起来吘嘞”、“哟,打扮兹样漂亮,zuài得起啰!”

zǔi,贼。贵阳话经常讲:“zǔi呵呵(hōhō)”,意思就是贼眉贼眼、像做贼一样。如:“他刚买了部手机,躲倒用,生怕别人看见,做得zǔi呵呵嘞。”在贵阳话中引申用法为: Luīzǔi,字面上是追贼,实际上是指紧追不舍、催逼得太紧的意思。如:“他像luīzǔi嘞样,催我加班”、“又不是luīzǔi,慢慢嘞走赶得及。”

这些写不出来的贵阳方言词语在表达中生动形象,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独到的意思,这些词语就是留存在贵阳地域的语言文化遗产。

上一篇:明朝皇帝的翼善冠 下一篇:由“乱”生妙,因“乱”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