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检索课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2-06-10 07:42:11

“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检索课教学模式探究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检索课;专业课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检索课教学模式。该模式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虚拟生产任务为核心”,以模拟生产实践设计的虚拟生产任务为线索组织教学,以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42-03

1模式的提出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经费支出比例逐年增加,许多图书馆已经达到当年经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1]。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却并不十分理想。丁枝秀以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4所大学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仅有23.05%的本科生经常使用电子资源[2]。段萌语所调查数据显示,高达89%的学生检索文献最常用的是百度、谷歌“一框”式简单检索,而不是各高校图书馆花大成本采购的电子资源[3]。

杨媛认为“高校对于电子资源的使用培训工作不到位”是造成电子资源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4]。检索课是培养高校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其信息检索技能的重要课程,也是针对电子资源及其他图书馆资源使用的重要培训课程。但是,许多高校的检索课仍采用“授课――实习――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5]。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习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教学的中心是传授文献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6],其主要弊端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者的状态,对信息检索的作用没有切身体会,不清楚信息检索的作用。该模式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整合及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结课后学生只掌握了一些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而信息的感受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及有意识、有目的、有策略地获取信息来帮助自我学习和研究等能力并无明显提高[7]。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选课率逐年降低等问题突显。

王妙娅在《近10年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近10年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强调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培养,强调理论同实践的结合”[8]。“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课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是以模拟生产实践设计的虚拟生产任务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以检索课和专业课融合授课为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下“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专业课教师与检索课教师合力引导学生解决模拟学生就业后的实际场景中所出现问题的过程。

2模式的运行

2.1内容导入

表1所示“辽宁沈阳地区番茄温室栽培的热环境调控措施研究”这一虚拟生产任务的教学流程中,专业课教师首先设置虚拟场景,布置生产任务,介绍问题涉及的专业背景知识。

2.2检索策略设计

专业课教师首先阐明表1所示虚拟生产任务,其检索重点是调控设备,应检索出电加温、水暖加温、煤火加温、遮阳降温、湿帘风机、排风扇、保温被等温度调控设备的种类、型号、厂家价格、性能指标等信息。检索课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合适的检索词,选择恰当的布尔逻辑关系,设计合适的检索策略。根据选词选择,选择检索词时除了基本词,还应考虑其同义词、上位词、下位词和相关词(见表2)。

2.3数据库检索操作

检索课教师应根据虚拟生产任务所需文献类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数据库进行检索操作。表2所示案例在图书这一文献类型中可以检索到比较成熟的信息,在期刊等其他类型文献中能检索到较新信息,因此,选择“中国知网数据库”和“读秀学术搜索”等两个中文数据库比较适合。

根据表2总体检索策略在数据库中输入检索表达式时,提示学生注意“先输入逻辑或方面内容,再输入逻辑与方面内容”才能得到准确的检索结果。

2.4检索结果筛选

“检索结果是否符合虚拟生产任务”由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通过阅读检索结果的密切相关文献原文,小组内部学生首先自我判断查准率。待小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整个小组的基本观点后,在定期召开的专题讨论课汇报中,由全体同学共同讨论检索结果与课题的切合度。专题讨论课中专业课教师的点评则为学生及检索课教学的进一步调整检索策略提供了依据。

3模式的特点

3.1以模拟生产实践设计的虚拟生产任务为线索组织教学

该模式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虚拟生产任务为核心”。学生以未来就业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学习目标,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以实践问题为核心,探索未知领域的学习活动已经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扩展了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使他们在探索和尝试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谋求自身创造潜能的充分挖掘[9]。教师也不完全以章节顺序组织教学,而是以模拟生产实践设计的虚拟生产任务为线索组织教学,更多地充当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激励者与引导者[9]。信息检索课彻底摆脱掉“所有专业都讲解同样内容”的局面[10]。

以虚拟生产任务为线索,将内容导入、检索策略设计、数据库检索操作和检索结果筛选等诸多教学过程,一环套一环紧密衔接在一起。课堂教学采取师生讨论的形式,课下准备专题讲座时,通过课题组所建的师生微信群,师生也可随时沟通,使得教师的整个指导过程都运用互动形式[11]。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乏味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为完成模拟生产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师生密切合作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12],分组学习探究解决问题,不仅有个体的智慧闪现,更离不开集体、同伴的合作研讨[13]。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教学环境,通过集体的力量理解教学内容,掌握信息技能,提高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12]。

3.2以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驱动主动学习

传统的检索课授课模式,重视教师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兴趣培养;重视检索能力培训而忽视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重视检索方法传授而忽视信息意识的培养[14]。“要我学”的“接受式学习”和“我要学”的“主动性学习”学习效果差别很大。信息需求是产生“我要学”检索活动的动力源泉。较强的信息利用能力及较好的信息意识会催生更多的信息需求及检索活动。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15]。本模式中“与考试成绩、学分相关,且可亲自操作”等诸多特点,使学生对检索课产生浓厚兴趣,为了保证有效完成该虚拟生产任务,在检索课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主体身份,利用一切可能的信息检索知识和技巧,主动学习,亲自实践,去获取更多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课知识。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16]。表3除“内容导入”环节外的教学流程其他各环节,学生都是主体,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实践操作来获取检索技能和知识。由于教学过程避免了“老师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来体验查找文献、获取信息、得到情报,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直接经验,检索经验量的积累形成检索技巧、能力等的“质”性突破。多次反复设计、实施和修正检索策略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3以检索课和专业课的深度融合教学为平台支撑纵深教学

检索课作为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不仅是检索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检索基本知识和检索技巧,还应着眼于对文献信息的应用[17]。传统的检索课重视基本知识和检索技巧而忽视对检索结果的选择、加工和利用,检索课和专业课深度融合,二者相互渗透、辅助和配合,根据具体课题要求,由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对检索结果进行选择、加工和利用,使信息检索课得到纵深发展。

检索课和专业课的深度融合。首先是检索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知识背景的融合,即检索课教师除了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本专业背景外,还具有有较强的其他专业背景,检索课和专业课教师双方协同进行课程、作业、活动等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18]。共同制定检索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目标、计划、考核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细则,检索课教学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授课、作业、实习、考试等各个环节,辅助和配合专业课完成其教学任务[19]。并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评价等技能。其次是检索课和专业课学时的融合。两课课时的融合所体现的是两课内容的完全融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检索课的检索是专业课学习的一部分,专业课又是检验检索结果优劣的平台,专业课学习会催生进一步的检索需求。

变革教学模式,检索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教学,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专业课学习效果,促进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给予检索课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ZK(#]勾丹,郑洋洋.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8(11):85-87.

[2]丁枝秀,包平.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6):24-25.

[3]段萌语.嵌入专业课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3-114.

[4]杨媛.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现状及其策略分析[J].兰台世界,2013(9):110-111.

[5]相东升.基于“5E”教学模式的文献检索课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6):126-128.

[6]刘树新,罗卫,李月霞.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构建方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0-71.

[7]杨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10(1):107-108.

[8]王妙娅.近十年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3(12):10-14.

[9]王园春.信息检索课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07(11):209-210.

[10][ZK(#]王晨.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现状调查及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5):118-120.

[11]沙振江.高校文献检索课早期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6 (8):99-101.

[12]孙丽芳,刘赞.谈协作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检索课中的实施[J].图书情报工作,2006,(8):136-138.

[13]孙丽芳.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课合作式教学模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5 (2):203-205.

[14]李美文.基于查新项目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2012(21):11-12.

[15]喻萍.面向课题的高校专业信息检索教学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5(12):65-67.

[16]王雅南.以任务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工作过程化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 (23):91-94.

[17]苏晓宇.科研兴趣班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与推广[J].图书馆学研究,2013(23):6-9.

[18]毕世栋.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价值与模式[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9(1):27-31.

[19]王O.馆员――教师协作的信息素质教育及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9(6):104-107.

(编校:马怀云)

上一篇: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微信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下一篇:关于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